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保障我国金融安全,金融监管迎来新一轮的重大变革。2023年,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逐步确立“一行一局一会”的监管框架,强化了党中央对金融监管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控股公司及债券的统一监管,增强了金融监管的独立性。梳理此次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内在动力、需求和原因,分析其对金融监管及监管机构、金融消费者等多主体的行为和发展产生的效果和深远影响,以期未来的金融监管更加全面、专业、协调和高效。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我国金融监管调控水平,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务之急是根据我同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及时清理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加强我国金融业市场准人、业务规范、行业竞争、市场退出和金融网络化、电子化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同时,要及时更新金融监管理念,明确金融监管的内容,实行金融监管模式、金融监管手段、金融监管内容等方面的创新,以使我国金融监管迅速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向经营性风险监管和功能性监管转变,从单纯维护金融安全监管向兼顾会融安全和提高金融业核心竞争力方向转变,从外部监管向内外结合型监管转变.  相似文献   

3.
周墨 《审计文汇》2006,(5):40-41
金融监管是一把“双刃剑”,监管过度会降低金融效率,阻碍金融业的发展,监管过松,容易出现金融风险,引起金融危机,给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合理的金融监管应该是既保持金融业的安全,又使金融业更有效率的监管,我们称之为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4.
张冬香 《会计之友》2012,(23):40-42
伴随着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对银行经营业务范围的限制放宽和对外资银行准入制度的进一步放松,中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普遍存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业分业监管明显存在监管疏漏,多头监管和监管失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不能有效地预防和处理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和福利损失。文章把欧美国家混业经营的监管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转变金融监管方式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其危害可想而知,而对于我国来说,金融危机的风险时刻存在。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制度如果一成不变,将严重阻碍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金融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呼唤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而金融监管的创新主要是从其监管的思路、方式、手段、信息、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监管机构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监管理念,并采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以寻求有效的监管途径。面对金融监管的演进及其呈现的新趋势,我国监管当局应积极借鉴国外金融监管的经验,并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和银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金融监管的制度与方法,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以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家审计在金融监管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有经济和国有金融机构占主体的国情为国家审计全面发挥金融监管作用提供了客观基础。与银监会相比,国家审计在发挥金融监管作用方面具有法律权威性、会计专业性、再监管性、监管对象广泛性和延伸性、超然独立性等优势。要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金融监管作用,就应当在审计业务、审计创新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加强。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总结既有理论提出一种衡量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新的方法———金融监管指数分析方法,并基于这种方法对英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行总体的衡量和判断。文章的研究认为2,000年-2007年,英国的金融监管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表明英国统一监管组织架构的改革较为符合英国金融业的发展要求,促进了英国金融业的发展。但2000-2003年,英国的金融监管指数为负,这说明在转向统一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时候应该加强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磨合,防止因为整合初期所造成的不适应而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金融危机爆发的潜在原因,指出了美国金融监管方面的漏洞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的特点,据此指导中国金融业监管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国际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需要,监管体制向统一监管方向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将逐步实现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金融监管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对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趋势分析,结合我国经营体制和监管体制的现状,力图为我国金融业下一步的发展寻找客观论据和可借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我国金融业运行态势及发展特征,分析了金融业快速发展对金融监管带来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建立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监管是金融主管部门依法利用其行政权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管制和约束,以控制金融业整体风险,限制金融业过度竞争,促进金融业依法健康稳定运行。更广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组织的监管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要受到比一般的工商企业更加严格的监管,因为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违规经营、管理不善、监管不严等原因所引发的挤兑现象,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造成经营困难,最终资不抵债而关闭,进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正是由于金融业的  相似文献   

13.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和工具不断丰富,监管人员素质不断改善,风险监管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不过,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业、金融市场,面对不断演进的风险,仍需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技术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WTO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燕 《经济界》2002,(5):42-44
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为国际金融界评价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提供了准绳,并已成为审慎监管领域最重要的全球性指标。从理论上讲,金融监管是指有关部门为了保证金融业稳定、高效运行,保障金融领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审慎监督管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的总和。由于金融业是从事货币资金融通的特种行业,时刻面临多种类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阚景阳 《经济界》2012,(5):61-65
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政府干预金融业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职能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试点与监管现状,剖析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弱势地位和发展困局,同时,指出了“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在捉村金融监管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压力,赋予地方政府一定金融监管职责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金融监管是保证金融业安全运行、保持金融业合理而有序地竞争、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及保持整个金融稳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金融监管同被监管之间总是一种相互博弈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17.
宋玲香 《企业研究》2013,(14):141+147
金融监管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由于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发展迅速的金融业,所以2007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监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危机过后,各国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建设,本文旨在通过金融危机前监管的缺失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对我国金融业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给国际金融业带来三大变化:专业化金融机构与多元化金融机构并存,且后者日益重要;各类金融机构普遍加强金融信息技术投资和发展电子(网络)银行;实现混业经营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变。在安全与效率的基础上,国际金融竞争以全新方式展开。 国际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客观要求中国金融业迟早要融入国际竞争,入世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在国际金融业大举重组的背景下,认识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是制订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战略的关键。面对国际金融业并购的浪潮,我们需要精心运筹,加速改革,有步骤地推进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并建立伞式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金融业逐步进入混业经营时代,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混业经营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然而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却仍沿袭"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旧有格局,已经造成了经营与监管的矛盾与脱节,在金融实践领域产生了诸多问题.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作为研究素材,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剖析了金融危机前美国"伞形"监管体制的弊端,同时针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论证.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金融监管主体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金融监管水平仍待提高、金融监管法制尚不健全、金融监管体制透明度不高.我国金融体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加强现有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和协调性、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客体自律机制、全面提高金融从业人员及监管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