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2001年经济金融走势与工商银行的经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仍将维持4%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巩固回升基础为特征的平稳增长趋势;宏观金融政策更加侧重于币值的稳定,并且把抑制通货紧缩和超前防范通货膨胀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宏观调整的着力点和重点.面对这一难得的机遇,工商银行应研究制订实施战略的策略和细化的措施,并如实地贯彻到基层,扎实有效地解决已有问题;应以发展为主题,及早考虑市场定位、业务开拓等新问题;应加速引入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带动经营决策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应实施全员强制培训工程,实行"等级行员资格考核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2.
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可见国家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研究宏观审慎的含义并对政策目标进行探讨,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构成以及如何安排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进行研究,以便为中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经济体普遍意识到原有的金融安全网较多关注个体稳健及微观层面的风险,低估了系统性风险及其重要影响,由此逐步将维护金融稳定的重点聚焦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积累了宝贵经验。应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以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主线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健全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5.
金融系统风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世界经济的常态之一,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回避和免疫。准确地测度金融系统风险是防范金融危机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和前提,金融危机之前对于系统风险的测度大体上是微观审慎的视角;金融危机期间对系统风险的测度基本上是单向的和静态的;最近几年对系统风险的测度向非线性、动态化和双向性方向发展。这些新的测度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对于学术界和政策界更深入洞悉和把握金融系统风险、构建稳健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区域经济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库定位问题 我们在着手进行区域经济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经过大量的调研,结合大区分行工作实际,将区域经济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库定位为:区域经济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库是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及实施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中央银行获取经济金融信息的基本渠道;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紧急贷款操作效应及未来趋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防范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的阶段产物,紧急贷款这一再贷款政策有效地化解了我国部分地区的突发性金融风险,为中央银行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转轨的进一步完成,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必将成为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安排,届时紧急贷款的功能将逐步弱化,并将为其阶段性作用画上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8.
《金融纵横》2011,(12):25-28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一重大部署指明了我国金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对强化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在对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比较,分析国际宏观审慎管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央行工作实际,立足基层央行在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提出基层央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与风险监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金融创新在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期我们不能停止金融创新的步伐,但一方面应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市场导向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处理好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应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管安排来防范和化解市场的宏观风险。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财政风险金融化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和财政金融政策中的重要问题。笔者从财政与金融关系理论出发,界定了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概念与类型,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财政风险金融化双重宏观效应产生机理、评价标准和宏观经济效应最优点。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分层次论证了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效应程度及双重宏观效应。研究表明,在金融体系结构因素影响下,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效应在财政风险宏观效应中所占比重显著上升;财政风险金融化的宏观效应呈倒U型结构,可以延缓财政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预警防控机制的建立应基于双重宏观效应将财政风险金融化保持在低风险区间与预警区间。在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财政金融双支柱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升宏观审慎政策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金融创新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潮流,而金融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又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本文深入分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二者这间的辩辛关系,简要归纳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管理风险和项目开发失败风险等新的金融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商业银行在实施金融创新过程中防范和控制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的基本策略与配套政策,即树立辨证的金融创新观念和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建立健全金融创新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中的几个重要关系;加快金融立法创新,保护金融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从当前经济与金融运行的实践情况看,由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责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特别在当前经济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创建金融安全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面临的任务艰巨复杂,如何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行,做到既防止金融风险的形成,又确保稳健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从宏观与微观、经济与金融、改革与创新来探索与思考,并选择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深入总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实践进展,并结合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基于66个国家的数据样本系统评估宏观审慎政策缓解疫情冲击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日趋成熟,政策立场逐渐收紧,政策空间不断扩大;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前所未有地放松,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金融压力;疫情前充足的宏观审慎政策空间是疫情防控期间宏观审慎政策放松的重要前提,但宏观审慎政策空间宽窄对疫情防控期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操作没有显著影响。应密切关注疫情和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积累宏观审慎政策缓冲,增强应对未来冲击能力,同时应充分挖掘宏观审慎政策空间,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创造良好金融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同时,应加强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中维持良好的平衡和互动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安排的国际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9年4月20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召开以来,历次G20峰会都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公告文件。从国内来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201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宏观审慎监管列为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建设的子课题.。而在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安排中,机构安排无疑是重要的一方面。本文从中央银行的历史角色入手,分析了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对于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安排的实施现状,详细研究了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的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建议中国应在中央银行内部成立中央银行主导的、各个部门联合的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1995,(11):8-9
1995年前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述评本刊特约评论员前9个月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持续数年的经济过热增长在本年宏观适度从紧的政策下得到抑制,经济增长速度小幅渐次回落,逐渐逼近宏观调控目标;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主要农副产品的供给好于去年;...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债务杠杆率已经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并且逼近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存在债务杠杆率过高的问题。理论表明,债务杠杆率的持续扩张会加大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而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可明显降低此不利影响。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引入单一与联合的宏观审慎政策变量,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是否可以有效调节债务杠杆率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中引入存款准备金率后,债务杠杆率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调节效果显著;引入贷款价值比之后,债务杠杆率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影响也不再明显;引入宏观审慎联合指标后,债务杠杆率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减少,甚至呈现出正向作用,与引入宏观审慎指标之前相比调节作用明显。因此,应大力降低债务杠杆率,提高金融稳定的边界;同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尤其是根据实际情况搭配运用好各种工具。  相似文献   

18.
汤锦 《金融会计》2013,(2):16-19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组织与各监管机构逐步完善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国际监管要求。以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需要,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金融会计领域尚存在系统性风险防范手段缺乏和与宏观审慎监管不和谐等问题。如何明晰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会计管理手段,解决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依然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成为当前在各国金融监管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充分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日本作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代表,为应对巨额银行坏账,从2002年开始实施金融再生计划,并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成功注入金融监管中,金融体系稳健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以2003年为分界点,检验了日本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的前后变化。结果表明,日本向宏观审慎监管过渡后,信贷周期存在阶段性逆经济周期现象,即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抑制了信贷顺周期性,阻止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向实体经济的转移。日本宏观审慎监管实践对于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跌宕起伏,各种变数明显增多,但总体上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较多。从宏观运行环境看,我国经济连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实施的内需拉动政策仍会持续显效:宏观调控以后,对土地和资金的控制将给我们的信贷结构调整提出新的要求:为维护国家经济秩序,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日益提高并得到重视.国家将出台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加快改革和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