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2005年4月14日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尽管在这部行政规章中,被社会高度关注的MBO这个敏感字眼,已被”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的提法所取而代之。但作为国务院国资委2005年出台的第一部行政规章,明确大型国企产权暂不向管理层转让;同时,明确中小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可以向管理层转让,但必须符合规定条件。业内人士称,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出台规范中小型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MBO)行政规章,意味着一系列监管国企管理层收购举措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从总体上看,实施MBO是国企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之一,但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MBO目前只适用于部分中小型国企,大型骨干性的国企和上市公司目前暂不适宜推行MBO。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收购(MBO)给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2004年郎成平教授所引发的有关国企产权改革大争论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国资委下决心“大型企业不能搞MBO”。与此同时.国资委还是允许一些中小国有企业继续探索MBO。两年来针对MBO是对是错,是应该规范发展还是应该全部遏止存在着诸多争论,这也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  相似文献   

4.
声音     
李荣融:4亿以下国企可向管理层转让 4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议论纷纷的国企MBO问题终于有了结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已经建立或政府已经明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地区可以探索中小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  相似文献   

5.
《民营视界》2005,(1):10-12
2004年的岁末成了一个公司丑闻频发的寒冬。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接连发生了创维黄宏生案、中航油巨亏案、健力宝被接管以及伊利高管被逮捕等公司事件,让人眼花缭乱。中央也叫停了大型国企的MBO,其他国企的MBO也要缓行。问题频发的状况表明这些事件并非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国资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允许在大型国企管理层在企业增资扩股时持有国企股权.”与去年9月份国资委禁令国企MBO相比.增量持股明显是国资委对国企MBO露出的新的政策取向。“国资委高调亮出的国资新政.实际上是发出了一种强力的政策信号.”[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2005年4月14日,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这使国企MBO的话题最近又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对于我国国企而言,MBO如果操作恰当,将成为一剂“良药”,可以治病;但如果操作不当,将成为一种“毒药”,可能致命。在治病与致命之间,仅有一线之差。如何使国企MBO治病不致命,成了摆在中国面前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8.
文摘     
《新财经》2006,(6):12-12
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超标后果堪忧;中小国企MBO促热MBO基金;亿万富翁谈成功宝典。  相似文献   

9.
由于MBO能够有效地解决出资人缺位和减少代理人成本这两个国企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在广东、江苏、山东、北京等地比较盛行.由于多种原因,天津没有出现标准的MBO,也没有大力提倡MBO,但据了解,在中小企业改制时,经营者持大股、管理人员及职工集体收购国企等类似MBO的现象却时有出现.因此,结合深化国企改革,总结其经验与问题,在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中谨慎推广MBO,应该是一项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郑磊 《开放导报》2005,(3):75-78
本尝试将社会公平引入讨论框架,通过比较产权交易成本与包含社会性收益和经济性收益的总收益,以及不同类型产权改革制度路径在成本与收益的差值中选取最大的方法,建立了产权改革的制度选择的一个判断标准。本没有对MBO、委托代理以及其他具体的产权改革制度选择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只从理论上论述了对国有企业改革判别何种制度路径最优的方法。对于此次争论中的国有企业MBO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大型国企进行的中国式MBO应该停止、建立法制意义上会正的经济环境才是根本解决国企产权改革中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4月14日正式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该规定最大的看点是中小型国企可以探索MBO,大型国企则不得MB0。消息人士指出,出台这样的规定并不是为了停止国企改革,而是促进国有资产流动而不流失。  相似文献   

12.
MBO的合法性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不走资本市场产权多元化的道路,而走企业内部人收购(MBO)的道路,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只能归人民代表大会,非经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或作出决定,或授权所进行的国企产权改造即MBO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击的。激励管理并不是提高企业靖效的惟一办法,如果仅考虑企业的改造,而不考虑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的改革是要打问号的。当下我国企业制度理论最大的缺失是缺少职工治理和桑体参与理念,一切改革几乎都是经理人治理式的改革,实践中存在着很多不公平问题。如果要避免走权贵私有化和非民主私有化的道路,在国企产权改制中要平衡好广大职工与经营之间的利益,要在劳动权利保障和民主制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近日,某财经媒体发表一篇题为《中联重科曲线MBO揭秘:国企领导变成资本大佬》文章,再次抛出“中联重科运作曲线MBO”论(从2003年至今年,此概念先后被多家媒体爆炒),被各大财经网站纷纷转载,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管理层收购何以招人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国  王冬 《发展》2003,(2):69-71
近来,有关MBO的话题不断,动作更是引人注目,自粤美的首开先河之后,深圳方大、宇通客车、特变电工、佛塑股份、胜利股份、洞庭水殖等陆续试水其中。据估计,目前上市公司通过BMO达到管理层控股的已超过百家,只是其中的大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完全浮出水面。一时之间,热线纷纷拥向MBO,或明或暗,发展神速。MBO正在成为一块巨大的诱人“蛋糕”,吸引着国内外资金的垂涎。在这股热浪的上空,既弥漫着一片叫好之声,同时也不乏各种声音对它的质疑和诟病。在叫好者看来,MBO无疑是“国退民进”的绝佳选择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一剂良…  相似文献   

15.
质疑MBO     
管理层优先收购,公平竞争从何体现?收购资金从何而来?收购过程中有无“黑箱”操作?MBO能否引导国企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6.
法律法规     
国务院颁布信访条例将在5月1日起施行;国资委着手准备中小国企MBO办法;金融机构破产法可能今年确立  相似文献   

17.
国资委、财政部日前正式公布了《国有企业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提出了规范性要求。MBO作为一种发端于成熟市场经济体的企业治理模式之一,在欧美企业界一直不乏成功的案例,为何一“嫁接”到我国国企改革就“水土不服”呢?从事企业理论比较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谢富胜博士一语中的:“在当前的法制和信用环境下,在大型国企推MBO的条件还不具备,如果仓促推行,只会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盛宴。”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MBO)刚刚起步,但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解决企业产权问题。理论界对我国企业如何发展MBO存在很大争议。一方面,本文对相关的争论进行了理论综述,认为明确中国MBO的实施目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对MBO有一个科学理解;另一方面,本文对MBO的定价原则、融资问题、实施效果和实施环境进行了理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产权关系不明确、公司治理结构混乱等逐渐暴露出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MBO理论及在国际上实践的介绍,阐明了在我国推行MBO对于国企改革的意义,指出了在MBO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MBO在我国应用中出现了诸多难题。目前对MBO的探讨。应首先考虑在中国究竟有多大的应用空间。在大的方向选择上。MBO更适合非上市的全民和集体企业及符合条件的部分上市公司。而要规范推进MBO。必须加强法规和政策建设,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MBO过程中的定价,用法规和制度保障MBO公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