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欣 《时代金融》2012,(17):34-35,38
近年来,在恢复性司法流行的背景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已被西方各主要国家纳入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我国对此制度也投入极大关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设专章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制度,但二者独立成章未能完美结合,及时建立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和解制度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国外先进的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置制度,探讨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适用的现状及缺陷,并进一步提出需要解决的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中具体程序设计、理论实务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郭欣 《云南金融》2012,(6Z):34-35
近年来,在恢复性司法流行的背景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已被西方各主要国家纳入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我国对此制度也投入极大关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设专章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制度,但二者独立成章未能完美结合,及时建立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和解制度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国外先进的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置制度,探讨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适用的现状及缺陷,并进一步提出需要解决的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中具体程序设计、理论实务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章一新 《金卡工程》2010,14(11):30-31
刑事和解制度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功能,不但有助于加害人的矫正与回归社会,而且也有助于平复被害人的心理创伤,最大限度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性。本文叙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论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王倩 《金卡工程》2010,14(11):208-209
当前,刑事和解制度因契合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倍受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主要是在审查批准逮捕和审查起诉环节。本文从刑事和解的内涵和价值出发,通过阐述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分析我国在审查起诉阶段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对比国外先进经验,针对自身制度设计缺陷提出完善构想,以期对刑事和解制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对深化检察机关刑事和解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甘晓辉 《金卡工程》2010,14(8):73-74
前科会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成长、就业等方面产生严重和深远的负面影响,在前科消灭已成为各国未成年人刑事立法潮流的背景下,无论从保护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实现刑罚目的的角度考虑,我国有必要建立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科消灭制度。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必须从实体条件、程序、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着手。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刑事司法是以国家起诉和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为主要模式的,并深受”探知真理”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程序的设计完全以管制思想、权力支配观念为基础,在实践中也具有被害人被忽略、犯罪改造不理想、社会关系不利于修复、案件积压、司法成本高、浪费了司法资源等传统刑事司法制度所具有的弊端。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处理模式,创生了一种新的利益争端解决方式,具有诉讼分流、满足不同主体利益、化解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矛盾和冲突等司法功能。文章认为在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进行改革十分必要,可以弥补正义的不足,进而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7.
王全 《金卡工程》2010,14(10):68-69
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后经由调停人的帮助,使加害者与被害者直接相谈、协商,解决纠纷或冲突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但是刑事和解已悄然兴起,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我国的刑事和解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理论上表现为与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刑罚目的的冲突,在实践上表现为影响被害人的人身利益及社会利益、运行缺乏应有的法制环境、适用范围、适用阶段和调解机构不明确、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等。因此,应对刑事和解与刑法理论的冲突加以解决,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刑事和解走出困境、找到其出路。  相似文献   

8.
胡元静 《金卡工程》2009,13(3):40-41
刑事和解制度是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其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对于重罪案件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却鲜有研究,在恢复性司法理念逐渐盛行的背景下,研究此问题,意义非同小可。笔者在文中就重罪案件引入和解制度的正当性问题做了研究,主要论述了重罪案件引入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包括恢复性司法理念、对犯罪本质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刘煜 《金卡工程》2010,14(3):21-22
作为与这项司法改革密切联系的制度,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蕴涵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谋而合。但是,我国并没有将这项制度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法院尚无具体操作标准。因此,笔者就我国法院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存在的困境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比较符合我国法院的刑事和解制度加以探讨,以期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探索有益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0.
裴宗全  张山 《金卡工程》2010,14(4):95-95
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不存在刑事和解制度,最有可能存在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当属刑事附一带民事诉讼程序、被害人参与的公诉程序以及自诉案件程序,他们中都没有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常洁琨 《金卡工程》2009,13(11):120-120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不仅可以提高诉讼效率,还能在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达到和解息诉的目的。为了使刑事和解制度能在我国有效运作,作者提出了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马翠 《中国外资》2011,(24):120-120
在案件激增、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为提高司法机关工作效率,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本文从刑事和解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对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之为当今世界三大公害,成为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在我国,末成年人犯罪案件日益突出,数量急剧增加,遏制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已成为当务之急.因为研究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借鉴和分析国外的成功经验,丰富和发展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的刑事政策,改革完善末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振宇 《金卡工程》2010,14(9):138-138
刑事和解制度诞生于加拿大,后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风行,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将这一制度引入到刑事案件的处理中来。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推行,学界产生了很多争议,本文就刑事和解的起源、概念、影响、问题、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力争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刑事和解之路。  相似文献   

15.
郭俊坡 《金卡工程》2010,14(6):150-150
本文主要论述我国刑事和解的产生。含义,价值、建构等问题来探讨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6.
张辉 《金卡工程》2010,14(11):113-113
刑事和解制度源于西方刑事法学,在我国的刑法学领域还属新的司法理念,学者们对其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本文介绍了刑事和解的概念,论述了正义的含义并对于刑事和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讨论了我国实行刑事和解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7.
侯静 《金卡工程》2010,14(11):47-48
现行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及其处罚的有关规定,从总体上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坚持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同时也彰显了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司法理念。然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制度方面的一些规定仍值得探讨,存在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拟从未成年人犯罪刑罚体系、刑罚适用制度以及非刑罚处罚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罚制度的拙见。  相似文献   

18.
罗安武 《金卡工程》2010,14(9):79-80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对轻罪案件和青少年犯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对于"重罪"案件是否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争议比较大。本文着重从理论上论述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可行性,破除人们对重罪和解的误解,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的适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曹素馨 《金卡工程》2009,13(8):127-127
刑事和解在当下是个相当热门的话题,学者们都已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研究了刑事和解的可行性和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甚至还建设性的提出了我国建立刑事和解的模式.成果不可谓是不丰富,笔者拟另辟蹊径,揭示用博弃论研究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蒋美琪 《金卡工程》2009,13(5):26-27
刑事和解,是西方社会孕育的恢复性司考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刑事犯罪解决的方式。随着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的一次次的引入和实施,尤其是在我国刑事诉讼改革进程进入瓶颈期的此时,是否该制度的引入会使得我国刑事法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些都是我国现在面对的挑战与抉择。而本文拟将刑事和解制度对中国的传统、现存法律制度及司法实践操作中的挑战来进行分析。最后,笔者由此入手来理性分析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命运该如何抉择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