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以金融中心的示范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带动中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部建设一个区域金融中心已达成共识,金融中心的选址需要严格的研究与论证。本文借鉴城市竞争力理论,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计算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各个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并进行了排序。实证结果表明,无论从单个指标还是综合排名来看,武汉在中部区域中的优势最为明显,因而是最适合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在新发展阶段,积极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导致中心城市发展对金融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影响日益增强。运用拓展的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地”模型分析表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会形成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金融资源的虹吸效应,而城市间距离的增加和多中心布局可以弱化这种虹吸效应。选取12个单中心省域和6个双(多)中心省域,以2006—2019年为样本期间的分析发现:在单中心省域,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的提高对外围城市中小银行分支机构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种负向影响随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增大而减弱;在双(多)中心省域,中心城市之间的交互作用(相互竞争)弱化了单个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对外围城市中小银行分支机构增长的负向影响;上述影响在地级市层面和县级市层面、对于不同类型的中小银行均存在,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目前,多数省域的金融中心建设采取单中心模式,少数采取多中心模式。有条件的省域应适时采取多中心模式或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中心体系,同时也要重视和激励外围城市的金融发展及其从业人员效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西安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中心已成为展示一国(地区)综合实力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西安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既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优越的外部环境和金融基础等优势,也有经济总量小、金融创新能力差等弱点.西安要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加快金融机构、人才和市场的集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先机.  相似文献   

4.
在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金融中心(体系)提供有效率的动力性支撑。根据国内外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同一经济腹地难以支撑起多个同等级且功能定位相类似的金融中心。运用引力模型,测度2011年中国31座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城市引力和城市间金融产业相互作用,通过对城市金融关联性分析,划分南北方金融中心城市在各自金融体系中所处的层级,为定位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的目标,形成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中心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期,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西安建设成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这是非常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6.
宁波于2006年2月提出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当前宁波处于全国金融中心的第三集团,与其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地位不相匹配,应积极实施赶超战略.基于当前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宁波应明确进入全国金融中心第二集团的赶超目标,选择承接与延伸、合作与错位和特色与辐射等三大策略,采取完善区域金融体系、健全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和发展国际金融特色服务等三大举措,早日建成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7.
西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此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基于近几年有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争论,结合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金融水平、交通区位以及国际因素对西部区域金融中心进行空间布局分析、功能定位分析;提出两个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和两个涉外区域金融中心的空间布局,分别对其功能进行定位,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融产业联结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维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顺畅运行。本文通过考察金融产业集群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探究金融产业集聚以及金融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进而剖析金融产业集聚形成金融产业集群并最终助推金融中心建设的一般路径。基于此,为促进金融中心的发展建设,本文提出加强区域性金融资源流动,助推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而促进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介绍了其特点,指出面临的挑战。并就促进长三角地区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提出建议,包括促进产业价值链分工,推动不同城市共同发展;重视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建立共建共治机制;加强政府调控与引导,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工作;做好产业布局与规划工作,推动产业集群整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金融协调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培育货币市场,完善资本市场;鼓励金融业和产业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快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和谐发展;分层次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监管信息共享制度;发挥区域金融主力军作用,全面提供信贷、结算、智力支持和财富管理服务;打造城市圈金融中心,推动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既具有竞争优势也存在竞争劣势,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利用错位发展的战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差异化道路.因此,在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走出区域特色鲜明的成长道路是实现建设金融中心目标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安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研究报告(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较大,导致了区域间资金分布的不平衡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强化、放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欠发达地区金融业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线、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应抓住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颁布的历史机遇,加快金融业发展,建立立足西北,面向西部,辐射山西、河南等中部省份的西部重要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厦门金融体制改革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在金融机构建设和金融市场方面进展较快,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多元化进展较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金融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金融服务业务范围拓展快和质量迅速提高。经过近20年的发展,厦门已成为我国金融保险业较为集中、金融服务网点较多和从业比例较高的地区之一。 一、目前,厦门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发挥不够 据《厦门市金融保险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目标》,下世纪初厦门将形成闽东南区域金融中心,在2010年前将形成东南沿海区域性金融中心。但是厦门距离区域金融中心还有不少差距。这是因为:1、厦门地理位  相似文献   

14.
金融集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区域间金融集聚水平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天津市金融机构数量和产值增加很快,初步形成了金融集聚。基于天津地区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因子分析,对天津地区金融集聚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动态评价,有助于推动天津金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天津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更好地发挥金融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联动的探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金融发展呈非均衡性,泛珠三角经济区域金融改革的构想应该突出粤港澳在区域协调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将大珠三角建成“泛珠”区域金融中心;设立“泛珠三角经济区金融委员会”,以此主导、协调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建立“泛珠”经济区的区域性银行等。  相似文献   

16.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武汉城市圈试验区的改革与发展。为武汉建设中部金融中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中部六省的激烈竞争,武汉依然存在诸多困境因素,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集聚、市场发达和功能齐全等主要特征尚未显现出来,实施“三步走”战略是长远大计,通过金融机制创新推进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金融一体化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运用组合评价法,对中部中心城市金融发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武汉金融中心建设的差异化战略定位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细分、"三阶段"的战略推进步骤,明确武汉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政府推动型的模式,从完善本土金融基础体系、创新政府金融工作支持体系、构建高效的金融创新体系等几个方面,将武汉打造成中部重要的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8.
由于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所以它对支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后危机时期整个经济的发展受到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金融中心在发挥正向功能的同时,其风险也在积聚。因此,根据金融中心的风险特征,切实加强金融中心的风险管理,是后危机时期加强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大多偏好金融机构聚集,以期利用其所带来的信息、效率等优势,这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内在动力。但金融中心的形成还受所在地经济、制度安排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区域金融发展布局时,我们既要因势利导,发挥微观经济主体对金融机构聚集的偏好及其行为选择的结果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内在推动力,同时提升实体经济、优化制度安排,使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实现主观能动的匹配。这种推动金融中心形成的模式是经过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共同验证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对郑州市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需要郑州市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劣势,认真借鉴国内外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新观念,全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政策优惠和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成熟的金融市场主体。其中,市场主体的培育最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