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两大支柱———国防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角度,讨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含义。国防转型旨在打造一支拥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调整全球的均势部署,它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战略压力;转型外交旨在用外交手段在关键地区和国家推行西方民主,以增强美国对世界的可统治性。国防转型和转型外交都是美国推行其国家安全战略时在手段上的变化,该战略目标本身并没有改变。美国的这种战略转型短期内对中国的压力会增大,但从中长期来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两大支柱———国防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角度,讨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含义。国防转型旨在打造一支拥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调整全球的均势部署,它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战略压力;转型外交旨在用外交手段在关键地区和国家推行西方民主,以增强美国对世界的可统治性。国防转型和转型外交都是美国推行其国家安全战略时在手段上的变化,该战略目标本身并没有改变。美国的这种战略转型短期内对中国的压力会增大,但从中长期来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美国全球战略地位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王敏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132-148,160
权力转移是导致国际关系不稳定的重要诱因,是影响安全格局调整的主要变量。随着中国崛起,东亚区域内的权力分配出现了明显的权力变迁,但还远未出现权力转移。即便如此,东亚地区安全格局也正在出现深刻的调整和变化。权力变迁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和主导未来区域安全架构的演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政策话题。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美国单极霸权体制下的东亚安全。美国意图在安全和经济两条战线上把握东亚区域政治发展的主导权,维持区域内国家对美国的战略信心和同盟依赖,牵制中国崛起并力图削弱中国崛起给美国单极霸权所带来的消极地区效应,充分获取中国崛起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的诸多战略红利。面对中国崛起,区域内国家会采取强化军事同盟体系,借重域外因素的影响力或者实施新的区域战略等方式调整相应的安全政策。中国崛起的未来应该是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同时发展中重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东亚安全新秩序。对于权力变迁所带来的地区安全秩序重组,必须要有深刻的认知以确保战略的正确导向和积极效应,在均势与制度合作的双重进程中重建东亚安全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非典”挑战中国“人”的安全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 2 1世纪 ,人们的安全观念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经历着重大而迅速的变化。国家安全正超越“国家”的主体与范畴 ,扩展到“人”的安全领域。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地区爆发的“非典” ,使传统的安全观继“9·11”事件后又一次受到严重的挑战 ,“人”的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重视和强化。“非典”的短期效应是威胁人的健康、生命安全 ,挑战国家公共卫生防御及监管体系 ;其长期效应同“9·11”事件一样 ,将影响中国的安全观念 ,并将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活动的形式和参与程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权力变更、认同对立与战略选择——中日关系的战略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变更将会导致国家战略行为的变化,这是国家为了安全利益而必然采取的“自助行为”。新的战略选择可以包括“制衡”、“搭便车”、“推诿”或者变成更为紧密的“合伙人”。通过考察和分析近年来的中日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决定一个国家对权力变更采取战略选择最重要的变量是国内政治的需要,而并非对权力变更后的“威胁”知觉。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日关系“复杂化”的决定性因素不是“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权力变更,而是日本政府所采取的“联美抑中”的战略选择。它不仅导致了中日关系中“权力因素”与“认同因素”的恶化,也为日本政治精英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崛起”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日本民主党政权在2011年完成的"以获取政治安全利益、分享经济红利为主题,实施多元化布局并以中美日三边对话为核心机制"的外交安全战略方向,主要受传统安全上大国关系特别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影响。这一方向的确立,标志着日本政界主流及民主党内部多数派在外交安全战略上达成为了共识,其纵深处是对日本国家发展的愿景。受制于其在对世界形势特别是对中国的认知上"近视"的精细和"远视"的误判,这一战略并不能使日本实现"正常国家"的定位。日本民族自身的精神哲学、战后美国的东亚政策是阻碍日本进行历史反思的内外部因素,未尽的历史反思给东亚和平留下了不确定因素,日本的"正常国家"定位也因此难以为东亚国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在东北亚的利益,通过不断加强其同盟体系、介入地区安全事务以及发展与地区非同盟国的安全联系等方式,企求以“霸权稳定论”为理论基础,建立美国主导的地区政治安全秩序。但东北亚不断变化的地区安全态势,使这一架构日益显现出局限性及不确定性,为东北亚建立安全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契机。“安全共同体”作为一种安全合作新模式逐步被纳入东北亚各国的视野,能有效地弥补霸权稳定架构的缺陷,并在东北亚安全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在东北亚的利益,通过不断加强其同盟体系、介入地区安全事务以及发展与地区非同盟国的安全联系等方式,企求以“霸权稳定论”为理论基础,建立美国主导的地区政治安全秩序。但东北亚不断变化的地区安全态势,使这一架构日益显现出局限性及不确定性,为东北亚建立安全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契机。“安全共同体”作为一种安全合作新模式逐步被纳入东北亚各国的视野,能有效地弥补霸权稳定架构的缺陷,并在东北亚安全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安全场域"对一个国家的安全认知与战略有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逐步实现了时代观与安全观的重大历史转型,也面临着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安全威胁的挑战。非传统安全凸显了"人的安全"、"社会安全"和"全球安全"的意义,也促成安全范式的全面转型。中国在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应对中完成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非战略高度到战略高度、从零散到系统、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中国需要加快非传统安全应对能力建设,有效应对未来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安全场域"对一个国家的安全认知与战略有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逐步实现了时代观与安全观的重大历史转型,也面临着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安全威胁的挑战。