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地有效流转面临六大障碍(一)农地流转的必要性与观念的复杂性的矛盾。农地流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完善和巩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客观需要。然而,由于当前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人的观念也呈现出复杂性。群众的恋土心理;干部的求稳心理;能手的...  相似文献   

2.
农地有效流转面临六大障碍胡立强一、农地流转的必要性与观念的复杂性的矛盾农地流转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当前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人的观念也呈现出复杂性。1.群众的恋土心理。农民普遍把土地视为生活保险和储备手段,担心政策变,失...  相似文献   

3.
建立农地流转机制必须进行配套改革与创新张业湘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农地流转)应运而生,建立以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为核心的农地流转机制也势在必行。然而,建立农地流转机制是一项复杂的带开创性的系统工程。单靠某...  相似文献   

4.
农地流转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流转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研究方法:文献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1)江苏省农地流转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苏南地区的农地流转比例最高,而苏北地区的农地流转增速最快,且已超过苏中地区的农地流转比例;(2)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都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鼓励和扶持农地流转的农村土地政策有效促进了农地流转的发展,农地产权安全性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紧张的农村人地关系和与种植面积(承包面积)挂钩的农业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研究结论:为了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并逐步探索农地流转专项补贴。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2010—2018年中国30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研究结果:(1)中国的贫困发生率、耕地流转面积在省域层面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贫困发生率与耕地流转面积之间存在负向空间相关性;(2)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他省份的农地流转会间接促进本省的农村减贫;(3)农地流转促进农村减贫的过程存在门槛特征,在农业生产效率及经济发展水平两个门槛解释变量下,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分别呈现出持续上升和先升后降的特征;(4)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在农林牧渔总产值较低的省份中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更强,而在农林牧渔总产值较高的省份该作用则相对较弱。研究结论:要解决好中国的贫困问题应全面统筹,注重农地流转对农村减贫的促进作用,因地制宜推进全国各省农地有序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实现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为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从制度、经济与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农地流转治理结构的转型逻辑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逻辑演绎法,Bi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促进农地流转从关系治理向契约治理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权的界定与实施、流转租金的上涨和人情往来的减少。(2)农地流转治理结构及其转型逻辑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更偏向契约治理,中部地区更偏向关系治理。在驱动因素上,东部地区较高的流转租金和完善的土地流转服务是主要的转型驱动力,中部地区的人情文化传统较深,阻碍了农地流转的市场化转型,西部地区的土地确权颁证率较高,发挥出了明显的确权效应。研究结论:(1)完善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农地流转市场的基石,不仅要保障产权明晰,还要构建有效的产权实施机制;(2)经济利益是驱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因素,要促进农地价值形成合理的价格参照系;(3)文化观念是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重要支撑,要协调好市场观念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4)需因地制宜地推进农地流转市场转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三个维度选取10个指标构建白银市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19年白银市农地流转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准则层中,经济、社会绩效对白银市农地流转综合绩效的影响较大,其权重值分别为0.41和0.419。(2)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生产人数及有效灌溉面积权重较高,是影响农地流转综合绩效的主要因素。(3)农地流转对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当地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农村的农用土地归集体所有,并且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转让”。但是,至今仍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转让办法,这使现实中的农地使用权流转(以下简称为农地流转)显得困难。因此,研究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9.
张丞  高芸 《新疆农垦经济》2010,(12):14-18,49
研究目的:定量化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全国178份村级调查问卷数据,建立最优尺度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农村劳动力结构是影响农地流转的显著因素,其表现为村级农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越大,当地农地流转程度越高;相反,村级基本没有就业劳动力与务农半年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越大,当地农地流转程度越低。(2)农村劳动力流动亦会对农地流转产生重要影响,其表现为村级劳动力流动率越高,当地农地流转程度亦越高。研究结论:为了促进我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快当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积极推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外出就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厘清农地流转风险形成机制,构建农地流转风险评估体系,量化评价农地流转风险,以便为农地流转风险防范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对广东省21个地市的农地流转风险及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1)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及村集体强制介入是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关键;(2)社会保障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及社会稳定风险是当前广东省农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风险;(3)广东省农地流转风险区域差异显著,全局莫兰指数为-0.03,空间上未呈明显集聚特征;(4)广东省各地市农地流转非粮化倾向高度趋同,值得警惕。[结论]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背景下,尊重农民意愿,审慎推进农地流转才是明智之举;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流转服务水平的提高,农业金融的支持以及粮食补贴政策的正向激励应是当前广东省实施差异化农地流转风险治理的政策支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RDI)2005年组织的17省农村土地调查的数据,对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描述,并分析农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目前的中国农地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发育缓慢,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产权和制度因素是制约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规范的合同签订与承包经营权证书的发放能够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户家庭人口数、非农人口比例、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区位条件等也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发现,土地分配的完全行政方式(即土地调整)、过渡性方式(如“两田制”等)与土地市场方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遍及我国各地农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下简称农地流转)备受社会关注,需要依照有关法律政策精神,加强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流转市场,确保流转规范有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正确认识农地流转市场。因为农地流转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两个市场有着重大区别。目前有关对健全农地流转市场的认识误区来源于对两个市场的混淆,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明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为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言献策。研究方法: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农地流转面积扩大会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2)农业化学化水平在农地流转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农地流转主要通过降低农业化学化水平而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3)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农地流转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遮掩效应(削弱作用),农地流转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降低其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减量效应。研究结论: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通过加快农地流转、提升农业化学物资使用效率、推动清洁型农业机械应用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减量效应。  相似文献   

