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红 《农业经济》2000,(5):30-32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和模型二战以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就地转移是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城市膨胀、工业扩张、发展二、三产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利用劳动密集取向技术发展农业,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部门内就业得以深化,同时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就我国国情而论,采用后者,即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办法,不失为良策。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供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明 《农业经济》2003,(7):21-22
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 ,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问题 ,因此 ,只有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整体上看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符合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不平稳。这与农村二三产业尤其…  相似文献   

4.
李治邦 《农业经济》2004,(12):26-2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当前急需大力推进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农业问题的核心,而且也是中国21世纪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主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迫切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农民贫困、  相似文献   

5.
“民工潮”不仅是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而且也是对城镇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显著影响的重大现实问题。1994年5月中旬,民建中央和经济日报社在京联合召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流动问题与对策研讨会”,现将此次会议主要成果综述如下。一、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化的必然性、重要性、特殊性与迫切性与会代表们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度,经济落后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比较而言,前者存在着强烈的流出推力,后者有着较强的  相似文献   

6.
易芳 《农村经济》2003,(2):48-49
当前 ,“三农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头等大事。对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经济学家们是各抒己见。有的认为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也有的认为 ,“三农问题”应从农业自身中加以解决 ,单从外部城市化考虑不能促成农业自身最终的发展 ,更何况是现在已经出现了“城市贫困”的现象。笔者认为 ,两种观点 ,均有其道理所在。在我国农业自身效率低下 ,大量剩余劳动力仍停留在耕地资源上没有出路的情况下 ,城市化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只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 ,农业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认识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从长远的和宏观的视野分析,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实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从总体上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确保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意味着发达的工业部门与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同时并存,也意味着在农村地区将长期存在一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在利用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战略,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结合实际引进适用技术和国外资金,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最终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发展中国家摆脱过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困扰的出路在于发展农业。农业发展的实质在于持续的资本投入和(或)劳动替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包括强制性转移和诱发性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适合选择强制性质量提高和诱发性数量转移为主的战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设想的农业劳动力城市转移空间潜力并不大,出路只能是挖掘城市外空间转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原因及转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我国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成因不同,转移模式也就不同。因此,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成因,对于选择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发展过程一般的描述表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从以农业为主体到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其核心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过程又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这种转换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的农业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农业  相似文献   

14.
成功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该文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滞后性、阶段性以及内部转移的非均衡性3个方面对云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云南省4类不同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后平 《农村经济》2006,1(12):111-114
本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然而,目前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十分沉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面临复杂的人口与就业环境,又存在理论困惑,还有现实制度障碍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加速运行,尤其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中国农村需要面对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安置问题愈发严重。怎么将这些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其它生产部门,在安置劳动力保证社会平稳过渡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化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为研究我国的富余劳动力安置问题,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一重要现实背景出发,分析目前与未来中国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在产业不断优化转移的大趋势下以农村电商的发展为突破口,从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问题以及农村电商的发展出路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电商将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安置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大约在1.5亿左右,“十五”期间,我国农村每年将新增劳动力850万人,比“九五”时期多增加近200万人,不仅总量供过于求,而且素质较优,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直接制约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富裕和农村稳定,也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由此看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也是一个长…  相似文献   

18.
当前,普遍认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途径无非有三:一是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使农业内部就业得以深化;二是通过农村工业化,为乡村劳动力提供非农业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通过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本文认为,在目前第二、三种方  相似文献   

19.
清末,相较有限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而言农村劳动力过剩。由于近代工业和近代城市发展不充分,不能很好吸纳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传统中国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可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耕种农业转移到农、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中谋食,这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补充,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前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在新世纪的前20年,在惠及千百万广大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