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地级市数据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区际差异,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点状集聚状态,集聚程度较高,且近十余年间自我强化。在空间集聚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属性"的偏好及其"区位选择性"主要表现为:相比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更集中于市辖区;在≥95%百分位的城市中呈现更集中的集聚状态,在向前5%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同时,在高位次城市之间呈现均衡扩散趋势;在75%~90%百分位区间的城市中所占比重增长较快,相应位次城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承载空间。最后,通过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的对比发现,东部集聚最为显著,西部次之,中部集聚程度最小。从集聚模式看,东部地区偏向位序规模分布模式、中部地区呈现均衡分布模式,而西部地区则为混合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数据,采用DEA、ESDA-GIS、Panel data model三阶段分析方法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整体水平较低,21个省(市、区)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65,2005—2014年绩效未有明显提升,但区域差异明显,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由东向西递减态势;2005—2014年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数,具有空间集聚特征;高—高型区域主要位于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低—低型区域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电力区域经营绩效具有正影响,电力自足率呈负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具有"U"型曲线特征,并且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同一影响因素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的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3.
基于京津冀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与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空溢出效应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甄别和量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趋于增强,局部空间相关呈现“北高南低”分布态势,高—高集聚区域环聚于京津一带,低—低集聚区域位于河北省南部。各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显著的时间和空间溢出效应,且时间溢出效应较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按其影响程度及重要性排序,生态承载能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向促进作用居于首位,其后依次为资源能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未来,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强化跨区域协同、打破低水平锁定、全方位探寻府际合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高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是基本态势,总量上的就业—居住匹配度在27%和53%,而划分第二和第三产业后的就业—居住匹配度下降到22%~36%之间。将就业和居住分别来看,两个城市在总体上均呈现出就业的空间集聚度高而居住的空间集聚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不同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分析,则呈现出第三产业集聚度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这些共性规律对于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两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则与城市性质、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级城市规模分布与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收缩是否会影响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空间配置?利用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双指标体系",在"市域—市辖区"两种空间维度上,检验城市收缩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收缩显著降低了当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但存在空间差异。市辖区人口规模下降的事实将刺激地方政府追加投资,是"人口—公共资源"空间错配的现实表征之一。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全市范围人口规模下降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人口集聚,是"人口—公共资源"空间错配的现实表征之二。建议地方政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收缩,由关注公共服务总量转而关注人均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区域均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的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城市群内部集聚均呈不均衡的极化发展趋势。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影响,十余年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幅度最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吸引力最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集中程度,相对于全国的平均占有率均较低,行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三角地区2003—2020年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该地区产城融合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产城融合进程由产业发展主导、城镇功能及人口集聚支撑,总体不断抬升并呈现出东高西低渐进演变的特点;区域内产城融合发展不平衡,各城市步调差异较大,但单个城市产城融合度不断提升;经标准差椭圆分析,产城融合度重心先由常州市西移至南京市,再向东移,最后向西北移动;研究期内,长三角产城融合度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并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制造业发展、信息化程度、人均GDP、医疗服务及教育资源水平为产城融合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城市承载力是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城市承载力状态并探寻其制约因素是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分析框架建立的蕴含自然资源支撑、区域环境压力和城市建设调控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结果表明,新疆城市承载力总体保持稳定并趋向改善,但承载状态级别较低,区域环境压力较大,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建设调控的差异正成为城市承载力空间分异的主因,其政策蕴意在于可通过提升落后地区城市建设水平缩小城市间差距。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9,(25):298-299
在双创政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联合办公空间,因其满足了众多中小微初创企业的办公需求,提高了闲置物业的使用效率,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地区与城市间联合办公空间的规模与分布,发现联合办公空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且由东部地区向内陆、一线城市向新一线城市延申趋势明显,并就联合办公空间发展速度不同的区域分别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发展质量视角,以我国2009~2018年3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物流产业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区域物流产业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变化,并利用Moran's I指数模型对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观测年份内,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呈波动上升状态,但地区间效率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东强西弱”的格局;Malmquist指数表现出升降相继、涨落相连的特征,且该指数主要受技术进步影响;Moran's I指数验证了我国物流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模式主要为H-H型、L-L型,形成了“高—低”集聚的显著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Bootstrap-DEA模型测度了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指数与空间自相关分析考察了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嵌套结构特征与空间集聚模式,最终揭示了影响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1)尽管从总体来看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存在长期向好倾向,但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持续存在,并且呈缓慢加强趋势;(2)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主要来源于省份内部差异,且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而区域间差异的影响则呈下降趋势;(3)空间溢出效应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水平城市能够通过带动其临近地区发展使得空间分异呈现集聚分布模式,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现象;(4)样本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投资对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逐渐上升,而产业结构与禀赋结构的影响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14.
