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下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系统工程学,它基于林地资源、森林景观、林下空间,主要通过林下养殖、种植、森林景观、采集加工等形式对森林资源、林下空间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是各类经济活动及产业的综合。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以苍溪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为基础,探讨苍溪县典型的林下养殖经济模式,并针对林下养鸡简单分析其关键技术,最后提出关于苍溪县发展典型林下经济模式的建议,希望能为苍溪县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发展林下经济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之一,能否发挥生态优势保护森林资源是检验其政策绩效的重要标准。在分类剖析不同林下经济模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机理基础上,利用江苏省81个县林下经济发展经验证据,构建OL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发展林下经济有助于提高森林面积,其中林下养殖与森林景观利用模式的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3.
国内林场多年来习惯于使用单一林业经济模式,导致林下空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浪费大量资源,降低林业综合效益。在这样的形势下,林下经济成为林场寻求新的发展的重要方式。从青海基层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其主要模式,提出了加强林下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林下经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经济模式对于缓解长久以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有着积极的意义.辽宁省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对于发展林下经济,在气候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要提高对于辽宁省抚顺市林下经济的重视,加快抚顺市林下经济的发展速度.本文就辽宁省抚顺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可...  相似文献   

5.
林下经济是近年来涌现的,利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林下空地进行种、养和产品加工的复合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具有绿色无污染、市场潜力大、产业链条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北京市林下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104万hm2,所以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巨大。北农科技园依托北京农学院开展了林下经济的试点研究,但仍存在规模不够大、科技含量不够高、经济效益不够显著等问题。鉴于此,探索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创产增收、实现经济增长,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可以起到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社会经济等作用。本文就是从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的发展情况入手,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有力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林下经济的概念与意义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种植和养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构建和谐稳定的复合林农业系统,或开展基础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而发展林业生产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目前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背景出发,对现阶段林下经济适应集体林权制度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介绍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新时期林下经济模式,提出了拓宽资金流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等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科技扶贫是我国针对落后地区提出的经济发展理念,对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科技扶贫和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结合发展,成为山区落后地区的重要出路.对此本文就将对科技扶贫林下经济作物中职新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科技扶贫过程的原则和策略,以及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给相关经济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林下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构成农村地区林业产业运营体系的关键性的物质基础,其具备长远的开发前景与独特的经济价值。受制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前林下经济的特色化经营、立体化经营以及周边化经营等主要表现模式都遭遇了发展瓶颈。应系统调整当前林下经济的经营发展模式,全面挖掘林下资源的潜在价值,因地制宜地形成更为科学多元的林业产业经营发展机制,进而实现林下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复合林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全新的林下经济产业,不仅可以有效扩充国内资源量,而且在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目前来看,复合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致力于打造知名林下产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产业链,同时这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兴模式。先对当前国内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发展重点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2.
李绍财 《山西农经》2022,(17):135-137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林下经济带来的效益日益显著,若能够有效提高林下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促进林区经济发展。此外,林下经济还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强力帮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梦想的基础之石。文章分析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与优势,针对各个地区探讨了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与思路,希望能够帮助林区提高林下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林区经济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林下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推进山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两山”理念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和最优生产决策理论刻画林下经济的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及其协同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对典型案例县的研究,对林下经济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加以印证。研究发现:第一,林下经济经营中,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当劳动力投入效率增加时,劳动力投入先增加后降低、林地投入单调递增,林下经济的经济价值也是单调递增,而林下经济的生态价值先增加后降低,林下经济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总和递增;第二,进一步基于扩展模型的分析发现,在适度经营规模下,林下经济产生生态反馈效应,经营主体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而是通过降低林地要素的投入来提高林地资源的生态反馈效应,从而提升环境效应,最终实现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协同发展;第三,浙江省松阳县的案例剖析表明,在政府的合理扶持下,依靠适度规模经营、生态化种植和三产融合能够实现林下经济的经济效应与环境效应协同发展。因此,林下经济作为“两山”理念的有效载体,应积极推广,通过科学有效经营,能够实现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协同增长。  相似文献   

14.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农业经济形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文章通过对辽宁地区近几年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经验、效益的分析,探讨辽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木材产品的需求增加。林业经营需要不断向前发展,而想要满足市场需要以及节约林业资源,林下经济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被合理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林下经济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林下经济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从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林下经济,兴林富民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经济对于林业产业发展、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林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国内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加快本省林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林下经济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本文着重对于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和林下经济的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对山西省发展林下经济提出了几点建议,为推进我省林下经济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林业、提高我省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5年林下经济发展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林下经济发展指标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之间的VAR模型,运用Eviews 6.0检验了林下经济发展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协整关系,分析了林下经济发展指标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林下经济发展与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林下经济发展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的贡献度最大,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的贡献度次之。因此,建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在短期内可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中的林下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和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等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具有较大贡献度的林下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进行"内涵式发展",合理利用和发展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贡献度较小的林下经济中的其他行业,在助力经济转型时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大量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从发展林下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出发,围绕林下经济多方向发展与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措施两方面提出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发程度比较低,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林业进行多元的立体生态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展林下经济。主要分析了林业多元立体生态开发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则,论述了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了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希望能对林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数量增长已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提升质量,弥补粗放增长过程中所遗留的问题,探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商业经济模式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