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香港超级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超级市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桑德斯(C·SAUNDERS),它的特点是商品标明价格,开架陈列;顾客自行挑选,出门时结帐。经营者成本较低而顾客又有较多的挑选机会,达到了薄利多销的目的,因此发展很快,1922年美国全国已有1,200家。 1969年,“香港牛奶公司”在香港开办了“惠康”超级市场。接着“屈臣氏公司”开办了“百佳”超级市场。牛奶公司后来为“置地公司”强行收购,屈臣氏是“和记黄埔”的附属机构,所以这两个超级市场就成为两个大财团的附属机构。目前这两大超级市场各有50多家分店,  相似文献   

2.
彭丁 《沪港经济》2002,(6):24-25
近几年来,国际超级市场集团在亚洲大展拳脚,一浪高过一浪地打入亚洲零售市场,有些更已站稳脚跟。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国际超市大鳄在香港的日子却不好过。早在90年代中期,沃尔玛和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都曾经试着打入香港市场,可惜的是都失败而归。照理来说,香港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理应更容易接受国际大型超市集团,为什么香港人不接受国际超市大鳄呢?  相似文献   

3.
访港随笔     
我一到香港,就被五光十色的商店装潢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迷着。香港人说:“世界有的东西在香港都可以买到”。我未曾去过“世界”,无法判断此话有无夸张。但我来自国内,确知国内难得一见的名牌国(?)特产,在香港竟可随手买到,所以再听到外国游客赞说香港是“购物天堂”,我也不生怀疑了。说它是“天堂”,不仅因为货多物美,更因服务优良,使顾客不但买到了心爱的商品,而且感受到精神上的欣慰。我们从到达香港第一天起就上馆子吃饭,以后天天都被人带着上茶楼、酒家,高级的我们去了,大众化的也到过。高级酒家,店铺虽大,门前街道却很窄小,不能停放汽车,但驱车来的顾客不必为此费心,  相似文献   

4.
香港购物有“专享护照” 主持人:香港旅游发展局将在6月26日至8月31日,推出香港购物节。为什么这次香港旅游局会专门发起这么大规模的香港购物节呢? 臧明华:购物和旅游的关系很密切。据调查,来香港的旅客,超过80%都有购物的活动。7、8月份刚好是香港商家大减价的时期,而且那时  相似文献   

5.
购物是人类的共同嗜好,且是享受人生的必要体验。生活在上海的香港人是怎么购物的呢?他们寻寻觅觅的心态恐怕连商业部门也没作过类似的调查,而我却在这些操着广东口音普通话的人们中间,细细地走了一圈。从购物天堂过来的香港人,自有一份独到的见解,他们或她们说:"我们对商品质量看得比较重,商店出售商品前对商品的质量控制,应该比后来的补救来得重要。"去村庄还是去都市改革之门打开后,首先到上海来抢滩的无疑是香港人,香港人有一种优越感。  相似文献   

6.
素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每年的珠宝首饰零售业绩惊人。作为世界五大金市之一,背靠经济力量雄厚的中国内地,吸引欧美和亚洲大量买家的加入,香港珠宝首饰业“钱途”不可限量。  相似文献   

7.
几乎一夜之间,专卖店遍布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当问及一位卖糖葫芦的大妈什么叫专卖时,她笑容可掬地指着“糖葫芦专卖”的牌子说:“这还不明白,就是专门卖糖葫芦呗!” 专卖似乎成了四川的“麻辣烫”,只要多放点辣椒麻椒热气腾腾地端出来就可以称为正宗,而专卖的本来面目,却遍寻不着了。当超级市场和购物俱乐部维妙维肖地被引进后,专卖却被人理解为豪华的室内装修和高的让人禁声闭气的标价,以及营业员让你不好意思不买的营业方式的三味一体,人们只好望专卖兴叹了。于是数不请的时装专卖店开了关,关了开,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一时,却不知有多少知名、不知名的服装品牌如过眼云烟,瞬间消逝。  相似文献   

8.
最近三数年,直销市场之风在香港刮起,市民只需要通过电视、电台、展览会、报纸、书刊或产品目录单等,便能即时购买到合心意的货品。这种安坐家中,堤不出户便可购物的崭新直销方法,对于香港人节奏紧迫的生活来说,的确是节省了不少购物时间及其他不便。  相似文献   

9.
公司简介香港会计师行及商业服务顾问公司定位为“中外商桥梁”及“外商进入大陆之指路明灯”提供“一条龙会计、税务及商业服务”因应全球化之趋势及香港之角色转变,积极拓展大陆及外国客户市场,立足香港,非香港客户却占总收之70%(一般香港会计师行之非香港客户占总收少于3%)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香港的企业,无论大、中、小,无一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加工什么、制造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企业。针对市场需求,香港企业制造产品时,有如下几个特点:一不以简单而不为人们常拿“购物天堂”来形容香港的商品市场,这里面的原因,除去价格适宜外,香港商品品种之奇特、之齐全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在香港街头树览,你会发现许多设计简单却方便实用的商品摆满货架。一个外形类似粉笔的空心软橡皮套,用来套在笔杆上,为的是让你握笔写字时手感柔软舒适,…  相似文献   

