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一)建国前不统一货币发行,就面临"八币进京"的混乱状态 新中国经济体诞生前两年,开始筹划金融和币制. 关于这一课题,目前还找不到记载当时进行过经济学意义上仔细、周详、冷静、从容的研究.由于当时即将合并、统一的各个解放区和根据地,都各有各自发行的货币.当时面临的不是学术课题,而是"八币进京"、必须统一币制的现实问题.南汉宸,时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长、中共财经委员会委员、华北银行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主任,他向中央政府报告:"解放军占领北京,不能像八国联军进北京一样,要废除根据地五花八门的货币,统一货币."  相似文献   

2.
胡适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又饱经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学成回国后,面对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与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形成极大的反差,心痛之余,积极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对中国发展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对中西文化的优劣作了比较之后,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指明中国文化及文明的发展方向——“充分世界化“。这是胡适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3.
朱理治同志主张稳定币值与平衡货币供求关系、央行具有发展经济与稳定物价等多重职责、按照市场规律履行银行职责,并对金融失衡的本质与宏观调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金融思想为当年稳定陕甘宁边区金融秩序、发展金融业和促进生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关于货币政策及其理论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之后,四川货币制度日趋混乱,经济民生深受其害。为统一币制,刘湘曾于1934年初设立四川地方银行,发行地钞。但不到一年,地钞就因滥发而濒临崩溃。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了对四川的初步控制后,即对四川币制进行了整理和改革。通过收销以地钞为主的杂劣货币,结束了四川币制的长期紊乱局面,实现了币制统一。整理地钞,不仅是国民政府对四川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抗战前国民政府整理地方币制的一次颇为成功的案例,它为四川金融稳定、经济复苏,并成为抗战大后方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结果,为其他各省整理币制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5.
大萧条前夕中国经济表现优于西方国家,但关于市场和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有争议。本文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中心考察自由银行体系的运作及法币改革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在竞争性货币体系下,中行沪行作为发行的银行恪守谨慎发行、按金融季节调整的发行政策;作为商业性银行极其注重信贷业务,放贷谨慎又不失灵活性;通过银行同业公会发行公单救济陷入危机的银行,发挥银行之银行的作用。在经济稳定时期,中行沪行根据金融季节调整兑换券发行以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保持上海物价稳定;在大萧条前夕,面对白银内流通货膨胀,主动减少兑换券发行;在白银风潮时期,面对白银外流通货紧缩,主动增加兑换券发行以平抑物价波动。但法币改革后中行沪行兑换券发行刚性增长,信贷规模膨胀,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升,虽然使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恢复增长,但却为国民政府统治下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货币制度的种子。本文证明自由银行体系的金融稳定器功能,为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提供了一个中国的历史例证。  相似文献   

6.
<正>两岸货币首次实现直接清算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中国银行台北分行作为台湾人民币的清算行。结合日前台湾银行上海分行被选定为大陆新台币的清算行,两岸货币清算银行的正式出炉,吹响了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上路的号角。接下来,中行台北分行和台银上海分行需探讨如何合作、衔接的机制,双方顺利接轨之后,两岸货币清算工作就可正常运行了。清算银行亦称交换银行、划拨银行或汇划银行,是指能够直接参加货币或相关资金票据交换所进行跨境贸易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为背景,从国际经验以及国际货币与金融中心发展的内在关系等角度,探讨了上海构建全球人民币清算中心的条件和具体路径,并在大量调研样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项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短期和中长期对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如何改进银行系统和证券系统的清算以及构建上海CIPS系统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何兆武等同志编著的《中国思想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一书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如黄宗羲等人的货币思想具有近代色彩,是进步的经济观点,具体表现为:一、揭露了金银货币垄断的恶果并提出废除用银;二、正确认识货币的起源和流通手段职能;三、反对货币"死藏";四、要求统一币制并主张发行纸币。本文仅就上述问题谈谈不同看法、同何兆武同志商榷,并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融自由化风潮的影响,台湾内部对货币市场自由化和银行业利率自由化的呼声日高,加之受到美国要求给予其银行"国民待遇"的压力,台湾政府于1989年公布了《新银行法》修正案,促使新银行纷纷设立,银行业效率大大提高。但是由于金融监管机制的滞后以及本土财团对新银行的垄断,新银行也危机频现,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明代中叶起,白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与货币制度中最主要的货币形态。文章从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的机制出发,探讨了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的路径及特点。研究表明:由于政府信用渗透和管理货币的激励不足,白银的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主要由民间机构主导,其信用扩张机制包括发行私人银钱票、使用记账与信用货币,以及发展信用票据等途径,进而导致中国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不同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化的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币制变革,本质上是将货币主导权从民间商人手中收归政府,确立国家的垄断发行权和公共信用。金银货币本位选择的争论,反映了中央政府、外国列强和地方政府在主导或分享货币发行权方面的博弈;而两元之争和废两改元则是政府与传统民间金融势力之间对货币主导权的争夺。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国家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中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随之而来的战争及通货膨胀则对政府的公共信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银行风险承担与系统性风险角度,研究了货币超发冲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本文使用2005年至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数据,基于平滑局部投影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货币超发冲击对系统性风险的正向影响随时间累积逐渐显现,后逐渐减弱;(2)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因货币超发冲击而增加,但该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3)货币超发冲击并未导致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上升,反而使其有所下降,这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存在关联性,同时这也表明仅关注银行表内(主动)风险承担行为是不足的;(4)分银行类别来看,货币超发冲击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消极影响更强。此外,现有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货币超发冲击对金融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但仍存在改进空间。本文的研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与维护金融稳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15年,陈光甫创办上海银行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此时,陈光甫适时地提出了“社会服务”、“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的口号,并作为行训,印在记帐凭单和对外单据上;同时,他在经营管理、创办银行附属企业等方面多有创新,所作所为在当时官僚习气很重的银行界里,使人耳目一新,被业界誉为:一代金融奇才。  相似文献   

