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剖析法治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解决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困境、提升农民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实证研究发现: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组织领导能力有待提高、法律规则供给不足、行政执法能力偏弱、公共法律服务实效偏离预期、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性不足等困境。为此,要健全法治乡村多元协同建设机制、推进涉农领域高质量立法、加强涉农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优化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多元供给机制以及改进乡村普法宣传方式方法等,发挥法治对乡村振兴的指引、确认和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2.
将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法治轨道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法治化进程中仍存在立法不完善、执法不力、诉讼救济难、法治意识淡薄等障碍,需要从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健全司法体制、培育环境法治观念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2021年,我国颁布《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为促进“五个振兴”,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乡村地区却仍在可支配收入、受教育水平、享受基层服务情况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城市,城乡间差距愈大、乡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要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广大乡村地区新发展,建设法治乡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作为"送法下乡"活动在新时代的改进升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政策构造与社会治理的多元合作、互惠共享等理念高度契合,其治理价值体现在保障村民权利、推进乡村法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但当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面临"环境—制度—主体"的三维困境,"半熟人社会"的现实环境将其限制在乡村治理外围;制度系统中互动机制缺失使多元主体协同无法实现;法律服务组织与政府行为失范制约了体系运行效率。文章认为: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需要激活乡村内生力量,促进"三治"真正结合;构建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法律服务共同体;加强政策引导与激励,提升服务主体的服务意愿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原有的单向城市化格局已演化为城乡互动格局,以城乡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重新配置和互动流通来激活乡村活力,形成新的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法治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法治主体缺位,自治限于形式;涉农立法滞后,专业人才匮乏;法治环境恶劣,法律意识薄弱的三大困境。文章提出通过完善乡村振兴法律体系,明确主体责任,约束公共权利;加强基层法律人才队伍建设,以法治保障吸引人才回流;强化村规民约与基层党建,推进普法宣传,构建新型法治环境;结合城乡长效互动机制,建立"三位一体"的乡村法治建设长效保障机制作为构建城乡互动格局下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6.
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建设法治乡村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地区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薄弱的背景下,增加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强化农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是维护农民基本法律权益、保障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此,解决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滞后的问题,需要从思想意识到组织机制、人才保障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体系,平衡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不均衡现象,提高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已经处于由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农业中国向现代化中国的转型时期,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突出存在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与乡村社会自我治理不平衡,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不充分的现状与基本特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文章从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构建“多元共治”治理格局、转变乡村公共产品服务模式、提升自治、法治、德治水平等基本对策,确保乡村振兴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制度体系在强调政府职责的同时,激发社会各类主体广泛参与,鼓励高职院校利用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服务乡村振兴,弥补自身服务行为单一的短板,达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困境,指出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创新路径,以期改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校地、校企、校政合作效果,为实现乡村振兴实施“善治”的目标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乡村法治化的必然选择。我国乡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面临主体法治观念虚化、法律规范体系残缺、法治建设实效性偏低、法治监管体系不到位和不完善等问题,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揭示了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观,分析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应有作用和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力量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主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对乡村治理的有效补充。社会力量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生态效益、促进文化传承与融合、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丰富农民增收途径等作用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才等多个方面,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对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政策法规迟滞、主体意识不强、乡村融入困难、监督激励缺位等突出问题,需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主体意识、探索融合路径和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举措,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笔者先后赴太仓市、兴化市、滨海县、新沂市、盱眙县等地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各地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做法成效,研究分析当前乡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矛盾悄然发生改变,法律援助范围与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而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农村法律援助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却仍然存在各类问题,制约了农村法律援助效率与效果,不利于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对乡村法治振兴的助推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困境,提出发挥农村法律援助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助力乡村法治振兴,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林莹  刘丽娟 《山西农经》2024,(6):133-135+142
乡村振兴的真正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管产业发展和物质支持等要素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但最终要回归到人这一本源和主体。当前,乡村人才振兴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一环。然而,乡村人才大量流失、素质偏低、存在思维定式等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通过分析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及其原因,提出了促进城乡均等化、构建培养模式、提高薪酬待遇、发掘人才情怀等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罗亦凡  毕东 《山西农经》2022,(7):1-5+10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发展需要,也是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性荣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将更加倾向于以乡村文化发展哺育精神文明发展,以乡村文化振兴助推文明城市建设成为具有现实意义与操作价值的议题。在研究乡村文化振兴对于乡村文化主体、乡村文化本体与乡村文化载体的发展作用后,得出了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产生助益这一结果,对于研究乡村文化振兴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生产力的提振效能,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现阶段薄弱落后的基础设施、短缺的专业数字技术人才、不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等影响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因此要立足数字中国建设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从加快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数字人才队伍、发挥法治对乡村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等方面创新路径,找准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探索赋能作用有效发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的立法考量:基于国际经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促进乡村发展的系列支持政策,并通过立法手段将这些政策法制化、规范化、长期化。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应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法进程,并确保法律满足与制度供给相统一、与政策体系相衔接、与战略规划相呼应、与党内规章相协调等四点要求。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还需要合理选择立法时机与模式,科学设定法律调整内容,健全完善其他涉农法律,推进法律政策规划统筹整合,以法律形式压实主体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支撑。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将社会资源集中,把分散的帮扶主体凝聚一起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重庆三峡库区(主要为渝东北地区)为例,从三峡库区多主体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出发,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探讨三峡库区多主体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对于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落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政府、高等院校、企业、村、农户等多主体协同联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村民致富,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加强基层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要求。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村民自治虚置、乡村文化衰弱、法治氛围未形成、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乡村文化认同感,并不断强化村民及基层组织干部的法律意识与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9.
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既有法律保障,又有政策支撑,面对乡村文化式微、农民阅读障碍等客观事实,乡村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信息服务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文化治理功能以及文化保护功能。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必须丰富馆藏资源、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倡导全民阅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挖掘乡村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20.
韩欣玲 《山西农经》2023,(8):102-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周口市作为农业大市,必须将守好“三农”基础作为应变局,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聚类分析农业生产、农村生态、乡村治理、丰富乡村文化等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将数字资源转变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振兴,为周口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