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投资二维”理论的基点在于:投资行为是在收益与风险二维之间进行定位的。“投资三维”理论补充了 “投资二维”理论的不足:投资决策不仅要考虑预期收益和所承担风险,还要权衡所付出的投资劳动,并合理地解释了 投资经济现象,并为相关的经济工作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人本思想是现代管理的核心,而不同的人性观有不同的管理理念。本文考察了西方管理理论中“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文化人”等各种人性假设的具体内涵,梳理了与各种人性假设相对应的X理论、人群关系理论、Y理论、超Y理论和Z理论的演变过程,归纳了各种人性假设内容及其对人本管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二代现象” “阶层固化”等社会现象的热议,家庭资本是否影响个体社会阶层的获得引起人们思考。本研究基于CGSS2017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三个方面考察其对子代社会阶层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济资本对社会高阶层获得有显著促进作用;家庭文化资本中,母亲教育程度对子代社会阶层获得有积极作用,但随时间推移这一作用的显著性消失;家庭社会资本中,母亲的职务级别对于子代社会阶层获得具有积极作用,这一作用同样随时间推移不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以对多家苏南乡镇企业的走访和典型调查为依据,罗列了苏南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中出现的种种“一刀切”现象,归纳出“唯我第一”、“合并一统”等错误论调对嬗变发展的苏南乡镇企业的严重影响,并剖析了其理论背景状况。  相似文献   

5.
公共管理理论首先是在西方语境下产生的话语体系,我国理论界一直处于“用西方语境下的话语来阐释中国现实”的困境。本文基于“语境决定话语”的原则,比较西方语境。从“政府、社会、市场”三个维度把握社会语境变迁中的“优势影响源”,分析中国公共管理理论本土化的社会语境特征:全球化之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并向信息社会跨越式发展,呈现“大政府、小社会、弱市场”三元架构。它是“内生”中国公共管理理论话语的社会条件,由此带来的“理论怪象”注定“公共管理理论本土化”在中国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6.
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公共治理理论对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国家治理”热的现象就是其影响的一种折射.但“国家治理”热并不能说明公共治理在中国是适用的.公共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存在着争议.对公共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持否定观点的学者给出的理由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公共治理所要解决的对象,中国没有发达的公民社会和公民理性参与的能力等实施公共治理的条件,以及中国政治权威对公共治理的排斥.事实上,中国已经出现了有利于实施公共治理的条件,公共治理在中国是具有适用性的,然而公共治理的实践范围和实践价值是有局限性的,它并不能成功地解决所有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一种历史性、全球性的政治现象 ,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消极的后果。文章从法国犯罪社会学家塔尔德的“模仿理论”理论出发 ,论述了腐败现象的社会传播规律 ,以犯罪学家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论为基点 ,阐发了腐败现象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其中“交往行为”构成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生活世界”“系统”是交往行为的核心概念,对西方社会的诊断是交往理论社会批判的集中体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名”逻辑,是我国古代关于如何正确使用“名”的理论,来规范思维和行动,以矫正“名实乖乱”社会现实的古典逻辑理论。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针对当前“名实淆乱”的社会经济现象,从经济逻辑的视角来对“正名”逻辑进行现实的解读,深入发掘本民族的逻辑思想,以捍卫社会理性,维护社会经济的公序良俗和公平、诚信。  相似文献   

10.
当代“过渡经济”以“卡夫丁峡谷”为“过渡”目标 ,这种“过渡” ,不仅与马克思所论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制度变迁理论 (“三形态论”及其对应的“所有制三段论”)的普遍性相悖 ,而且也得不到这一理论的特殊性的有力支撑 ,因而“过渡经济”理论是难以成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需要向前“过渡”的 ,重建个人所有制并非向卡夫丁峡谷“过渡”。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它认为人是通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计算来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人假设”的演进路径,并深入分析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西蒙有限理性说、制度学派“社会—文化人”说、行为科学心理实验、莱宾斯坦X效率理论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最后,文章提出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提出“科学经济人”的新概念,即要做到“经济人”与“利他人”的统一、“经济人”与“非理性人”的统一、“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统一、“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经济人”与“生态人”的统一,从而给出了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12.
谭吉胜 《企业家天地》2013,(12):106-107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经济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到进入新世纪,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历来都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古田会议”,奠定了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和理论基础;“延安整风”,清除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换来了抗Et战争的最后胜利,“两个务必”的提出,牢固了新中国的大厦基石……因此,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由核心政治伦理决定的、突出人文内涵的社会发展目标。在这个社会总体目标确立以后,经济科学必须回答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成为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后,将如何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制度“竞争伦理”与新的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二是在计划经济“平均化伦理”和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伦理”二者均不能完整反映社会人文发展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那么适应中国社会的经济学核心伦理将如何确立?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显然需要对经济学伦理的发展及演化做一次理论溯源。  相似文献   

14.
“反朱”思想是指称理学思想内部反对朱子思想或与朱子思想路向不相契合、存在内在强烈冲突的个别思想家或某个思想流派的总的汇称。这不仅是对反朱历史现象总特征的一个概括,而且为理学在宋明清三代的理论发展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总体来说,“反朱”思想经历了宋明时期“心性义理”层面的“反朱”、明末清初“实事实行”层面的“反朱”和清代中期社会伦理层面的“反朱”。“反朱”思想的历史展开尽管不同时期不同面貌,但其遵循了共同的内在逻辑,表现为都以朱子作为潜意识的对话客体,都是建立在曲解或错解朱子思想的基础上,都在反朱过程中无形助推了朱子学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社会,中国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碰撞”,使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二律背反”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来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著名史学家吴泽教授长期从事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研究,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吴泽研究回答了以下问题;世界上有没有“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社会是否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未来中国是否还将沿着“亚细亚”道路继续走下去?如何从更深刻的理论层面认识中国国情,走出中国式社会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这个商业广告无处不在的社会里,广告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歧视女性的现象一直是广大学者和社会人士批评的对象。但是随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商业广告中的性别歧视产生了异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歧视男性,压迫男性的现象,有的学者称之为“男色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与俄罗斯转型的实践比较为案例,提出了转型经济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难点:转型策略选择理论:“激进”和“渐进”孰优孰劣与新制度建设;市场微观基础培育理论:打破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垄断,根据不同国情,选择不同路径,重新配置国有产权和企业制度建设;市场宏观调控机制转型理论: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依法治国,不同国家的不同转型内涵,形成不同政府建构;社会安全网建设理论:建设具有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功能的组织,构成社会保护伞,维护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公平;良性的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政治经济学的名称问题,即用“经济学“替代“政治经济学“这一我国沿用多年的名称.本文认为:经济学的职能在于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活动.经济学在此方面的作为难以令人满意的原因在于单纯注重数量分析,忽视市场行为者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中国经济学要解决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就要多角度地研究这些问题.“经济学“前冠以“政治“可以反映这一特点;二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普适性与国别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中国经济学难以发挥其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数学分析问题.中国经济学引进数学分析方法,对弥补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缺陷无疑是有益的,但不能无视研究需要,片面追求数学化,重蹈西方经济学过度使用数学方法导致经济理论形式化、理论与实际不相符的覆辙.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三代青铜器是设计艺术的瑰宝。文章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青铜器的社会身份、造型和纹饰方面,发掘其在塑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借此重新审视三代青铜器在我国文化史、艺术史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