非传统安全凸显了"人的安全"、"社会安全"和"全球安全"的意义,也促成安全范式的全面转型。中国在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应对中完成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非战略高度到战略高度、从零散到系统、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中国需要加快非传统安全应对能力建设,有效应对未来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美国“国家安全创新基地”战略的国家安全创新定位,将加速美国主导、遏制中国科技创新的“联盟”出笼,并可能推动先进技术对华精准脱钩。同时,美国科技进步可能比以往更快,进一步抢夺新兴技术规则的制定权。基于这一战略的可能影响,通过阐述美国科技“举国体制”的提出,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创新基地”战略的国家安全创新定位,运用协同方法和网络思维,秉持整体主义与跨学科的理论协同,分析创新网络的演进规律、国家协同创新网络系统的运行机理和美国协同创新网络的特质,进而针对目前中国国家协同创新网络存在的不足,整体分析和提炼中国“国家协同创新网络-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认知、威胁时滞与国家安全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胁时滞是指这样一种现象 :如果A国曾经遭受过B国的重大威胁 ,那么A国将倾向于一直视B国为安全威胁 ,并在较长时期内始终对其奉行谨慎、敏感型的安全政策。威胁时滞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屡见不鲜 ,其产生源于决策者对受威胁历史近乎本能的认知 ,这种认知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只有对历史威胁的变化做出准确的评估 ,即进行“第二次认知” ,决策者才能合理地评判、应对威胁时滞 ,并做出正确的安全决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美国中东霸权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为线索 ,前瞻伊拉克战争对中东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影响 :在安全层面 ,美国将面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势力反弹的挑战 ;在推进中东民主化方面 ,美国将面临西方与阿拉伯伊斯兰政治传统在民主理念上的矛盾 ,同时在现实领域中也面临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借民主化崛起的压力以及如何处置盟友君主专制制度的困境 ;在文化方面 ,“9·11”事件后在美国媒体推波助澜下日趋彰显的“文明冲突”的阴影将更加迫近 ;在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方面 ,对于中东国家中的盟友与半盟友国家 ,如何避免“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造成的消极影响 ,而使双方关系得以修复和巩固 ;对于“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 ,美国是否有决心和能力义无反顾地依次进行整治 ,都对美国的中东霸权战略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地区安全秩序的塑造中既超越均势,又体现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呢?作者在比较了美国的“联盟安全模式”和东盟的“合作安全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另一种可能的东亚安全秩序:“协治(collaborativegovernance)”安全,即大国协作框架下共同治理的地区安全模式,由大国推动、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管理地区安全事务,因此形成一种可称之为地区安全社会的关系结构———从安全复合体到安全社会,最终走向安全共同体。中国借助区域一体化、通过“协治安全”模式重塑东亚安全秩序才是获得自身安全的战略之最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七省市高校学生安全观调查”表明,中国高校学生群体对中国国家安全现状持乐观看法,认为中国在未来10~20年内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他们将美国和日本视为中国面临的主要潜在威胁,将台湾问题视为中国最主要的安全问题;在涉及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的问题上,中国学生的态度既积极又有所保留。学生认为,维护和提升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途径在于发展自身实力和妥善解决国内政治及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安全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关系的走向。国家安全战略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克林顿政府和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有不同 ,但没有根本的区别。未来要确保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 ,中国必须建立自己明确的国家安全战略 ,与美国展开同一水平的安全对话 ,明确彼此战略定位 ,促进双边关系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17.
安全困境、地缘政治与中国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崛起在全球层面上面临着大国安全困境,在区域层面上面临着地缘政治障碍。在分析中国崛起面临的困难基础上,又对崛起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分阶段崛起”战略的新路,即针对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战略。现阶段应实施和平发展战略,以和平谋发展,以威慑求稳定,以合作缓解安全困境并谋求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克林顿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具有自由主义的特点,主要依靠软权力来追求对世界的领导,根据对威胁的界定来发展军事力量,被称为是“基于成胁”的战略思路。小布什政府上台以来,所表现出的战略理念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强调依靠军事手段来消除威胁。因而把战略思路转变到“基于能力”上来,核心是实现国防转型。“9·11”事件的发生并没有改变美国战略调整的这个方向,而使它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9.
中南亚地区与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接壤。历史上,中南亚安全环境与中国的西部稳定密切相关,而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又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影响中南亚地区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地区安全热点问题,二是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因素对中南亚安全环境的影响。21世纪初,中国的西部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就是维护和促进中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为基础,与中南亚国家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与该地区的主要大国寻求共同利益,力争在热点问题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0.
5月6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在京发布,其中明确提出“我国需要一部名副其实的《国家安全法》”。同时有消息称,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期要发布新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我国亦已将修订《国家安全法》的工作纳入了高层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