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山区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山区乡村产业振兴是山区乡村脱贫的关键。通过分析山区乡村产业振兴所面临的困境,发现山区乡村地理状况复杂,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缺失,软硬基础设施贫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乡风文明建设缓慢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因此,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迫切需要完善乡村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是打造新型城乡关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应有的题中之义。以城乡融合发展赋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聚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追求,遵循“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导向,回应“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因此,要以城乡空间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和公共服务融合为抓手,以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产业振兴资本的多方投入机制、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的入乡激励机制、乡村产业振兴技术的开放共享机制、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以“五融合五保障”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3.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但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并非坦途,仍然面临着农业发展模式相对落后、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和农村生态治理能力不足等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引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塑造生态美丽、产业兴旺、农民幸福的现代化乡村新面貌。  相似文献   

4.
正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根"。结合江苏"三农"工作基础和实际,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常重要。科学定位江苏产业兴旺的目标和措施确立产业兴旺总体目标。要从大格局、高站位、多层次角度制定产业兴旺总体目标。大格局,是指从农村一产、二产、三产角度,统筹产业兴旺,构建农村产业发展圈,统筹涉农各部门规划,构建城乡融合发  相似文献   

5.
乡村生态资本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主要方式与根本路径,对于乡村绿色发展、环境优化、生态治理等具有直接影响。在乡村生态资本化试运行或准备运行的当下,必须发挥前瞻性,系统分析生态资本化面临的问题,探索产权明晰、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多元协同的科学规划路径,深入挖掘乡村生态资本化发展的科学途径,为赋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农发行应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积极探索和推动信贷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为产业兴旺提供坚实的政策性金融支撑。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当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银行,农发行应在服务产业发展中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积极探索和推动信贷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为产业兴旺提供坚实的政策性金融支撑,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必须把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到重要位置,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农...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因此农村产业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更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保障,为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新见解、新模式,对催化新的科技成果和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现阶段,农村产业融合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阻碍,比较突出的就是缺乏科技基础、专业人才和资金保障等问题,因此如何借助乡村振兴背景优势,有效解决发展难题成为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
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对乡村产业发展做出全面规划。《规划》提出,要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集资源要素,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如何?  相似文献   

10.
产业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对农村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增收等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界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融合的内涵,分析了产业融合发展的4种模式,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先行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农村产业融合等。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鉴于农业农村的基础性地位,政府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借助公共政策及制度设计发挥了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但是单靠政府效能推动乡村振兴缺乏可持续性,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乡村产业的兴旺、要素资源的激活、生态环境的宜居、农民的增收等除了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外还必须遵循市场逻辑,发挥市场创造财富的力量,只有在有限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中才能真正建立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对乡村产业发展做出全面规划。《规划》提出,要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集资源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20个字总要求,将产业兴旺放在首位,把牢了根本、牵住了牛鼻子。没有产业的发展和兴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再美好的规划也是空中楼阁。如何实现产业兴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刘永好认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还不牢固,农村产业小而散,缺乏统筹规划、劳动力空心化和中高端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刘永好建议,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联盟,共建农村产业生态圈,让资源聚起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破解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政策性金融如何更好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乡村产业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乡村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距离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还面临较大压力和诸多困难。农业政策性金融如何更好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要振兴,土地该如何发挥促进作用?问题与分析乡村振兴中各类用地需求旺盛与农村土地粗放浪费现象并存。乡村振兴的推进,将带动乡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亟须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医疗、生活等需求,这涉  相似文献   

17.
正产业兴则百业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首要任务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当前,乡村产业面临再度振兴繁荣、兴旺发达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加快推动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振兴,对提升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月 《山西农经》2022,(3):49-51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重要基础,促进产业发展是推动城乡要素融合、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创收的主要措施,同时可使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对助力共同富裕有着深远意义。文章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背景,对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产业模式的选择展开分析,同时提出相关优化路径,以巩固和拓展产业扶贫成果,推动产业振兴发展,以此来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9.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发展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只有产业振兴,"农业强"的基本目标才会落到实处,"农村美"的物质基础才会不断夯实,"农民富"的根本目标才会得以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根植于县域,但是从目前情况看,青岛市即墨区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特色不强、产业发展振兴的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近几年,即墨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高质量发展思维、平台思维和融合思维,紧紧围绕"做大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20.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支撑,关系着乡村内生发展和持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要突出乡村本土特色,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在产业集聚的推动下发挥自身的价值和能量,因而特色化是其优势产业能否建立的关键,产业集聚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作用的重要途径。为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需为乡村提供人才保障、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保障、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