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葛军 《征信》2016,(10):87-89
作为介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模式之间的一种金融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把“间接融资”形成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上出售给参与“直接融资”的投资者,不仅能有效盘活存量、提升银行业有效信贷供给能力,还有利于实现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对社会融资供给侧的创新和发展.但是,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参与主体受限,操作成本偏高,证券化效益较差,配套法规不健全,因此,必须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完善证券化产品结构,扩大资产支持证券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2.
陈红 《武汉金融》2002,(7):41-42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以来 ,迅速向全球扩展。这一极具生机的金融创新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我们应积极探索相关的方案和对策 ,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处于以零星个案、小规模试点为主的初级阶段。审慎和重在规范的发展路径既推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又尚存诸如与上位法不统一、规则制定权限错配、发行难度和成本增大、一级市场销售不畅、二级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等负面效应,制约着信贷资产证券化深入发展。2008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宏观调控变化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发行环境不利,亟待获得政策层面的持续鼓励和支持。国内商业银行应找准切入点,积极探索业务品种,更好地做好证券化产品的资产储备和发行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
纪崴 《中国金融》2012,(7):90-93
主持人的话:2011年,受稳健货币政策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标准硬约束的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扩张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开始寻找在满足监管要求同时实现资产扩张的可行路径。除发行新型理财产品融资之外,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层也就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继续推进达成一致意见,在未来一段时间资产证券化有望获得快速发展。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对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解决金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随着期限较长的贷款在银行贷款业务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短存长贷”的矛盾和资金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这使得银行的经营风险逐渐加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其独特的运作机制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改善其经营现状。但是作为一种“舶来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独特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的支撑,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由于存在着诸多的法律障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行必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立法的过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是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之一,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受各种法规、制度、市场等条件约束,要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和制度环境,提高政策透明度,规范资本市场,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当代金融业的热点,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如下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当代金融业的热点,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了如下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张菲菲 《中国金融家》2013,(10):100-101
国庆节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12.74亿元“发元信贷资产证券”在京成功发行。这是农发行首次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也是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来又一次涉足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0.
增信是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重要一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策略,继而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因而,商业银行可尝试采用不同增信方式的项目,与不同的外部增信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培养内部不同增信工具的使用经验,便于在未来交易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证券化是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庞大、成因复杂,处置手段受到多重因素的约束,开展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必要且可行,但在我国的实践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突破.未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资产证券化技术的成熟,证券化方式必将成为我国批量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有效手段.同时,谨防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中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盘活流动性差的资产,可以增强整体经济的流动性,缓释银行的存量信用风险。资产证券化产品作为复杂的信用衍生品,在国内仍处于试点阶段,产品价格的准确计量,对发行方和投资者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一款产品特点的分析,选取适合的模型和处理方法给出模型定价,并对目前阶段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推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游红莲 《新理财》2012,(5):47-49
停滞3年的资产证券化悄然重启。此次重启试点将有两大方向:一是扩大试点银行范围;二是扩大试点资产的范围。停滞3年的资产证券化悄然重启。2月16日,多位银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央行和银监会就资产证券化具体实施方案已达成初步共识,包括国家开发银行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分工细化环境下的金融创新安排,有特定的信用体系做其基础;作为与其它融资方式不同的创新,资产证券化具有特殊的金融特性与内在经济机制,这些特性和机制使资产证券化发挥出信用增强、分散风险、创造流动性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是国际金融领域近三十年里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创新。目前,国内学界对我国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论述较多。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在今年 5月份的《财富》论坛上指出“正在准备将住房贷款证券化”。然而,我国目前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是否具备呢 ?史焕平同志撰文从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程序开始分析,认为我国目前进行资产证券化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难点和问题,只有在近几年努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才能为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创造条件。详见第 20页。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实践始于2005年,呈现出一些与发达国家不尽相同的特点。在额度管理和审批制下操作,以优质对公贷款为基础资产,通过较为简单透明的交易结构设立的过手型资产支持证券是目前试点中最为普遍的模式。此种模式具有审慎、标准化优点,但市场化程度和对投资者吸引力较为有限。近年来,以信贷资产出表为目的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增长,在监管套利和风险积聚的同时,亦反映了当前证券化试点运作方式和规模水平无法满足规模巨大的盘活存量需求的潜在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教训,我国资产证券化应在未来2-3年内逐步实现市场化、常规化发展;"疏堵结合",推进信贷流转阳光化逐步替代不规范的"类资产证券化";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特征构建行之有效的中国式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17.
We develop a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redit ratings on loan origination. We show that ratings endogenously shift the economy from a signaling equilibrium, in which banks inefficiently retain loans to signal quality, toward an originate-to-distribute equilibrium with zero retention and inefficiently low lending standards. Ratings increase overall efficiency, provided that the reduction in costly retention more than compensates for the origination of some negative net present value loans. We study how banks' ability to screen loans affects these predictions and use the model to analyze commonly proposed policies such as mandatory “skin in the game.”  相似文献   

18.
我国金融学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探讨由来已久,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将资产证券化仅仅理解为解决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手段,这种做法有欠妥当,容易使投资者将其误解为另一种形式的“圈钱运动”,从而将这一尚未在我国深入开展的新兴业务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存在着巨额的不良资产,对处置这些不良资产的方法各界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分析了一系列现有的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提出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思路——资产证券化。它对于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益,规范资本市场行为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