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集聚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1年底累计利用外资额得到514.8亿美元,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集聚效应的优势明显地发挥出来,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的快速  相似文献   

2.
汪瑾 《民营科技》2012,(9):126-127
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作为横截面单元,利用1992~2010年的样本组成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就业效应。经比较研究发现,在外资的就业数量效应上,东部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吴启  谢嗣胜 《价值工程》2010,29(1):123-125
以江苏省1990~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估计,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国内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这一结论进一步探讨江苏省合理安排投资,促进就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吴启  谢嗣胜 《价值工程》2010,29(2):123-125
以江苏省1990~2007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国内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估计,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国内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根据这一结论进一步探讨江苏省合理安排投资,促进就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正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统计,从1980年到1999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万多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78.33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 位和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1999年7月,卡尼管理顾问公司对全球1000家大公司进行“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的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个最受欢迎的投资地区和最具有吸引力的新兴市场。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就业问题。一句话,它已与我国国民经济发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根据我国1983-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Engle-Granger协整关系检验,得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产业结构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不存在的结论。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中,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最大,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贡献次之。  相似文献   

7.
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动员令发出以来,西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FDI)大幅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发展速度和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外资投向由单一趋向多元化;但也应该看到,西北地区在利用FDI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一个综合分析框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政府增加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之一。外商直接投资是否能够实现我国政府增加和扩大就业的目标,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只注意到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积极影响,过分夸大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贡献,而忽视了其负面影响。为了全面了解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就业效应,有必要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创造效应、就业损失效应、就业挤出效应和就业转移效应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东道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达到这一目的,既取决于外商直接投资中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又取决于引资地区对这些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和扩散能力,然而,这一工作的成效却很难进行定量评价,本文利用省区工业企业的截面数据,从工业增加值率分析和技术溢出效应检验两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当地技术水平及技术能力的影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各国的实际情况做了研究,研究所覆盖的国家范围和研究的深入程度都在不断地扩展当中。中国是最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并且利用外资的数量还在增长当中,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成为我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运用计量模型对我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为今后我国有效利用外资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理论以两缺口理论为代表(由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1966年提出),较为强调外资弥补国内资金短缺。该理论认为,就发展中国家来说,引进外资来平衡本国“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具有二重效应:若一笔外资以机器设备形式转移进发展中国家,则一方面,从供给看,它表示从国外进口了资源,而这笔进口不需要用增加出口来支付,从而减轻了外  相似文献   

12.
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1.加工贸易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外商投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将东道国高性价比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输出到世界各地以获取贸易利益。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企业主体为加工贸易型。入世10余年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贸易额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持续稳定在53%左右,而对外加工贸易额占全部总加工贸易额的比重更是高达81.57%。加入世贸组织10年中,我国一般贸易差额有5年为逆差,2011年逆差为903.4亿美元。与之相对应,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差额也从入世之初的97.31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305亿美元,对货物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的贡献率也从2002年的22%和27.5%分别上升至2010年的49%和41%。由此可见,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纳入计量经济模型,依据中国近年来的具体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后,对我国内资部门产生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实践与战略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FDI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FDI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在于我们能够着眼于中国处于工业化阶段这一大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制定出适宜的FDI政策。中国现行FDI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吸引FDI的政策工具过于单一;二是吸引FDI的目标性不强;三是有关FDI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文中最后给出了改进中国FDI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经济中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对解决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结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四川省,通过对四川省外商直接投资概况及外国直接投资对四川省就业数量效应的实证分析,得出促进四川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01年和2002年,在全球FDI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依然大幅度增长,分别为468.5亿美元和518.6亿美元.在各种积极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外资存量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果包括香港吸引的外资,合计外资存量位居世界第二.现在,中国FDI存量占其GDP的比率达到25%.据估计,我国GDP增长的三分之一是由FDI拉动的,FDI对税收的贡献率为12%,对出口的贡献率为41%,同时在我国创造了2400多万个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率高低一直是政府十分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并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就业是我国政府外资政策的直接目标之一。本文以我国各个省市区作为横截面单元,利用各横截面单元1988~2005年的样本组成面板数据,进而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FDI对我国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对东部地区而言,FDI对就业有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对中、西部地区则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郭利 《价值工程》2011,30(25):13-14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本文以1983~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劳动力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利用外资已成为沈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利用外资,特别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市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了涉外税收和外汇收入,带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劳动就业。“入世”在即,我市面临着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