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输赢太早     
《英才》2001,(8)
邓智仁曾与潘石屹有过两次较密切的合作。一次是1993年,潘是万通公司的发展商之一,邓是销售总代理,邓智仁的利达行收取这个项目的佣金就达1亿元。1998年,潘邓又在现代城合作,年底分手。1999年8月,现代城主要销售人员半数以上“哗变”,到了中国第一商城。在京城房地产业界掀起轩然大波。因为邓智仁是第一商域的总顾问,又与现代城有很深的渊源,业内不少人猜测:这是邓智仁的“杰作”。据邓智仁透露,挖人这件事是苏信曾与人共同策划、导演的。而他和潘石屹则是这出戏的主角。1999年9月15日,中国第一商城顾问邓  相似文献   

2.
房产界的大佬潘石屹新近推出了一本新书《我用一生去寻找》,媒体称之为“心灵鸡汤”。里面有他许多的人生哲学。SOHO中国在香港上市后,老潘说过那么一段话:“我现在心中没有敌人了!以前有很多,好像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我的敌人,每天在比拼和斗争。但是现在没有了,真的没有了!我觉得这个世界人们需要团结,只有团结才能做好事情!”老潘说这番话的时候很真诚,在他的各类文章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诚恳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唐凯林  梁海松 《英才》2004,(10):20-22
“潘石屹被起诉了,被三个昔日创业伙伴索赔一个多亿!”尽管入秋之后的地产界,被“8·31大限”搅得沸沸扬扬,但潘石屹当被告的消息仍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会不会是潘石屹精心打造的一场商业秀”?熟悉潘石屹的人几乎都存在这样的质疑。毕竟,自潘石屹在京城地产界崭露  相似文献   

4.
<正>沈传军,星河智善生活东部区域项目星河丹堤南区安全班长。入职4年多的他,平日里话虽不多,但存在感却极强,小区里几乎所有业主都认识他,甚至走在路上都经常有业主喊他去家里吃饭……这一切,只因为他有一个特点——爱管“闲事”。想业主之所想2022年的冬天,与往年相比是不同寻常的。这个冬天,疫情真正来到了“转折点”,大部分人都经历了一次“阴转阳”,退烧药、感冒药、温度计等一度稀缺,甚至有钱都买不到……  相似文献   

5.
潘石屹从赤贫一跃成为亿万富翁的传奇听起来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梦”,实际上,这只是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国产神话”。他“能把西红柿卖一个水果价”的本事一直是房地产从业人员急于探究的秘诀。在中国媒体的眼里,潘石屹是一个“是非不断的叛逆者”,他在举手投足间似乎都透露出另类和禅机。而在外国媒体的眼里,潘石屹和张欣夫妻的成功更容易被看作是中国新时期新政策下成长起来的“超级成功”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中国的新面孔。有人认为潘石屹的成功一定有“幸运”的成分,但在他身边人的眼里,这个传奇的背后却是他的勤奋和谋略。潘石屹采用的战术和战略方针,实际上也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在某个历史阶段艰难成长的一个侧影。当全社会仍在为这个社会经济成分的“原罪”争论不休时,他们却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登上我国的经济舞台,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博客潘石屹     
“我是从徐静蕾的博客那边摸过来的,这个潘石屹是干什么的?”这是我在新浪潘石屹的博客看到的一条网友留言,徐的博客里只有两条友情链接,一条是她自己的官方网站静盟,另一条就是个人博客链接潘石屹。我引用留言的目的并不是嘲笑这位网友的无知,他喜欢他的静蕾就够了,没必要知道潘石屹是干什么的。换作我是女士们网友,我也一定会好奇的“摸”过来的,摸摸这个潘石屹和徐静蕾到底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7.
观点PK     
关键点公关顾问及品牌传播机构董事长“我觉得这是一个质量的问题,我们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其实监督过很多品牌,但是为什么这件事情让SK-II退出中国市场,关键就是一个质量事件演变成了危机事件,是SK-II的态度使事件恶化。”信诺永道公关顾问公司总经理“整个公众环境却没有给SK-II为自己辩解提供机会,它的权利被剥夺了。很多人都说SK-II很傲慢,难道当一个人被指证有罪,这个人连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和机会都没有吗?”●问题一:SK-II事件是公关失利还是与贸易争端有关?游昌乔:我不认为与贸易争端有联系。在中国,SK-II作为一个高端品牌来讲…  相似文献   

