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气候智慧型农业在我国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项目在我国开展情况,系统梳理其作为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促进气候智慧型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文章通过对安徽、河南两个项目区实地调研,与各级项目办、团队专家、农业企业及参与农户等进行深度访谈和会议研讨,获得了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详细材料,在此基础上系统定性阐释其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归纳意见建议。[结果]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在两个项目区进行务实探索,取得了减排固碳、节水灌溉、新理念新技术推广、种植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丰富成果,也存在操作难度大,组织协调难,农民参与积极性弱等问题。[结论]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压力,需要加大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合作,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和完善合作机制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更好促进气候智慧型农业在我国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经济激励是气候智慧型农业推广的核心问题。文中分析了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项目的经济与生态效果,讨论了我国碳交易实践。研究发现试点项目存在直接经济回报低与补贴效果有限的经济激励困境,农业碳交易能提高气候智慧型农业收益,但其市场构建复杂且目前碳交易收益低。从顶层制度设计、农业碳交易方法学、激励相关主体积极性以及技术开发应用方面提出构建我国气候智慧型农业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进一步融合,智慧农业发展有效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促进了农村的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然而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农业发展进程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智慧农业的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智慧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了当前智慧农业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探索了促进智慧农业长远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智慧农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智能管理、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管理、农业供应链信息联通。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从国家政策、大数据平台和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快速崛起三个方向分析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同时选取美国、德国和以色列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从而为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提出加快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建设资金,加快培育经营智慧农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高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智慧农业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3S等新兴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全面化、立体化、规模化的大应用,集合各个专业领域专家智囊团的独特视角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的专业基础支撑,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下,实现全天候、全地形、全地域的互联互通、灾害预警、智能诊断、远程控制等服务。实践证明,我国智慧农业在促进粮食安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难题,主要体现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文章针对智慧农业在促进粮食安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6.
《农村工作通讯》2014,(18):11-11
<正>本刊讯日前,由农业部与世界银行共同实施、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在北京启动。这项为期五年的项目,选定中国有代表性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省叶县和安徽省怀远县作为项目示范区,通过引进国际气候智慧型农业理念和技术,重点开展减排固碳的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建立高产高效低排放的农业生产新模式,提高化肥、农药、灌溉水等投入  相似文献   

7.
智慧农业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传感器等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智慧化管理,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支撑,但由于我国智慧农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仍然存在现有技术不足、科研能力不足、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亟须国家、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相似文献   

8.
这篇短文拟阐明农业改革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探讨可能的近期改革图景。 1992年的农业改革是以较全面的经济改革、大幅度对外开放及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新高潮为背景的。这一高潮的侧重点是市场体系的改革。主要包括:放开了大批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建立金融市场,以及大量引进外资和扩大外贸。在这种背景下,农业改革也相应的以继续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即价格改革为重点。同时还开始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权结构改革。这两项改革都有它们各自的内在条件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智慧农业是利用生态系统及生态规律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改善升级,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制约因素,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可改善农业生产模式、服务方式,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但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优化农村物流运输体系;完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拓展智慧农业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0.
智慧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智慧农业有助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及服务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迅猛,商业模式不断丰富、农业价值链不断突显,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但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及技术的不成熟致使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前期投入成本高、业态复杂多变难以掌控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由此提出我国智慧农业体系发展三步建设策略,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及加强技术创新投入,进而对我国智慧农业模式实现升级与优化。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当前,吉林省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但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短缺、耕地环境质量下降、生产经营效率低下、自然灾害抵御能力不足、供给侧结构严重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却严重阻碍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亟须科技赋能.基于此,本文结合吉林省农业发展实际,从智能化、生态化、精细化、数字化等四个方面,以...  相似文献   

12.
目前,河南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智慧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积极发展农业智慧化,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助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对河南省发展智慧农业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对策,以期对河南省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智慧农业的相关问题研究,对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对于贯彻落实“四化同步”国家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果,结合当前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技术短板突出、主体应用能力不强、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引领智慧农业发展;加快技术研发,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加大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接受能力;实现数据管理,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成果落地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双碳”目标的提出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需要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发展制度、农业技术等方面下功夫,即涵盖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方式的变革和技术人员的保障。在实践中,可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减少碳排放,走低碳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制度激励和环境检测引导农业绿色发展,助力碳达标;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完成农业领域的“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7.
智慧农业技术使用为基础和核心的智慧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将使农业现代化达到智慧农业阶段。这个过程就是智慧农业技术引发的智慧农业革命。这场智慧农业革命将使农业领域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与经营者决策过程、政府农业管理过程、全产业链一体化将发生深层次的革命性变化。农业工人、农业领域专业投资者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生产过程工业化、新型人地关系将在农业生产领域兴起。为应对这场智慧农业革命,学界需要对智慧农业的场景构建保持足够的前瞻性和开放性;政府需要超前并主导推动智慧农业革命的行业规划、顶层设计,同时要加大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市场力量加入;教育部门需要做好前瞻性规划,加大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  相似文献   

18.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在分析发展农机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及阻碍农机化发展进程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农机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智慧农业是在经济领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当前智慧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专业人才储备、信息安全和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我国智慧农业在农村互联网环境构建、农业技术研发和政府引导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化是"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国农田地块细碎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智慧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政策体系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改善举措,旨在高效、可持续性地推动我国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