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城郊化过程的现状国际大都市化要经历向新城市化、城郊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阶段。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推动,两种力量的相互消长,导致城市发展呈现阶段性。城郊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以后的一种离心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办公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城郊区外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城市发展过程,开始由向新城市化阶段转向城郊化阶段,是城市建设与开发步入一个新的时期。到202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近2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了1.…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及城郊关系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验表明,大都市区人口空间演变引发政治、经济、社会重心向郊区转移,并进一步带来城郊关系的调整,从而对大都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城市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人口空间演变催生了平等、分工、协作的新型城郊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同城化"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战略。因此,同城化是大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性起步阶段,是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的前提和保障,同城化还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大都市经济圈。  相似文献   

4.
美国城市分区规划的社会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城市分区规划属于地方自治权,其产生伊始便带有明显的社会排斥倾向和政府规制色彩,对美国大都市区的居住隔离起到了关键而直接的作用,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后果,成为打破对黑人的经济与社会隔离、实现城郊协调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5.
一、环城游憩带的内涵与发展趋势环城游憩带(ReBAM)实际上指存在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  相似文献   

6.
“碎化”与整合:大都市区管治理论演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碎化"是大都市区发展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看待大都市区政治"碎化"的态度及其解决方案,文章将大都市区管治理论演进轨迹划分为三次"潮流":主张建立大都市政府的传统区域主义、主张多中心管治结构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主张网络化地方合作的新区域主义,进而分别阐述不同理论"潮流"的核心思想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区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单元和战略平台。区域治理是影响大都市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中美大都市区治理的比较研究发现:(1)美国的大都市区治理以包含了地方政府、专业团体等在内的网络化治理为主;我国的大都市区治理无论是行政区划的调整还是非正式的区域协调机制,抑或是上级政府的规划指导,都体现出政府主导的整体性治理特征;(2)中国自上而下和美国自下而上的体制差异决定了中美两国大都市区问题的缘起和问题本身不同,进而导致两国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上的较大差异,但处于两极的中美两国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存在逐步靠拢的趋势;(3)适当的辖区合并是解决大都市区政府碎化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深圳的命运与香港紧密相联.香港回归,深港共建国际大都市的条件逐步成熟.深港一都两制是挑战也更是机遇,可以兼容两种制度的优势.深港两地的规划建设要用同城化观念指导,互把对方视作大都市的一部分.同城化涉及两地各行各业、各个阶层,贯穿两地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都市区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实现大都市区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宁镇扬同城化是宁镇扬大都市区政府合作的重要路径探索,但是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轨迹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制度藩篱,其本质体现在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因此,从博弈论视角探究宁镇扬大都市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合作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建立地方政府合作博弈模型,能够促进相关构建跨区域的城市协调机制,进而实现宁镇扬大都市区区域的利益协调与合作,促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霍露萍  张强 《企业经济》2020,(1):99-107
随着"疏散化"趋势的到来,我国大都市地区所呈现的集聚与扩散趋势逐渐明显。以我国128个大都市区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散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莫兰指数表明,2000年至2017年我国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但是集聚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角度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具有显著的扩散趋势,但是原因不同;中部大都市区的集聚程度具有下降的趋势;而西部大都市区具有显著集聚上升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对大都市区的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关系,且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大都市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最后,从顺应大都市区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合理分布人口规模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