8.
<正>在北京,潘石屹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有好事者曾在一家大型商厦的门口做过一项很小型的调查,被调查对象共计36人。每个人都知道潘石屹的名字,都能说出至少一个他开发的项目,比如SOHO现代城、建外SOHO。甚至远在长城脚下的一个项目,居然很多人也都知道。但问起潘石屹公司的名字,却有超过一半的人说自己好像从来没听说过;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说好像听说过,但不肯定;只有五个人准确地说出了老潘这家公司的名字。至于老潘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品牌形象等,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不清楚。有接近一半的人说,还不是跟其他开发商一样,就是一奸商呗。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90年代,一群“混混”自海南归来,这群被打上“万通派系”记号的人登陆北京后,开始分道扬镳各谋出路。十多年后,有三个人在地产业这个老行当里崛起,他们分别是潘石屹、冯仑和易小迪,相对于前二者来说,易小迪是个极低调的人,也是真正属于少壮派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观,每个人也都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是非观去做事。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多少人在做一件事情前会认真地问一个“为什么”、“这件事对不对”、“该不该去做”;单位里偶尔碰上一个特别“较真”的人,同事还可能觉得这个人很可笑,领导则可能把他当“刺头”,甚至让他坐“冷板凳”。大部分人不愿意“问是非”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他“搅局”。有人说他“另类”;有人批评他作秀。有人赞扬他创新——地产商潘石屹带来的。是人们对“暴发户”,“包工头”和“泡沫富豪”等称谓的重新认知与刮目相看。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里。当小康作为一种追求的时候。房子,也许是最能打动民心.吸引眼球和调度情愫的东西。因此。潘石屹花样翻新。潘石屹兴风作浪,潘石屹石破天惊,他有那个本事。他有那种胸怀,他有别样思考……潘石屹的长项,恰恰是本土很多商人的短处:大家搅在一起,战在一处,拔不出脚来。透不过气来,在一个界面上斗得死去活来,无法脱颖而出,不能略胜一筹。而潘石屹的短处。也是因为他的本土属性。终于没能使他能够冲破包括自己在内的羁绊。没能使他在企业家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潘石屹,还没有上升到他应有的高度或者说他本来想达到的高度——大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好项目基本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人、财、源。人:人们常说,以人为本。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早已成为共识。说到“好项目”必然涉及到几个方面的人:项目持有人、就某个机会打造设计项目的人、为此项目投资的人、为此项目直接运作的人,每一个环节的人都是最重要的。首先涉及到人品、工作能力、资源等因素。好项目同样会因人的选择不当而失败。而被认为是一般的项目却在恰当的人选中作出奇迹来。事在人为就是这个道理。财:有了人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是万万不能的,选项目应量财而行,不做自己资金实力之外的项目,这与玩股票道理一样,借钱生财要讲…  相似文献   

13.
搜房 《房地产导刊》2005,(20):i0030-i0031
“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人士来做。”这是前不久搜房机构CEO莫天全先生面对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垂直型门户网站,以服务于房地产业为根本的搜房网,自成立6年以来,一直坚持专业成就一切的态度来运营,凭借专业的服务为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方企业家》2003,(4):6-7
潘石屹是北京房地产界最早玩概念的人,这几年,潘石屹的红石公司至少推出了四个概念:现代城公寓,SOHO现代城,建外SOHO以及建筑师走廊,当然还有潘石屹重返海南建设“博鳌蓝色海岸”时推出的新概念——第二居所。他推出的SOHO概念曾经遭到恶批,而且批者甚众。曾有人著文说:“SOHO,SOHO,你瞒谁?”但潘石屹却借力打力,大搞“危机公关”,把这些批评意见汇编成一本装帧精美的书:《投诉潘石屹,批判现代城》:同时,还在业界破天荒地提出“无理由退房”。  相似文献   

15.
郭德纲在最近的一次“打人纠纷”中犯下了一切可能犯的错误,不过整件事情的起因、他的所有言论则都是值得玩味的:“实话实说我们也是普通人,当初买房子的时候,开发商说,这个给您都圈上了,这是您的后院。最早的时候,桩子这么高,我们自己长了一柞,并没有耽误别人。但我们院里有几个穷人,  相似文献   

16.
何春梅 《经营者》2008,(17):72-75
去年,潘石屹的博客里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黄包车夫拉着王石和潘石屹,问他们前面拐不拐,王石答曰“拐”,潘石屹答曰“不拐”  相似文献   

17.
万泉河出海口不远处,蕉风椰林包围下的别墅群在河边穿插罗列。 这是潘石屹的红石公司于2001年在当时尚荒凉的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开发的“蓝色海岸”项目。当年,潘石屹聘请知名设计师打造,希望以此进军旅游地产。但由于销售情况不理想,项目一度停滞,直至2010年年初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获批,剩余的56套别墅才销售一空。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副教授周榕与地产界大亨潘石屹之间的激烈争论,成为近期舆论的热门话题。在巢建筑论坛上,周榕直陈房地产开发商的“四宗罪”,包括“价值观上崇尚拜金主义”、“宣扬享乐主义的生活观”、“将社会分化对立推到极致”以及“崇洋媚外、追求复古,对时代文化缺乏自信”等;潘石屹则认为周榕夸大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作用,商家不过是根据政府规划和市场需要做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2011,(11)
占领华尔街“我知道,我绝对不是第一个无法忍受这一切的人.我无法理解,在这个同家为什么民众不愿再为自己的自由而献身。我知道,在我之前有无数人为此而死,而我之后也会涌现更多。我敢肯定丑陋的事情不会改变,我选择不再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20.
与媒体一直和善有加的京城房地产大腕潘石屹。在不久前接受国内某家电视台采访时却突然翻脸:“你不要再问了,要再问,我就不接受采访。”是什么让潘石屹在采访中一直闪烁其词、最终恼羞成怒呢? 事情得追溯到2004年6月的一纸诉状——北京红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小股东汪钢、谢光学、姚军等人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该公司最大股东潘石屹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转让了原红石实业所拥有的现代城、建外SOHO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