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村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观赏,其旅游开发的价值也逐渐增大。但是开发古村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对后沟古村的开发价值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古村落;在开发过程中要预先规划,还要边开发边保护;重视文化生态的保护,科学地开发古村落。  相似文献   

2.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研究——以大旗头古村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凡  蔡桢燕 《旅游学刊》2007,22(1):42-48
古村落既是旅游的热点,也与其他类型风景区存在差异.本文以广东省大旗头古村为例,应用利益主体理论,在对利益主体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利益主体的层次分析模型、概念模型,并提出假设命题,对模型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可靠性和拟合程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上述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并构建起大旗头古村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图谱.研究表明,古村落不同利益主体的关注点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但对古村落的文化和环境方面是共同关注的地方.最后,根据通径决定系数的差异,将古村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密切型、中间型和疏远型3种.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全国掀起了古村落旅游热潮,古村落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寻求古村落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探索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的共同任务。本文在库(Ko)构建的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展开了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的评估模型及其实证研究。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包括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大部分,其中人文系统包括社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古建筑保护状况、社会政策、旅游服务与质量等5个维度,生态系统包括总体环境感知、生态系统质量、环境政策与管理水平等3个维度,总共有32个具体量测指标。利用该模型对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宏村旅游发展处于潜在可持续状态之中,旅游开发活动并未危及其健康持续发展;②从具体指标的旅游可持续性水平上看,宏村目前绝大多数指标均处于潜在可持续以上状态,仅在社区参与与管理水平、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两个指标上处于潜在不可持续状态,由于这两个指标不是环境、生态等基础性因子,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和管理模式来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孔翔  吴栋 《旅游学刊》2022,37(1):32-43
作为陆巷古村的传统经济作物,洞庭红橘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但近年来却大多被枇杷树替代,这会引发对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承之间互促关系的质疑。文章主要借鉴Polanyi的嵌入-脱嵌理论,结合实地调研,初步探究了陆巷古村洞庭红橘的生产转型过程及其发生机理。研究表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促使洞庭红橘成为陆巷古村地方特色文化与村民情感的重要载体,这是历史时期经济行为嵌入地方社会系统的具体表现;但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活动逐渐脱离了社会文化系统与主体情感的约束,村民的作物选择行为完全遵循市场逻辑,而洞庭红橘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潜在价值未被激活,因而难以依托传统经济作物的独特优势逃脱被经济效益更高的枇杷树替代的窘境。这也表明,要实现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承的互促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地方文化及其载体的旅游价值变现。由此,陆巷古村洞庭红橘的复兴,重在激活红橘特色文化在提升古村旅游开发质量中的潜在价值,这也是促使农业经济活动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嵌入地方社会系统的有效路径。研究不仅体现了嵌入-脱嵌理论在传统村落尺度的应用价值,也能为优化乡村旅游地特色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旅游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整个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旅游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继"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主题之后,国家旅游局在2007年又正式启动了乡村旅游的"百千万工程"。即在中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据统计,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胜遍布乡里名镇,而且自然风光优美独特具有田园特色,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序幕的开启,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而且可以使有价值的古民居,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自然景观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因此山西应把农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发和推进。  相似文献   

6.
汪清蓉  李凡 《旅游学刊》2006,21(1):19-24
客观评价古村落的综合价值是正确保护和利用古村落的依据.针对古村落综合价值评价的模糊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在专家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方法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以佛山三水大旗头古村落为例,对其进行综合价值评价,以此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后沟村,位于山西榆次东赵乡,252人,72户。 就是这样一个生存在山洼洼里的村子,却被文化部、中国文联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惟一古村落范本,被众多的考古学家、民俗专家称为"活化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协会主席冯骥才也曾率领多位民俗专家来此考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北方农村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而后沟村多年来却仍保持着原样。这种平静中的固守,使它成为如今的民间文化范本。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山西,古建筑是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山西的古建筑文化,才使得山西成为旅游胜地。据统计,山西共有399所元代之前的古建筑,每一座都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深度了解我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人文色彩。下面,笔者将会对山西古建筑的古典特色进行分析,还有如何在外国文化盛行的今天,发展好山西的旅游业,使得中国古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丰富,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而改善村域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本文以江口县云舍村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资源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建议对策,最终在村落发展旅游中找到保护与发展间的平衡点,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双赢,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产业。  相似文献   

