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会展人才的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各地高校都纷纷开办会展专业。据悉,仅申城已有20多家高校创办了会展专业,每年招收学生至少在2000人以上。全国各地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现已接近百家。与此同时,社会上形式各异的会展培训班也是层出不穷。表面的红火难掩现实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大型展会日益增多,会展业发展迅猛。伴随着我国会展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展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同时也需要更多会展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这给我国会展专业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随着各个高校相继开设会展专业,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我国目前会展教育行业水平还比较低,那么如何培养会展人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也对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大型展会日益增多,会展业发展迅猛。伴随着我国会展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展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同时也需要更多会展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这给我国会展专业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随着各个高校相继开设会展专业,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我国目前会展教育行业水平还比较低,那么如何培养会展人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也对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庾为 《中国市场》2007,(31):94-95
会展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高校作为会展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肩负着向会展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会展学历教育,探索如何利用高校办学资源优势,培养复合性、实用型商务会展人才。  相似文献   

5.
<正>会展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会展业繁荣与否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国家经济的景气程度。我国会展业有着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加上国内外会展环境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国内高校会展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须得逐步磨合。大数据时代下,新技术新思潮不断涌现与疫情压力正推动着会展业不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这一时代潮流下,会展教育也将面临数字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在城市,会展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会展经济发展中尚存在场馆规模小、配套设施不足、科技含量低及会展业结构混乱、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要又好又快发展我国会展业,政府要逐渐淡出市场,让专业会展公司成为会展市场的主导力量;做好长远规划,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形成大中小型相互补充、布局合理的结构,提高服务品质,强化品牌化意识,依托产业特色培育地区特色的品牌展会。  相似文献   

7.
新闻     
中国会展研究中心成立7月10日,中国会展杂志社中国会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国会展研究中心(CCERC)以会展业权威媒体《中国会展》杂志及其子刊《参展商》为依托,致力于中国会展产业的升级与进步,服务于各类企业的会展营销活动。作为专业的会展业研究机构,中国会展研究中心(CCER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专业化日益成为会展业生命力的源泉,这也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师,必须思考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性,笔者通过对于第123届中国进出口产品交易会的考察发现,会展专业的参展商方向人才培养仍处于较为薄弱阶段,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中加入参展商方向的课程设置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沈阳依托自身的产业、技术和区位优势着力发展会展业,使会展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有专家称,目前沈阳会展业已步入黄金发展期。随着会展业的强力扩张,沈阳会展场馆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其会展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截至2010年年底,沈阳有专业会展场馆3个,非专业会展场馆8个,总体上会展场馆数量不少,但是在场馆选址、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明确沈阳会展场馆发展现状,从综合角度出发分析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沈阳会展场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参考,将有利于实现沈阳会展场馆与会展业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中国会展产业处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会展产业步入“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搞好规划,才能打造城市的会展品牌。“十一五”期间曾有29个省区市把会展业列入本地经济发展规划之中,40多个城市制定了会展业专项发展计划。据记者了解,到2011年3月初为止,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川、江苏、河北、浙江等省市已经完成了会展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作,60多个城市正在编制会展业“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11.
近年我国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会展教育也呈蓬勃之势。虽然培养人数众多,但依旧不能很好地解决会展人才缺乏问题。本文就国内高等院校本、专科会展专业的教育现状加以分析,对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中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师资团队、就业状况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关注,并提出通过提高会展本科人才的综合素养,解决会展业高端实用人才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金融危机对会展业的影响,金融背景下我国会展业现存在的问题,如重复办展、资源浪费等,着重探讨如何打造尖端的、专业的、国际化的会展品牌,主要围绕政府和行业支持、会展品牌的内涵建设、会展品牌国际化、会展品牌宣传、会展企业管理、会展品牌人才培养六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2006年翩然而至,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会展业的格局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最大看点是什么?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会展业将会遇到哪些新问题,如何应对?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中国展览组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峰、中国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副会长陈泽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行政总监王丽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系主任刘大可等业界专家和会展研究专家,与我们共同展望2006。  相似文献   

14.
郭峦 《商场现代化》2007,(15):244-246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由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紧密产业关系,我国旅游企业利用自身优势纷纷涉足会展业,将会展服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本文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分析旅游企业在会展业中的地位及企业性质的变化,并对建立会展型旅游企业和进入会展核心行业两种不同的发展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盛莹  王磊 《商展经济》2023,(11):154-157
引入市场营销的定位理论,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会展业定位、学校定位,根据会展专业的资源能力,构建会展专业定位模型,指导会展院校办出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本文以上海旅游高等专业学校为例,将市场营销理论中的钻石定位模型引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并进行了拓展。然后在逐一剖析了城市发展定位与特色、机构会展人才需求、学生成长与就业需求、高校办学目标与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找位、选位、定位三阶段钻石定位模型。最后全面提出了如何定位以形成特色化办学优势的4P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进入"十三五规划"时代,会展业以其强劲的经济活力带动了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会展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对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为会展人才培养提供更实用的对策,为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摸索出更适合的道路。这也将会提高我国会展业的质量水平,促进人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国内的研究与实践上看,大多数人都关注会展业发展的数量和规模,但却缺乏对会展物流业的认识,忽视了会展物流业的发展对会展业发展的具大推动作用。总体看来,目前我国的会展物流业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会展物流业缺乏专业操作性,会展物流业信息平台无法共享,会展物流业缺少专业人才,会展物流业报价体系不统一等方面。今后,我国在发展会展物流业时应做好建立和健全会展物流行业的统一标准,培养和壮大会展物流行业的专业人才,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加强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建设一体化的会展物流模式等方面工作,从而促进我国会展业和会展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产业转型视角下,我国会展业在发展进程中的领导体制不顺畅、管理方式不科学、会展业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的进步。本文主要从专业人员缺失、基础设施不足、参与主体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基于产业转型视角下会展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培养引进高素质会展人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展中西部地区会展产业集群、改善参与主体单一的现状、制定国家层面的会展业发展规划、发展民办会展组织和中介组织等一系列发展对策,以加快推动会展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王晶 《商》2012,(19):235-235
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近几年在我国发展极快,这样就行业这样就导致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十分强烈。由于会展行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这就对会展专业的教育提出了高要求,本文从会展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实习模式的探索和专业前景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中国会展业在动荡中度过。经过SARS冲击后的中国会展业,表现了发展中的多种色彩和格局:产业准入门槛抬高,展馆建设的理性定位、会展城市的错位发展以及中外企业之间的博奕等等。2003年中国会展业的变化和发展对世界会展业的发展和变局影响也是巨大的。再回首,2003年风雨再现,展望2004年,中国会展业风采尽显。梳理并大胆预测2004年中国会展业即将出现的六大变化,并以此献给中国会展业,让我们一起检验和见证。预言一:会展审批改革将再次“松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