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宋晶 《全国商情》2007,(1):121-123
“经济人”一般被认为是有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活动主体,其“自利”的特性决定了“经济人”在客观事实上的伦理困惑,即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二律背反性;然而,由于其面临的伦理冲突使其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受到阻碍,“经济人”又不得不遵从道德的一些伦理规则。“经济人”的伦理困惑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经济与伦理相联姻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法律的伦理化 ,另一个是隐藏在法律伦理化过程中的伦理的法律化。由于法律和道德在起源上相同 ,且调控范围交叉 ,社会功能互补 ,这使得伦理的法律化过程常常被法律的伦理化所遮蔽。然而伦理的法律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 ,究其实质 ,是统治者通过将伦理规范扩大化为法律的方式 ,来达到最大化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即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阳儒阴法”。从这一角度理解 ,伦理的法律化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对主体权利的进一步制约 ,强化了中国法律文化专制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法律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的伦理化,另一个是隐藏在法律伦理化过程中的伦理的法律化,由于法律和道德在起源上相同,且调控范围交叉,社会功能互补,这使得伦理的法律化过程常常被法律的伦理化所遮蔽,然而伦理的法律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究其实质,是统治者通过将伦理规范扩大化为法律的方式,来达到最大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即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阳儒阴法”,从这一角度理解,伦理的法律化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对主体权利的进一步制约,强化了中国法律文化专制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民营企业经济行为选择中的伦理缺失带给人们很大的现实困惑。“斯密难题”并不昭示某种矛盾,斯密认为经济人和道德人是内在统一的。基于此的理性分析表明民营企业兼具营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支持,必然要寻求经济目标与伦理价值取向的统一,实现伦理经营。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道德伦理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提出“第三调节”的概念并阐释了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目前道德伦理调节作用的失常及其原因的分析,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提出如何在经济转型期重建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由核心政治伦理决定的、突出人文内涵的社会发展目标。在这个社会总体目标确立以后,经济科学必须回答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成为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后,将如何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制度“竞争伦理”与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二是在计划经济“平均化伦理”和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伦理”二者均不能完整反映社会人文发展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那么适应中国社会的经济学核心伦理将如何确立?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显然需要对经济学伦理的发展及演化做一次理论溯源。  相似文献   

7.
以儒家的“和”为思想基础,从文化内含上界定“孝”、“乐”、“和”三者的含义,并站在政治与社会伦理的角度,分析其三元同构的合理因素。“孝”、“乐”、“和”三者既紧密相连又相互补充,三元同构,共同丰富和延展了中国音乐的“和”文化意识特点。  相似文献   

8.
道德治理是一种对工程腐败伦理风险的复合型、整体性的治理模式.它以制度治理在先确立为前提条件,归结于对风险事实回应和担当的责任伦理.在伦理规范的意义上,道德治理模式下的责任伦理是前瞻性责任、过程责任和事后责任的统一,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在反腐败巨大挑战面前所应有的一种精神需求与精神气质,这尤其凝聚在“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践行中.“为人民服务”构成责任伦理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家族制企业文化基于原始血缘伦理关系,具有“和而统”的特点。要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就必须在普适法则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性,并保持一种有张力的平衡,实现真正的“和而不同”。这需要制度制衡机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精神制度化,创建竞争制衡的“和而不同”企业文化。广东温氏集团的成功就在于它实现了这种文化整合与创新,使传统家族制企业在普遍秩序中开拓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思想之建构必须以特定的伦理支撑为前提,伦理建设在逻辑顺序上应先于法治建设,不把正义作为伦理目标就只能产生“伪法治”。因此,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如何做到对传统道德和国家主义道德的合理扬弃,促进以自由俱本伦理和市场伦理为核心要素的新型伦理秩序的生成,将是整个法治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当今我国的民间信用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信用形式存在。民间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难是民间信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民间信用不仅仅是一个制度性问题,更深层次讲,它是以人们的习惯、民族性格、国家传统三者融合而逐渐自然形成并发展的。本文从民间信用隐性的、潜在的发展过程开始,以亲缘与血缘,礼俗与伦理在信用方面的约束来展开,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探讨中国民间信用是否有其内在的维系机制和合理性以及怎样建立合理的民间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2.
人类最初产生的信用 ,是包含在公道和友谊之中的信用 ,后来才产生借贷这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信用同时具有伦理品性和经济品性双重属性。现代信用既具有私人物品的竞争性、排他性 ,又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 ,还具有一般公共物品所不具备的无形化及以社会道德为基础等特殊性。信用作为公共物品仍是经济品性和伦理品性的同构体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由于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健全、信用制度不完善、法规体系不完备等原因,导致目前社会普遍信用不足,而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以诚信为本,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契约理性,健全全市体系,建立有效的会计诚信约束机制、会计诚信保证机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更大地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会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净化会计环境入手,以诚信教育为本,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间信用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民间信用产生、维系、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是亲缘与地缘关系,维系原则是礼俗与伦理,而担保与惩戒是我国民间信用关系维系的主要方式。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与制约机制,又以体现我国传统社会的情、理、法三者结合的惩戒原则为主。  相似文献   

16.
从加强信用担保法律法规建设、发展与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引导与开展中小企业伦理建设等三个不同视角,探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生态环境的优化路径。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加强中小企业立法,重视执法及其宣传教育等。发展与完善社会征信体系需要夯实信用基础和威慑失信行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应正确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同时,信用担保机构应促进中小企业伦理建设,切实有效地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对“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实质进行了批判和揭露,指出环境威胁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对非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在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演进过程中产生了普遍的“匿名交易”制度,而匿名交易的存在又与信用伦理发生了冲突。为了维护正常的信用秩序,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制度的一个核心环节。基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在转轨的现实,应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模式的优势,坚持企业征信体系与个人征信体系的协调发展,推进信用法制建设与提升信用伦理道德水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摘要:通过分析制度环境导致独立性缺损、温室培养难以形成公信力、经济利益的粘连度诱发职业道德风险等,揭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取得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阻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善制度环境条件,强化独立性的职业本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有可能锁定道德风险,逐步培养公信力,构建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