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通过对宜丰县山洪灾害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宜丰县山洪灾害的成因、防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提出宜丰县山洪灾害防治对策。分析得出,宜丰县山洪灾害的形成与降雨、地质地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提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对策,进而提高对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减少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水利经济》2014,(2):7-7
<正>2014年3月13日,国家防总、水利部召开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视频会议,总结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和洪水风险图编制试点工作经验,对2013—2015年新一轮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和安排部署。水利部副部长、水利部山洪灾害防治和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总  相似文献   

3.
新疆弃耕地生态重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弃耕地生态重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弃耕地生态重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和评价目标,并根据这些原则和目标设置了弃耕地生态重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湖南山洪灾害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湖南水灾受灾地域转移扩大,爆发频次增多,水灾形式以山洪暴发型为主,灾害损失巨大;分析了湖南山洪灾害形成的人为因素禾自然因素,指出人为因素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是湖南山洪灾害频繁爆发的主导因素;提出了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森林灾害防治效益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森林灾害防治的目标及其经济学意义 ,提出森林灾害防治效益的考核指针并分析了福建省森林灾害的防治效益。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气候原因、地形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安徽省境内山洪灾害频发;就安徽省山洪灾害的特征作了简要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山洪灾害的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回顾了我国大范围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的基本状况,阐述了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应评价的重要性,并在总结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涵养水源效益、水土保持效益、大气质量改善效益、改善小气候效益4个方面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计量方法。  相似文献   

8.
农业节水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农业节水决策的科学性,全面分析和评价农业节水的综合效益,借鉴国内外农业节水综合效益评价理论及方法,结合当前我国农业节水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农业节水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农业节水的综合效益多层次评判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企业新效益指标体系的主要特征江苏省射阳县审计局左爱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实际需要,财政部决定,从1995年起先在全国工业企业试行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新效益指标体系")。新效益指标体系有以下主要特征:1、...  相似文献   

10.
构成生态农业评价的完整指标体系是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评价、功能评价和效益评价。本文在生态农业评价的原则指导下,设计了由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及系统效益指标类构成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对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模型识别的石碑坪镇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建立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指标并对其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模糊模型识别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结果:(1)构建评价体系指标,其中大多数指标能够准确量化;(2)基于定性与定量的模糊模型识别方法对社会生态效益做出了整体的科学判断。研究结论:该案例的社会效益属于A3类(非常显著)、生态效益属于B2类(比较显著)。因此,模糊模型识别方法在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中评价指标较多,且多为定性指标的现状,提出将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应用于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中。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家评分的基础上,应用灰色评价原理,采用白化权函数,将一系列分散信息定量化处理,通过单值化处理对各指标做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彭洪  郑巧西 《水利经济》2005,23(5):8-10
分析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的防洪、防潮、治涝、供水、水环境保护和航运等经济效益,并对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和效益费用比等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计算,进一步探讨了兴建曹娥江大闸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水利现代化的"泛在性、法治性、文化性、公众性、可持续性、智慧性、和谐性",文章以研究陕南现代水利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为目标。[方法]利用文献研究法及功能分析法,从水利现代化的特征内涵出发,结合陕南水利现代化需求,构建了陕南现代水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在选取上涵盖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管理、水利发展能力5个准则的陕南现代水利评价指标体系,代表了水利工作的所有内容包括5个大体系、17项指标。并对陕南地区的现代水利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陕南地区水资源保障实现最好,实现程度为84.67%;生态环境保护次之,实现程度为79.65%;防洪减灾体系位列第三,实现程度为72.60%;水利管理及水利发展能力实现程度较差,实现程度分别为66.74%和54.25%。[结论]陕南水利管理、水利发展能力问题已经成为陕南现代水利发展的明显短板,亟需提升。采用上述现代水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现代水利发展水平所做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具有全面性、先进性、可比较性、计算简单、定性定量有机结合、便于操作等特点。研究成果对我国其他同类地区的水利现代化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遵循整体性、代表性、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结合浙江省实际,构建了浙江省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效益评价方法,进行典型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河道"岸绿"工程的实施既获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后评估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构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后评估的指标体系,为村主体、开发企业对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后的自测及行业部门对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后效应的普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深度访谈法。研究结果:在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评估客体的特性及再开发后评估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目标实现、执行规范、土地利用与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6大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后评估指标体系参照层和19个分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含义确定运算公式,规范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后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算说明。研究结论:丰富现行土地评估指标体系中此类评估指标体系的空白,并能较好地反映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后的实施状况,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验收、综合效应评价及相关指引性文件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明晰水利绿色发展概念内涵的发展,总结出我国水利发展相关概念和评价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探讨水利绿色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丰富水利发展理论体系,为缓解资源、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压力,解决新时期水安全提供路径建议。[方法]文章采用了文献法、归纳法和比较法,从水利绿色发展相关概念、水利发展相关评价两个方向,进行水利绿色发展相关问题的综述与探讨。[结果](1)水利绿色发展概念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涵盖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景观与水文化提升和水旱灾害防治等; (2)生态要素相关评价指标在水利发展相关评价体系中越来越重要; (3)水利发展相关评价中区域内部差异性分析有待加强。[结论]水利绿色发展的研究重点方向:(1)构建水利绿色发展理论体系; (2)兼顾指标的系统性、动态性和维度性,构建水利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3)重视水利绿色发展理论应用与农业、旅游业、文化行业等相关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水利工程BIM应用效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资源与能源、技术和管理4个维度出发,构建水利工程BIM应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SEM思想,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据此得到指标权重;其次,运用云物元理论,构建水利工程BIM应用效益评价模型;最后,以广西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其BIM应用效益等级为3级,效益良好,据此提出促进水利工程BIM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构建城市洪涝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RAGA-PP)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市洪涝韧性进行总体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3个地级市城市洪涝韧性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徐州、泰州、扬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江苏省城市洪涝韧性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苏南优于苏北;防汛物资储备调拨能力、公众灾害应急意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水管网长度和高等院校毕业生数等指标对城市洪涝韧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洪水灾害补偿资金的独有特点及补偿效果的特殊性,从资金投入、资金使用、资金产出、资金效果4个方面建立了洪水灾害补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指标的多属性特点,构建了以熵权为基础的组合权重下的洪水灾害补偿资金绩效评价模型,充分考虑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和评价指标的固有特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最后,以广东省为例对洪水灾害补偿资金进行绩效分析,并提出提高补偿资金到位的时效性、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等提高洪水灾害补偿资金绩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