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经济师》2016,(3)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由于历史、经济的原因以及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之势。如何建设好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对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此,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五位一体"发展战略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其核心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叶立生 《新经济》2014,(8):28-30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但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承受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转移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景色秀美的乡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美丽乡村的消失不仅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着西部地区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还危及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现实要求我们要在不断总结美丽乡村建设中已经取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进而为全人类构筑起安全的生态屏障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陈国富 《经济论坛》2014,(4):99-10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对于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市长寿区来说,发展重化工业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也是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加快推进重庆市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处理好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破除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循环发展道路,推进重化工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同步发展,是长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余思琪 《经济纵横》2021,(11):76-8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五要素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城乡"生态、经济、安全、社会"四维协调发展系统,运用熵权法测算并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 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生态协调与安全协调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基于此,应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为路径,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是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生态文明是内在统一的.西藏新型工业化应该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主导的工业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在西藏的发展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个维度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践行生态伦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正义,实现生态补偿的原则,确保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共创西藏可持续未来.  相似文献   

8.
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合理的低碳产业结构。采用案例分析法,立足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探索不同地区产业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提出各类地区生产方式生态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建设需要,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受到过度开发,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理念不符.在绿色发展导向下,对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进行优化是必然的趋势,产业生态化的目的是在经济与生态处于协调的情况下,使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于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思路和对策的研究由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智勇 《金融评论》2016,(4):64-78,125
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契机下,西部地区有可能利用城镇化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但在县级层面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如何?本文以云南省为例,探讨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城镇化。文章使用了更加准确的县域城镇化指标,并划分了都市区域,构建半对数模型分析框架,基于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回归来加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和多阶段关系,在达到70.84%的城镇化水平之前,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云南省的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从而使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因而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若要充分发挥城镇化的作用,需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东西方管理文化的分野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受到来自于不同化背景的挑战.对现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管理化陷入了困境.而以日本为代表源于华夏化的东西管理化却开始焕发新的生机。因此吸收东方化来融合、发展、丰富、创新西方管理理论。对构建适合我国管理化特点的管理模式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s of patents as indicators for innovations and standards on German trade performance are analysed in general and German–British trade in detail. The latter analysis goes a step further than the approach of Swann et al. () and is based on a broader and more detailed databa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Germany's export performance can primarily be explained by its innovative capacity and only to a small extent by its strength in standards.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underscore the common view of the trade-foster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hile ‘idiosyncratic' standards have ambiguous effects on exports.  相似文献   

13.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资本运营以及市场运行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创新和发展能力还不强。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所以,产学研结合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是产学研结合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通过与地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来实现产学研结合,进而推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略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汉平  郝文龙 《经济问题》2008,341(1):38-41
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试图根据宏观(市场化调整)--微观(企业经营机制调整)--宏观(优化国民经济体系调整)的逻辑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并依据近十年来的有关数据对这一调整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以给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特许经营在我国大面积普及和发展的时间很短,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孕育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投资机会.肯德基作为"特许经营"成功的典范,正被许多企业所模仿.肯德基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它的特许经营模式的灵活选择;另一方面取决于它的中国特色,重视当地文化.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特许经营时要借鉴这两个经验.  相似文献   

17.
试论企业资本结构及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雅  刘涛 《现代财经》2002,22(12):44-47
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是两个紧密相联的范畴。完善的治理结构是实现最优资本结构的前提,资本结构是实现企业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拟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加以阐明,指出完善的治理结构与最优资本结构的具体含义,以及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就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The explosion generat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and its transmission to the real economies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calling for new kinds of regulation of the banking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s that would have allowed re-establishing a virtuous relat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financial sectors of the economy. In this paper we maintain a different view,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nsuing real crisis have roots in the strong increase in income inequality that has been taking place in the Western world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or so. This has created an all around aggregate demand deficiency crisis that has strongly reduced prospec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vestments in productive capacities and shifted resources toward other uses, thus feeding a pervers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ve and the non-productive assets of the economy. In this context the way out of the crisis is re-establishing the right distributive conditions, which cannot be obtained by a policy aimed at relieving the weight of private or public debts but calls for a redistribution through taxes on the incomes of non-productive sectors, a fine tuning that should prevent excessive taxations transforming positive into negative effects.  相似文献   

19.
关于创业与创新的内涵、比较与集成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椿  刘冠 《经济管理》2007,(16):76-80
本文研究表明,创新与创业尽管有各自明确的研究边界,但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的交集表现为创新与创业的集成与融合。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二者的相互作用和集成融合,对于我国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且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nov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both, academic research and economic policy. The huge economics literature flourished in the last couple of decades on the subject broadly falls into two distinct research traditions, namely the mainstream R&D spillovers approach and the evolutionary economics view. Both traditions agree on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sectoral diffusion of advanced knowledge for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sectors. Behind this general agreement, however, the two approaches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This paper shows that, at a deeper level of analysis, the mainstream and evolutionary views do indeed differ with respect to their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empirical research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a nutshell, while the mainstream R&D spillover approach is inspired by a traditional view of economic policy based on a market-oriented approach, the evolutionary view is on the contrary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tha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policy interventions do indeed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for shaping innov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