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趋临近,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对此,笔者借鉴西方先进的银行监管经验,从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思路:完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率;加强银行监管的制度建设,使一切银行业务有确切的法规可循,堵塞漏洞,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对监管人才的培养,提高监管质量。  相似文献   

2.
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有效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在整个完善过程中,对监管的独立性建设,行业自律及法规建设始终贯穿其中,并能灵活地适应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对监管制度适时地进行改革,所有这些卓有成效的经验对我国大陆银行业监管制度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雷宏 《全国商情》2007,(12):58-60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相当迅速,但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欠缺,政府监管防止了大规模的银行危机,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银行业的发展.因此,应完善和加强市场约束机制在我国银行业中的作用,既提高银行外部监管的有效性,又促进银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巴塞尔协议强化了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保障我国银行业的安全运营应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加大风险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制度,利用市场的各类信息数据建立互通和完善信息平台,以加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5.
银行监管的目标模式是银行监管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综合考虑我国银行业风险的现状,国际监管的发展态势,国内金融改革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国金融开放的整体要求.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模式选择,应以提高金融效率控制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目标,充分规避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市场化法制进程,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银行监管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网络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管理体系和业务运作模式,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其虚拟性,必需对其实施风险监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银行监管制度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从监管体系的构建、市场准入条件的完备、银行内部监控制度的强化等方面完善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香港的银行监管体制,是世界上市场经济环境下,比较成熟的监管体制之一.经过学习和考察,我认为,香港银行监管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它有一套比较适合于当今世界银行业发展潮流和本地银行业发展实际的监管制度--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8.
银行监管的目标模式是银行监管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综合考虑我国银行业风险的现状,国际监管的发展态势,国内金融改革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国金融开放的整体要求.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模式选择,应以提高金融效率控制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目标,充分规避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市场化法制进程,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银行监管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个独立、健全、高效的银行业监管体系,是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证银行业稳健运行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基本前提.目前人民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已基本确立,这个体系在保证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防范化解风险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两年多时间的运行情况看,现行的监管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业监管统计是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管工作开展的依据和支撑,在银行业专业监管机构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建立以法人为主体、以风险统计为核心、全面反映金融机构经营状况,与国际接轨的统计制度和建立银行业统一、标准、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银行监管对监管统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风险性对全面推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ARMA-GARCH族-CoVaR模型测度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以及整个资本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互联网金融自身风险价值较低,与银行业存在着正向、非对称的双向风险传递,且银行业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要远远大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值.就整个金融市场而言,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整个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并不高.未来监管部门应当给予互联网金融宽松的发展环境,出台适当性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向普惠方向发展,从机构监管拓展为功能监管.同时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行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及时有效地防范整个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审慎的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行为动机及系统风险进行理论推演证明:商业银行具有开展混业经营的动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存在使银行业系统风险增加的可能.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表现出强烈的混业经营发展意愿,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间接效应为负,充分证明了当前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所蕴藏的风险;而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净效应为负的结果表明,虽然商业银行为了增加收益,努力开展混业经营,但是这一结果反映出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很有可能引发系统风险;商业银行从自身收益最大化角度出发的混业经营行为与由此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吴平 《西部金融》2003,(10):18-19
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决策,银行业监管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监管方式、技术、理念、制度将有所创新,从而提高监管效率、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和权威性,推动我国银行业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然而要保持监管的严肃性、权威性、强制性、一贯性,切实提高银行业监管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善目前监管工作中的种种弊端,完善并修改监管工作中的缺陷,使之更加符合国际监管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发展,网络银行开始兴起.网络银行业务的经营与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和问题,也给银行业的监管及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银行业务的风险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实现银行业监管目标的微观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这是银行业监管的宏观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求银行业机构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银监会成立之初,刘明康同志就提出,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点是: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提高透明度.即银行业监管部门通过有效的监管措施,使银行业机构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机制,严密的内控管理机制,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这四个机制构成了实现银行业监管目标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随着改革的深入,银行业风险也日益显露,并开始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因此,对银行业进行有效监管迫在眉睫。应分析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形式,根源,借鉴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有效做法,构建我国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业结构发生了两大变化:专业银行体制向全能银行体制转化和国际银行业并购重组加剧。我国从1998年开始,银行也正在经历相应的结构变化。银行业的结构变化使现行的银行业监管制度面临功能型与机构型,监管有效性和监管的国际协调三大挑战。新的银行业监管体制将是在尊重现实与考虑未来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次贷危机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人们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我国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9.
开放银行作为银行业应对金融数据应用展开创新所催生的一种新兴商业模式,不仅是技术与平台的更新迭代,更是开放、共享及共赢理念在银行业的集中体现.因数据共享和迁移与隐私保护之间存在实然冲突,致使开放银行之价值展现远未实现其制度设计初衷.数据可携权应金融数据共享需求而生,是开放银行的权利基础.然而,在数据保护和竞争规则等领域,数据可携权制度安排与其最初立法初衷悖反,引致数据监管难题亟待解决.有关开放银行数据可携权制度以及数据监管选择方面,中国监管部门采取了审慎保留态度,由此规避可能因立法决策错误所导致的数据安全隐患风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对目前银行业监管信息共享方式上存在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由"业务驱动"型向"制度建设"型转轨成为一种必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转轨的治标措施(建立短期目标制度)和治本方略(建立长期规划制度),通过加大对监管信息共享机制"软"硬"环境建设的力度,达到监管信息共享上的"业务驱动"与"制度建设"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