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子“中庸”思维方法,是通过“中”、“和”范畴,显示事物对立面同一性、质量互变关节点(度)的辩证思维方法,对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内在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即“过犹不及”,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但是仔细解读他们的中庸思想,可以发现同为“中庸”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中心范畴。它是人格的规范,又是政治理论,既包括对人的内在要求,又是评判社会的价值尺度。“仁”把个体道德修养和变革社会的理想结合起来,真、善、美均统一在“仁”中。孔子仁学思想现代化的可能性有:一是仁学的内在精神要义使其现代化成为可能;二是仁学与时俱进的品质使其现代化成为可能。孔子仁学思想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孔子仁学思想有益于人与自然相和谐;第二,孔子仁学思想有益于人与人相和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发展理念深刻透视出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正确认识和批判继承儒家思想文化中以“中庸”为基础和方法论的人生和谐理念,以“仁”为核心的个人修养和荣辱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地位,以“礼”、“乐”为相辅相成来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等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儒家关于人自身及人与人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原则,其重视自省、慎独的德育方法,遵循知仁、求仁、成仁的德育生成规律,可以融通于我们当代德育中,为我们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及稳定、良好的社会秩序提供基础和保障。本文在阐述了孔子“仁”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仁”的当代德育的内涵及方法论意义.为我们当前德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理性智慧和思辨哲学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成熟的管理观念形态。中庸基本思想具有“和而不同”、“过犹不及”以及“时中”与“权”等特质,在对此分析的基础上,从“和”的协调功能及“经权合一”的管理方法论两个层次,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的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日本称为“经营之神”,他在用人方面有其独到的理解。我们可以把他的思想总结为:糊涂用人智慧70%原则。这种管理思想,是中国“中庸”思想的发展,通过70%原则。在70%的层面上获得均衡,可以有效地处理用人中的矛盾问题。“水至清则无鱼”,也许70%原则能更有效地解决用人中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札”。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札”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人类的目标。表达了他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的深切关注。对孔子的和谐思想中“仁”、“札”、“和”的逻辑内涵的思考及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汲取孔子和谐观中积极的精神价值。传承其和谐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儒家仁爱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仁者爱人”的人本观、“中庸”的和谐观、“义以为上”的义利观、“正己德治”的修身观对解决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道德责任低下的问题具有重要启迪和指导意义。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或否认它对企业道德责任的负面影响。只有批判地继承,才能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0.
《周易》"太和"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思想史上“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史悠久。《周易》提出了“太和”哲学思想,将“太和”思想作为世界观、方法论,以此建构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和谐”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审美观的理论基础。自先秦以降,汉、唐、宋、明等前贤,不断阐发丰富了“太和”哲学思想,使“太和”哲思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蕴,亦是理想的价值目标和审美境界。“太和”思想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的民族思想文化渊源,具有重要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是理应继承弘扬的宝贵思想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