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与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只考虑当代人需求为目标的发展观不同, 可持续发展强调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即强调经济增长是有效的,资源利用是合理的, 生活环境是无害的, 社会利益是公平的, 而且这种公平不仅注重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 也要注重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它的核心是处在同一地球上的人口、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 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不能超越地球的许可范围和承受能力,人们不能驾驭地球, 而应寻求与地球协调相处的途径, 最大努力处理好人际关系, 保持生态平衡,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
陈智才 《经济论坛》2005,(24):130-1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概念,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面对资源、地区和利益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的形势下,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通过经济、法律、政治等综合手段,调整社会发展策略,实现资源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人际关系协调、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模式,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增长都要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污染物,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随着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不断增大,环境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法,努力探索保持环境系统平衡的途径。只有环境系统保持平衡,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的最高级监督形式,应以其独立的监督功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下面就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发展方向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2—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从“增量”和“存量”视角深入探讨多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子系统发展质量最优,环境子系统排最后,不同区域和地区系统发展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二是能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存量资源对系统发展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增量资源,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增量资源对系统发展质量的影响要大于存量资源;三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整体水平不高,但略有提升,发展呈“V”字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源状况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来,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类社会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使非再生资源的消耗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再生资源保持其“再生”实用性。能源是一种最重要的地球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核心,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环境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目前,人类所利用的能源还是以非再生的化石能源为主,因此,能源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NOAA)预测,在21世纪,人类对环境的有效管理将会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及加强美国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但要实现这一预测目标,NOAA认为面临以下挑战:·尽管在过去近30年的时间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在了解和预测自然系统的运行行为,更有效地管理资源及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考虑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还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如自然环境每天都影响着人类,特别是恶劣的天气能给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能否作好应急准备…  相似文献   

7.
面临的3大挑战:一、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二、经济发展不均第三步。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等,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必须解决的4大问题:一、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二、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三、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四、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绿色住宅”的理念 1.“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绿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而人类的发展直接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事实已经说明社会发展只保证环境已成为世界性和世纪性之共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已经说明社会发展只有两种选择:一种继续无限制以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经济;另一种是保证环境、合理科学地使用资源条件下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欣 《技术经济》2003,22(3):17-18
<正> 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特征,以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兼顾人类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为途径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产生危害,使人类生存发展持续到永远,并生活的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0.
一般而言,各国追求的宏观经济目标有4个,即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前三个是对内部的经济目标,国际收支均衡是对外部的目标。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对本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国际经济学家非常关注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并且提出了种种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和学说。本文对国际收支平衡及其调节的代表性理论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1.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主体的冲击 在工业经济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更为广泛和深入,企业的社会性日益突出,也给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包括两大类:一方面是经营目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目标,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维护企业形象,使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下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创新动力机制是创新的关键,也是我国技术进步实践中的最薄弱环节。本文把现代经济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与环境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企业行为,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是创新动机和创新需要,它取决于企业目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用三者的耦合程度。追求发展和中长期利润的最大化是形成创新动机的最佳企业目标,而决定企业目标的基本因素是企业的经济利益。本文认为,企业创新动机又要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才能激发为创新行为。创新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技术推力、市场刺激与政府干预。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经济观论资源的二重涵义与特性功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资源是构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机体的最基本要素,是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以资源为主题的资源科学体系和以资源为基础及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经济科学体系正方兴未艾,日新月异地发展。为寻求多学科之间思维和分析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探讨了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①资源的生态经济二重涵义;②生态经济学的资源分类及其基本特性;③自然(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之间互补性及其整体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4.
节约是经济实践的永恒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经济理论对节约的理解存在缺陷。节约人类在促进社会进步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人生的目的和追求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决定了节约的永恒性。认识节约的永恒性在理论上有利于经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对节约悖论的批判;在实践上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当前的经济过剩问题,有利于克服长期存在的严重浪费问题,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微观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全球性自然资源存量锐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激增,社会需求膨胀,造成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理应对环境问题导致的成本、收益进行全面的反映和监督,在这种形势下,环境会计应运而生。根据对环境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环境会计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前者是指各级政府部门从社会角度对各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他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问题相比,环境问题与经济学的关系更为复杂、更为特殊.环境问题源起于人类生活活动、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当利用.环境法是新兴的法律形态和法律部门,它的核心问题在于社会发展所需"经济利益"与人类生存所需"环境利益"的平衡与协调.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初步研习,阐述经济学对建构环境法律制度的重大意义,对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启示、理论支撑和途径探索,并将着重论述经济学视野下环境法律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应然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应当理解为能够提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产品保障的林业。它具有多反面的内涵:在经济发展方面,应致力于森林资源优化配置、内外部林业经济呈现良性循环和效益良好;在生态环境方面,森林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响应,一是保持良性循环,二是绝不能超过资源承载能力;对当代人来说,应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和珍惜资源,努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恶性循环,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争取人类美好的明天;对当代人而言,承接先辈们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应是质量较好的森林资源和绿色环境,并能不断地提高后人总体生活质量(包括总体环境质量),形成没有“资源赤字”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具有追求利益的天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利益追求及其不断解放中持续实现的。改革就是从"还人利益"到"平衡利益"以实现理性利益,理性利益是社会和谐、社会合力最大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在农村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种、养为主的兼业经营、收人互补的结构形态,以提高经济收人为主的;在社会发展进步中,为增加国民食物来源,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则是食物营养结构调整以提高营养水平为主,并创造好的效益而起兴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发展的可持续性,即要能持续满足现代人和未来人的需求,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和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追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资源、生态、经济的和谐与平衡,其核心…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发展的内涵已有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往往是将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转换作为发展的目的,这种发展模式使世界资源和环境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不断恶化。而以改善区域内部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新的发展模式,则着重谋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性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以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区域增长为条件的.高效、高质、高产与适度消费的区域经济模式。该模式建立的核心则是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协调化、合理化,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