14.
宋伟 《农村经济》2006,(4):34-38
农地流转的效率是影响农地流转顺利实现的最终决定因素,农地流转的效率应当体现在有利于增进农民的整体福利,有利于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农地流转应当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相配合,随着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不断转出农地,留守农村的农民逐步提高经营规模和效率。农地流转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农地流转的直接原因,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转入土地的收益性和收交加的有效性,影响供给的因素扬农地供给的可能性、农地供给的收益性和供给收益的有效性,农地流转的供给和需求都会经过高→低→高的波浪形态,最后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15.
农地流转中的非正式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从制度方面研究农地流转的史料文献,大多忽视了对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分析。本文主要就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些与农地流转密切相关的非正式制度如意识形态中的公有制观念、家庭观念和家族意识、平均主义、集权主义、农本意识及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应该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这些非正式制度消化创新,找到它们与农地制度的契合点,使二者有机相融,协调进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困境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促进了农业的飞跃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目前农村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土地问题(管清友、王亚峰,2003),其主要集中于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上。土地自由流转可能产生边际产出拉平效应和交易收益效应(姚洋,2004),在完善的土地市场中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达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17.
加快农地流转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链建设,引导农地逐步流入种粮大户、专业农产业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使耕地能够获得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但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极易受到损害,农民权益保障面临诸多困境,如农地流转租金较低,农地流转后一些农民面临失业困境等,主要原因在于流转主体权益不均衡以及土地流转监督机制缺失。要通过明晰农民土地权益,规范农地流转程序,建立农地流转服务组织等完善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村民众权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供给方和需求方双重视角剖析新型经营主体发育对农地有偿流转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双重差分方法与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结果:(1)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农地需求方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有偿化。(2)这一影响的实现基于两种机制:一是直接效应,即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外部需求主体打破了以熟人网络为主的封闭市场,通过引入市场化的交易规则订立合理租金;二是通过间接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机制,激励熟人间的非正式交易向市场化、有偿化靠拢。(3)新型经营主体发育对农地有偿流转的影响以农地产权的稳定为前提,但并不因农村非正式制度的介入而被削弱。研究结论:在继续稳定农地产权的前提下,引入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其市场化行为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对促进租金有偿合理、健全中国农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讨农地流转价格分别为固定和随效用最大化曲线动态调整时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农户效用最大化,构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型。利用嘉兴市“两分两换”的实证数据分析理论模型的科学性。研究结果:(1)当农地流转价格固定,农户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偿达到高度满意时,农地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完全流转;(2)当农地流转价格固定,并要求完全流转时,大部分农户对流转补偿无法达到满意;(3)当农地流转价格随效用最大化曲线动态调整时,农户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偿达到满意,并实现农地承包经营权完全流转。研究结论:基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型,可探析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意愿,对推进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农地制度改革需要加强农地流转的制度规范和市场体系建设。缺乏农地确权和缺乏明确的农地流转制度安排,不仅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迁移,也造成了迁移的短期性。由于缺乏农地流转的制度化安排和对农地流转缺乏可靠的收益预期,农村劳动力的外出迁移是灵活和弹性的。农村迁移劳动力本身也并非完全希望获得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