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认为土地可以天然地先于财政、税收、信贷等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上位职能,但以土地作为工具的宏观调控存在政府失灵,其后果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随意突破、产生无地居民、局部宏观经济过热。正确的路径是在完善土地市场的前提下转变观念;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行政、法律地位;实施大垂直和推进土地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和法律一直强调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中央1984年提出"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1993年又提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虽然法律和政策一直强调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但实践中,土地违法调整一直是普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土地调整越来越少,这与国  相似文献   

3.
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有效、适度地调控土地市场一直处于讨论中,目前土地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更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和职能错位是导致市场效率缺失的内在因素。进一步分析在中国特定制度条件下土地市场运行的规律性,确定土地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结合点,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可以对如何有效、适度地调控土地市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交易土地和净地出让政策的逐步推广,土地一级开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土地一级开发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土地供应,调控房地产市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5.
完善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务工经商的增多,在各地土地流转现象有不同程度地出现。但由于土地流转政策界限不明确、制度规定不健全,加上土地流转形式不规范,监督制约滞后乏力,土地流转中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6.
如何确定一定时期内土地供求总量、客观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保护耕地,已是各级政府关心的焦点问题。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输出省份,因此,有计划地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吉林省土地利用供求状况的基础上,预测分析了“九五”吉林省土地利用供求计划,并提出了土地供求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继续进步,土地资源将会越来越稀少,如何科学地应用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将会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本文在梳理土地勘测定界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说明了土地勘测定界的概念和意义,通过对相关技术的阐述,强化了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要点,希望通过对土地勘测定界实际工作的总结,提升对土地勘测定界意义的认知,为从事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因户口、职业、经常居住地非农化以及集体义务难以履行等原因,农村大学生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受到质疑甚至否定,导致其土地权益易被侵害。调查结果表明,在“两权分离”制度下,农村女大学生上大学前未分得承包地的比例高于男大学生,农村男大学生上大学后土地权益受侵害与户口迁移正相关,农村女大学生上大学后土地权益受侵害与年龄正相关,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大学生土地权益受侵害的可能性较高。在“三权分置”制度下,应明确在校农村大学生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和“农户家庭成员”身份,即在校农村大学生应与其他村民平等地享有分得承包地的权利、平等地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种收益,并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地享有承包土地的各项权益;在承包期内(包括延长期),无论农村大学生的身份怎样变化,只要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发包方都不能强制收回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确地到人、确权到人”,切实保障农村大学生流转土地经营权后获得应有收益,并充分保障上大学前未分得承包地的农村大学生的合法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9.
土地财政不非我国独有,很多发达国家也都依靠"土地财政"。但国外主要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创造财政收入,这样既体现了公平性,也保证了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而我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并千方百计地抬高地价赚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土地造福社会的潜力,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的变迁,与父辈相比,两地新生代农民的土地意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由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文条件不同,新生代农民的土地意识又存在地域差异。总体而言,华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对土地的多功能性认识充分,但体会不深刻;耕地保护意识得到普遍确立,但粮食安全理念被忽视;土地流转以不失去与土地直接关联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收益的自发租赁流转为主,主动实现土地财产价值的流转意识不强;认同土地公有观念,但土地权利意识逐步增强;土地维权法律意识强,土地纠纷解决方式理性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集聚,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压力逐渐加大。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转型倒逼土地供应结构优化调整。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阶段起步较早,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结合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借鉴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土地利用与管理经验,可从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供给精准度、建立多元化供地机制三方面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及有效管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新疆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以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管理潜力和尚可供地年数为研究内容,通过实地调查,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通过测算分析,发现该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主要聚焦在扩展潜力和强度潜力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挖掘需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产出效益入手。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的困惑:失地农民收益损失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进程不但使农民与其赖以存在的土地相分离,而且伴随着巨额的土地收益流失。农民失去土地后,面临着收入、就业、养老等诸多方面的困境,所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地资源配置过程搀杂了较多的政府行为,通过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将本来应该由农民得到的收益从农民那里拿走。政府行为下的土地资源配置不再遵循边际收益递减原理,通过制度壁垒人为地改变了不同产权下的土地供给和需求曲线并且造成土地收益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土地政策主体的唐政府面对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剧烈的客观环境,从土地政策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均衡发展出发,以满足财政需求,维护其统治的根本利益为目的,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调整土地政策的不均衡结构,使之趋于均衡,以提高土地政策的整体功能。唐政府放弃授田的传统职能,改变直接配置土地资源的方式,渐进地调整均平占田、抑制兼并的政策,最终使田制不立、不押兼并成为土地政策的宗旨。唐后期国家土地政策的变迁,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土地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各类中心城市在土地开发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有序、合理地开发,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本文回顾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指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当前我国中心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使用权收益分配的油气开采地居民与政府、开采企业的利益冲突涉及直接经营土地和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两方面。冲突产生的原因集中表现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缺陷及被异化,地表权与地下权分离引起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收益被忽视,未建立起补偿农地损失的有效机制等。要化解冲突,保护开采地居民利益,应建立健全油气开采专门法律法规,提高开采中各主体行为的确定性;完善油气开采收益的分配机制,加大对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收益分配比重;提高油气收益分配透明度,加强开采地居民的维权责任等。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中股权式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以股转地)避税行为层出不穷,逐步发展成为税务机关避税工作的“心病”,类似案件在各地、各级、各部门的不同处理暴露出现行制度和理论的罅隙。以股权式土地使用权转让中涉及的土地增值税为切入点,立足社会现状对“以股转地”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围绕税收基本原则视角对征税合理性展开论证,把握我国一般反避税条款立法理念,优化增值税反避税规则构建路径,以期为股权式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的反避税问题提供可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现有以土地出让收入为支柱财源的土地财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但土地财政所导致的土地资源代际分配不公、降低城镇化质量及增加地方政府投融资风险等问题已经凸显,抑制了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随着后土地财政时代的真正到来,为保障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应通过改良现行的土地出让批租制、土地确权、涵养税本及规范地方政府的财税金融体制等措施推进现有土地财政的及时转型,以提高城镇化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土地信托流转已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继中信信托推出安徽宿州项目、山东青州项目,以及北京信托推出无锡桃园村项目后,中信信托又推出了贵州首单土地流转信托,并被多地借鉴。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是否如人们所说的是金融支持农业的主要模式?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是否能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土地信托流转是否能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这些问题是土地信托流转的关键亦关系着农民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