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台了密集的扩大消费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常规消费".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制约"常规消费"的瓶颈将得到缓解,只需要保持消费政策的连续性,"常规消费"就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是由于灾害频发、行政垄断、进口限制和政策缺失等原因,?非常消费"问题在后危机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议鼓励开发防灾应急商品,构建"非常消费"网络体系,完善"非常消费"商业储备,放松高端消费品的进口限制,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总消费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思想,是包括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消费思想的思想体系.其消费战略目标思想包括"温饱--小康--比较富裕"三个消费水平层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消费战略目标思想,其适度消费思想体现了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目的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消费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全新的理念驱动绿色消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润如 《消费经济》2001,17(5):8-10
2001年是中国"绿色消费年".中国"绿色消费年"的主题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提倡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2001年绿色消费年的主题,既是新世纪第一年的主题,也是整个世纪的主题.因为我们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消费理论为立足点,回顾中国传统的消费理念及其影响,解析当前中国消费状况和消费理念,结合后现代消费理论家鲍德里亚对现代消费的剖析,认为只有探求符合人性和谐发展的消费理念才是中国消费哲学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环境约束下农村消费模式转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侦 《价格月刊》2009,(12):77-79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周期性调整,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农村消费市场的潜能将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启动而开启.财政部、商务部"家电下乡"惠农政策,金融危机影响下大批农民返乡,带动了农村消费扩大,特别是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扩大.农村在消费拓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约束效应将日益强化.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中绝不能走发达国家经历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农村消费模式转型已经箭在弦上.  相似文献   

6.
"新消费"的快速发展带来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新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推进居民消费方式转变.融合数字化技术,"新消费"模式持续涌现,包括生活品质"新消费"、颜值"新消费"、服饰"新消费"、娱乐"新消费"及情感"新消费"."新消费"俨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之一.本文主要基于"新消费"及"网络营销"的相关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7.
"80后"人群作为一个极具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即将成为或部分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本文基于"80后"人群的消费特点,研究其对家庭消费决策会产生的代际影响,并提出要释放"80后"人群的消费潜力,提倡大宗商品"捆绑式"消费信贷、创新"小额无抵押担保消费信贷"模式、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等.  相似文献   

8.
徐芳 《消费经济》2002,18(5):28-30
当前,以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在"数字鸿沟"①和教育区位差异的综合作用下,信息消费在大学校园正在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在这一新条件下,如何加强对大学校园的信息消费的正确引导,树立大学生新的信息消费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就此做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于绿色消费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为什么要研究绿色消费 绿就是金,绿色象征着希望和活力,象征和谐和健美.绿色消费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消费是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发展绿色消费,研究绿色消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从"四个高度"来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乘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中消协""科学消费"年主题活动的契机,我们湖南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消费经济学方向99级学生对长沙市部分居民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这次活动使我们对当前居民的消费状况有了真实、清晰的认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