13.
从明代中叶起,白银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与货币制度中最主要的货币形态。文章从货币供给和信用扩展的机制出发,探讨了近代中国白银货币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的路径及特点。研究表明:由于政府信用渗透和管理货币的激励不足,白银的货币供给与信用创造主要由民间机构主导,其信用扩张机制包括发行私人银钱票、使用记账与信用货币,以及发展信用票据等途径,进而导致中国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不同货币形态和信用层级构筑而成的分散化、区域化的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币制变革,本质上是将货币主导权从民间商人手中收归政府,确立国家的垄断发行权和公共信用。金银货币本位选择的争论,反映了中央政府、外国列强和地方政府在主导或分享货币发行权方面的博弈;而两元之争和废两改元则是政府与传统民间金融势力之间对货币主导权的争夺。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货币制度由金属货币转变为信用货币,国家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中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随之而来的战争及通货膨胀则对政府的公共信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武岳  杨婕 《天津经济》2007,(1):24-27
离岸金融业务又称“境外货币交易”。主要是以非居民为业务对象,经营境外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金融活动。离岸金融业务由于基本上不受所在国国内金融法规的约束,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银行在本国地域上注册成立而又不受本国金融法规的约束,故又被视为不在本国境内,所以被称为离岸银行,离岸银行所从事的业务被称为离岸金融业务。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享受较多的税收优惠,成本低、利润高并享有较充分的自由的特点。因此,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资本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政局稳定、法制健全、金融管制较少、税赋较轻、地理位置优越并拥有一定数量的合格金融从业人员都可以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新解释了1930年代早期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对中国经济和币制改革的影响。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根据商品本位下的自由银行模式来理解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认为自由银行制度保证了中国充裕的货币供给,由此避免了国际经济衰退向国内蔓延。本文认为,这一解释在美国白银收购政策之前是成立的,然而白银收购政策导致了中国白银流出以及汇率升值,引起了中国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并最终迫使中国放弃了银本位。这一时期的中国货币史为大萧条原因的研究提供了"自然试验场",它进一步验证了货币因素在导致大萧条加深和蔓延过程中的作用,这为当前货币当局应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提供了经验教训,也提示我们本币快速升值导致的潜在风险——这对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新解释了1930年代早期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对中国经济和币制改革的影响。近年来,不少研究者根据商品本位下的自由银行模式来理解大萧条时期中国经济,认为自由银行制度保证了中国充裕的货币供给,由此避免了国际经济衰退向国内蔓延。本文认为,这一解释在美国白银收购政策之前是成立的,然而白银收购政策导致了中国白银流出以及汇率升值,引起了中国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并最终迫使中国放弃了银本位。这一时期的中国货币史为大萧条原因的研究提供了自然试验场,它进一步验证了货币因素在导致大萧条加深和蔓延过程中的作用,这为当前货币当局应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提供了经验教训,也提示我们本币快速升值导致的潜在风险——这对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在很长历史时期,货币并不统一,铸币权由政府和民间分享。晚清以来,中国面临内忧外患,铸币权渐由官民分享转向政府垄断。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这种转向最终完成。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是近代世界的潮流,中国同样顺流而去。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币制多被斥为混乱无序、极度落后。这种混乱落后有无某些合理因素?应该如何评价这种巨变?20世纪70年代,哈耶克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明确反对国家统一货币,强调货币应该多元发行。这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币制带来很大启发。货币是金融的核心,货币发行理论博大精深。如能选取一个城市,结合哈耶克的理论,比较政府发行货币与民间发行货币的利弊得失,则有希望在货币发行理论中寻幽探  相似文献   

18.
在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回归中,上海金融的多元格局也逐步出现,正如上海性格: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充分显示她的兼容性与多样性。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外汇市场、黄金交易……货币、金钱,正向应有的内涵与活力回归;资金、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开始摆脱牢笼,按其本性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经济解决退货膨胀、中国金融走向国际以及一国两制在金融领域的体现等思想。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正是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思想进行。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为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又成功实现一个国家两种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20.
梅山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岸金融业务主要是以非居民为业务对象,经营境外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金融活动。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银行在本国地域上注册成立而又不受本国金融法规的约束,故又被视为不在本国境内,所以被称为离岸银行,其所从事的业务被称为离岸金融业务。它不同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具有交易主体非居民性、交易货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