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是中国政府特别重视的领域。国内学者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探讨多从公共服务理论出发,侧重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对基本公共服务内涵尚未形成广泛认同的理论归纳,更没有有一致的边界共识。政府部门在具体的实践中虽会参照中央政府的政策,但仍存在边界标准不统一,导致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认定不清晰。本文试图从基本公共服务的民生属性、政府财政支出的对比进行探讨,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边界识别,并结合政府政策实践领域进行相关思考,以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和效用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财政资金投入的均等化程度、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度等方面对河南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进行分析和说明,并提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辽宁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存有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落后。经过实地调研,文章总结了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并从财政支持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薄弱问题,进而从财政政策支持方面对加强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4.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是持续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并未对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概念进行内涵界定,也未曾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组成体系进行权威性阐述,呈现出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局面。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客观梳理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尝试性对基本公共服务体制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从基本公共服务的战略规划、职能比重、权责分工、事权财权匹配和供给标准等5个维度对制约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组成体系进行理论廓清。  相似文献   

5.
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及我国的国情入手.通过对我国目前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的分析.提出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2004年起,湖北省政府每年围绕公共服务领域内的就业、上学、看病、行路、住房、治安、环保等基本问题,为群众办好8-10件实事.把上述基本公共服务进行了梳理,并且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而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朱沙 《价值工程》2011,30(35):318-319
本文在界定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基础上,从重庆市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其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要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不断进行革新和完善,从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此,从公共服务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需求、供给主体、供给激励和观念的变化,进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9.
徐晶  罗宏翔 《经济界》2012,(5):78-82
文章以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变异系数的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基于统计年鉴中云南省十六个州市的数据基础构建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从六个方面分析研完云南省201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并对2006—2010年5辛间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进行趋势分析。最后得出相型结论: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但是在5年间差异逐步减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财政责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现阶段,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中政府财政责无旁贷,也大有可为。党的十七大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具体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本课题报告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分析,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渐进性等特征;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个层面剖析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并从我国实际出发探讨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分析提出了政府财政改革面临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动态认识区际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从公共服务产出的视角,构建一个包含4个级别共20个指标的区际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择分税制改革以来2000~2006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总体和具体项目差距作出实证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仍不均衡,东部...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时期,按照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应在供给层面增域、加项、提标、扩面,使公众广泛享有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在制度层面推进立法、加强规范,使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在实践层面推进公正、便利、可及,使基本公共服务从制度全覆盖迈向实际全覆盖。  相似文献   

13.
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财政的建立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和前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公共财政配合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大政方针而树立的协调目标。本文从分析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入手,通过地区财力不均等现状,分析并提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形成机理及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乡镇论坛》2008,(11):8-9
农村社区建设为基本公共服务在农村的覆盖提供了更加高效、方便的平台,既有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方便享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内容非常丰富,应该区分轻重缓急;合理确定公共服务项目覆盖农村的次序,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公共服务层次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局着眼,从农村村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项着手,为农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随着我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以往仅以政府投入单方面目标对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进行评价的方式已不能全面评价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的状况。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基于人口学视角,根据相关理论及学者的研究,建立了评价我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三层框架体系,分别从有效供给、有效分配、有效利用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框架,希望对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新型城镇化为视角,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三个方面描述了铜陵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铜陵市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顶层设计,专业服务人员流失严重等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提出强化政府供给能力、构建多元化的供给方式、完善顶层设计、建立高素质的人员队伍等建议,以此来推进铜陵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财政视角探讨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剖析。通过指标分析我国地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非均等化问题,并认清这些现实约束.对化解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的困境和顺利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非均等化问题,其实质是非均等化的国民待遇,这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城乡统筹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障碍。本文从制度的多维视角分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行政障碍,进而提出了破除行政障碍,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安定、保障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经济基础,公共财政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确保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基本均等.促进地区间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浙江省从1995年开始。积极推进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浙江省通过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一实证分析。旨在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