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2000—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制造业的集中程度,并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SEDA)探究城市制造业的空间地理集聚特征,结果显示:2000—2014年期间,东北三省城市制造业的集中程度存在明显差距,根据时间演变趋势特点将城市制造业划分为平稳型、波动型、上升型、下降型四种类型;利用邻接和经济两种权重矩阵计算的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表现出相似的"下降—上升—下降"(N型)演变趋势;东北三省制造业空间地理分布格局呈现典型的由南向北递减的阶梯状分布,且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叶青清  张德偲  曹隽隽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中插24-中插28
经典引力模型难以刻画城市间的引力动态关系,高速公路流量大数据支撑将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入高速公路起止点(OD)流量数据改进经典引力模型,并结合修正引力图谱可视化手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湖北省县市尺度相互引力强度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表明:(1)湖北省县市间联系强度地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明显的降次等级结构,武汉核心城市单极化发展,区域辐射作用较强,襄阳和宜昌副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2)湖北城市空间自相关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均衡格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与经济质量指数空间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具有空间重叠现象,且省内大部分区域未出现明显的轴线或面域高—高集聚.(3)湖北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但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仍旧突出,区域城市空间关联结构呈现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单核心空间结构特征,沿长江和汉江轴线发育模式不成熟.  相似文献   

16.
浦东新区的极化开发与社会极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极化开发往往能吸引大量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形成这些生产要素的"辐合流场".但在极化开发背景下,也会产生社会极化现象,造成城市社会贫富阶层收入差异的拉大.作为中国强力开发的浦东新区,不仅出现了人口、人才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极化,而且也出现了城市不同阶层贫富收入拉大等社会极化问题.浦东新区社会极化主要是城市功能转变、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全球化影响三个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中,空间计量对于空间权重的选择具有敏感性。基于2003—2018年我国271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强、弱行政调节因子构建改进的空间权重,对创新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比较。进一步引入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等因素对城市之间创新溢出的影响,并对创新空间关联进行分解,以探讨行政调节对各个城市创新溢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创新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相互促进作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也会受到行政边界效应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会减弱其影响。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抑制了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可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在经济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能显著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行政调节产生的作用不大。各个城市各创新影响因素表现出的差异性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创新政策与协调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标:揭示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Kernel密度估计及Markov链等方法揭示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及演进特征;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采用变异系数及空间杜宾模型检验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收敛性。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创新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依赖性和集聚性。重心迁移呈现“先东偏南,后西南”的过程,邻域创新环境直接影响黄河流域城市创新发展的空间分布格局,创新发展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整体来看,创新发展水平较低等级的城市,跨期3~5年能够实现等级向上跳跃式跨越发展,空间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降低;创新发展在中下游呈现“极化→收敛”的周期性特征,而在上游呈现“极化→收敛”的演化态势。黄河流域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及其中游和下游内部差异均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M”形变化特征,且内部差异在2009年后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格局;中游内部创新发展差异是总体创新发展差异的缩影;创新发展的上中下游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呈现倒“U”形变化;仅上游呈σ收敛,流域整体及...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协调发展对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8-2018年长江上游地区33个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及协调发展程度.结果 显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整体水平较低,新型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且体现出由极化逐渐转向均衡发展的趋势,而工业集聚质量在后期发展滞后,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由轻度失调转向勉强协调,呈现多极化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与工业集聚质量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位于高—高、低—低集聚区的城市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最为显著,呈现出以成都、昆明、攀枝花、重庆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明显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