11.
香港仍是“购物天堂”本刊讯有“购物天堂”美誉的香港,某些商品的售价低于世界其他城市,但最近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EconomichtNisenceUnit”1995年第四季,对世界11个城市的15项高级商品的价格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2.
张寒 《中国西部》2009,(9):120-121
有人说,假如想从香港找一位可以演话剧《茶馆》的演员,那么这个人就是黄秋生。纵观香港影坛,黄秋生绝对算得上是异类:他曾顶着“烂片之王”头衔几十年如一日,却在今天的香港商业大片中扛起了“实力派”大旗。“他是那种你只要给他一个上档次的剧本,他就能做到征服人心的鬼才。”正如黄秋生所说的:人生真的和电影一样!  相似文献   

13.
香港前特首董建华在任时信誓旦旦,要将香港搞成科技港、中药港,如今香港却成了大中华区的购物港、名牌港。但有一点,香港从1950年代至今未变的是——香港是个造梦港。  相似文献   

14.
《现代乡镇》2012,(7):25-26
香港人的生活依然“港味”十足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回归前他到香港,那时,商场的营业员、出租车司机基本上都不讲普通话,内地人到香港观光、购物,总有种不自在的感觉。如今,  相似文献   

15.
徐慧 《魅力中国》2013,(17):106-106
赵稀方在他著名的《小说香港》中.认为香港的文学文本大致存在三种叙述:即英国人的殖民叙述、大陆的国族叙述以及香港人的香港叙述。在英国人的殖民叙述中。香港充当了西方人的‘‘东方主义”的一个想象范本,以此印证欧洲白人文化的“启蒙”事业;而大陆的国族叙述则以中原心态的中心、边缘构架出发。进行“母亲。我要回来”式的香港想象。两者都忽略了香港在文化意义上的主体性。直至70年代,一种源于大陆价值观却又与之不同的香港意识开始出现,才避渐产生了文学中香港的香港叙述。按照此上的说法,《虾球传》就属于大陆的国族叙述,《我城》和《失城》就属于香港人的香港叙述.代表香港本土意识的萌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香港是个山多、地少、人多的弹丸之地。一无矿产、二无外援,几乎一切本港所需要的物品,都要依赖外地入口。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香港经济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香港经济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主要是依靠香港人的勤奋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同时也是港英当局采取的一套适应香港经济发展的治港经济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苏东斌 《特区经济》1998,(11):15-15
<正> 显而易见,在广东和深圳举办的各种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的庆典上,我们的目光,还是集中在如何开发广东、深圳和香港之间经济合作的潜力,以便更大限度地去促进粤深的全面发展上了。 人们普遍注意到,香港平均每月260万人踏过罗湖桥,来深圳营商、购物、置业、安居、求医、探亲等等,早已出现了生活服务一体化趋势; 人们也普遍注意到,香港的产业结构在调整,必定给粤深与周边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巨大机会,以至目前,促使两地政府都急于进行建桥修路等基础设施的布局; 人们尤其普遍注意到,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发展科技,走高增值之路”的长远方案,必将使粤深利用香港的信息与金融,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而把广州、深圳变成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基地而贡献力量。 应该说这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粤深可充分利用香港的另一项重要资源——“体制资源”。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生前说,香港的奇迹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自己创造的”。可以说,在香港繁荣的背后,香港人也同时形成了丰厚的体制优势资源。如果我们承认,今天也仍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造就香港走向繁荣的最稳定、最基本因素,香港的体制就是?  相似文献   

18.
陈玲 《河南经济》1997,(3):36-37
超级市场如今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它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自选的方式使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顾客在选择商品时心理始终是放松的;二是商品的价格较低;三是各种生活必需品种类比较齐全,购物相当方便;四是经营成本下降,效率提高。这些优势形成超级市场迅速发展的驱动力,促使它在世界零售业舞台上大显微手。自1930年世界第一家超级市场在美国诞生以来,超市驰骋世界商海66载,所向披磨,1981年中国第一家超市在广州开业,由此掀开了中国零售业的新篇章,短短16载,中国超市面临过不止一次履蹒跚的尴尬,超市这种“泊来品”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它啃得下由12亿人聚成的巨大消费市场吗?  相似文献   

19.
奢侈品独木难支 一直以来,香港都被称作“购物天堂”,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零售业,更是当地经济的骄傲.自2003年7月“自由行”政策推出后,香港便备受中国内地游客青睐,内地买家对支撑香港零售业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香港零售业销售总额的1/3是由内地游客贡献的.  相似文献   

20.
《走向世界》2008,(19):I0002-I0002
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新世界发展”:香港股份代号:17)与市区重建局近日为旗下K11举行首个发布会,而K11亦成为新世界发展于香港及内地地标建筑物中的另一瞩目成员。K11是香港首个购物艺术馆,设计理念源自艺术馆与购物商场的结合。K11位于尖沙咀中心地带,占尽地利,除了邻近的五星级酒店和高尚住宅,这有利位置也能把人、大自然和艺术聚合,以崭新形式带来其它购物点未能给予顾客的五官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