10.
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刘昌雪  汪德根 《旅游学刊》2003,18(6):100-105
皖南古村落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是增强自身能力的现实选择,而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与古村落发展的“双赢”。目前,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粗放;资源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关系不协调;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的联系不紧密等,势必限制自身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进程。本文尝试在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对皖南古村落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灵石古村山水间,四合坊巷礼为先,楼台塾馆凝文气,儒雅兴衰二百年。』古老的三晋大地,厚重的黄土高原,山西是一块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土地,也曾是一块财富之地。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以太谷、祁县、平遥等晋中商人为代表的山西商业票号,曾『富甲华夏』,『汇通天下』,闻名于世,为近代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今天发展经济,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以平遥、太谷、祁县等地为代表的晋商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山西最为热门的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国策,旅游开发是古村落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景观展示千村一面已不是新闻。在原住民、旅游者、管理者、规划设计者、外部环境等综合作用下,文化符号的含义,总是处在“感知-解读-赋义-演化”的过程中。在古村落景观设计过程中,一条可行的路径是:在景观文化本底中提取文化符号,进而将文化符号的特质进一步提炼出文化基因,由此进一步形成景观设计导则,为景观设计提供具体指导。  相似文献   

13.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以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风光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境内古村、古洞、古建筑、古文化"四古"资源与生态资源融为一体,是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古村落必须要适应新的社会规则,顺应时代发展。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并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加强古村落文化建设,挖掘和传承古村落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通过调研山东省青州古村落文旅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价值及独特优势,研究现代数字化技术与古村落旅游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进而推动青州古村落文化旅游转型发展,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冯淑华 《旅游学刊》2002,17(6):45-48
本文重点研究了古村落旅游吸引力、旅游客源的特点,以及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关联度,为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的定位与开发提供了依据。并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旅游者的行为特点,为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托莱多成为世界上最值得参观的旅游古镇城市之一,自有其独特之处;同样的,庐陵古村落也有其独有的人文建设特色。如今,庐陵文化亦如酝酿了百年的老窖一般,正向远方慢慢散发她独特的气质与香醇。对于人文文化传承建设的方略研究,将庐陵古村落与西班牙托莱多进行对比,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处境,而且有利于我们汲取有益的文化传承建设经验并做出恰当的改善。那么,就两者之间人文文化传承建设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从社会及政府两大主体进行展开。  相似文献   

17.
王瑞  王鑫 《西部旅游》2023,(8):20-22
<正>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呈现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文化的传播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更多机遇,使得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具时效性,从而扩大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文章旨在探讨山西省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对于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山西的非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随着旅游消费需求聚焦美好生活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文旅康养新业态应运而生,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省文化旅游康养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禀赋高,同时区位优势、气候优势明显,但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缺乏专业人才等原因,产业融合程度不够,优质资源未能转化为优质产品。因此,对山西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文章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在对山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山西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传统村落建设的重要地区,在这个地区具有较多的中国传统村落。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村落的发现和开发都没有完全,这个地区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和生活,需要加强当地居民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的发掘农业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来,既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又能丰富现代生活。加强武陵山片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地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重要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曾有人对国内已经登陆新三板的几十家景区收入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近90%以上的景区,门票收入达到了整体收入80%—90%的比例。由此猜想,游客对古村落文化了解程度与其旅游体验是否相关?通过对兰溪诸葛八卦村一百七十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借此了解到,古村落文化了解程度与旅游体验确有相关,并根据此结论提出旅游地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