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智慧社区”的服务对象智慧社区应该服务哪些用户,每一类用户的需求都不同。乐生活在做智慧社区战略规划的时候,就分析了在智慧社区周边的用户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第一类用户是业主。区别于互联网企业和其他企业按照年龄、收入等区分用户,而研发提供不同产品的方法。社区居民是按照家庭为单位来聚焦需求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宗主”,根据家庭需求我们将用户主要分为:萌  相似文献   

2.
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设计作为智慧社区建设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必不可缺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到整个社区的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社区信息资源的高效处理分析及安全存储。管理部门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智慧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优化设计,构建健全的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全面发挥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作用,打造智能化、信息化及网络化的智慧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满足居民对个人生活信息的查询使用,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常熟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居民的知情率与参与度不高、对居民的吸纳力度不够,场地设施的种类、质量以及保养维修服务不容乐观,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内容的更新与价值还有待提高,以及居民公共体育服务权利意识相对淡薄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社区居民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意识,提高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增强社区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对居民的吸引力和接纳力,促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部门增加体育活动设施,并对其进行良好的维修和保养,确保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多集中在企业劳动需求层面,较少着眼于居民劳动供给,更鲜有关注城市智能化对居民劳动参与的总体影响。本文基于2012—2014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城市智能化对居民劳动参与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智能化提高了居民的劳动参与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智能化对居民劳动参与具有“推拉效应”。一方面,城市智能化提升了居民对互联网信息的应用程度,产生了信息约束放松效应,推动居民劳动参与;另一方面,城市智能化促进了产业智能化转型,拉动居民劳动参与。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城市智能化对年龄较大、多个孩子、收入较低、技能较低、农业户籍个体的劳动参与率影响较大,城市智能化驱动下就业更具包容性。同时,城市智能化显著提高了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智能化转型的“稳就业”作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与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社区工作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服务,让居民满意是社区工作的最高标准,也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工作质量,拓宽服务内容,服务于居民,进一步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提高社区居民投身社区事务和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不断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于保霞  刘政 《经济界》2021,(1):83-87
居民幸福感的高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据课题组对海南省居民抽样调查研究得出:收入较高的样本组平均居民幸福感水平高于收入较低的样本组;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平均居民幸福感是提高的;经济发展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是拖累海南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海南省居民幸...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目前,我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给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了居民健康情况以及发展变化。规范社区居民年健康档案管理,合理采集健康档案信息,有助于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建立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加强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这是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对智能设备使用接纳度的理论假设,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天津市A社区560份居民调查问卷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智慧社区建设的学习益处、感知风险、社区服务可靠性是公众对社区智能设备使用接纳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社区居民关于信息通信技术的自我效能感及其社区参与度,在学习益处、感知风险和社区服务可靠性对智能设备接纳度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文章将居民对智能设备的接纳度视为依附于社会交换关系中心理赋能的产物,智慧城市建设者及基层管理者可通过加强与居民沟通和分享关于学习智慧城市服务的益处,提高居民对使用智慧社区服务的信赖以及对智能设备使用能力的信心,从而促进居民对智能设备的认可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利于民生改善,助力幸福城市建设。利用《2018年天津市居民住房与交通调查问卷》和Python抓取的城市经济地理大数据,探讨居住环境、通勤时间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行群体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居住环境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居民幸福感随通勤时间增加而降低,居住环境与通勤时间之间补偿关系显著,且对本地居民、有住房产权者及个体商户作用更强。不同年龄阶段群体、不同户籍类型居民幸福感受居住环境和通勤时间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有住房产权者偏好教育资源以及适宜的居住面积;个体商户更偏好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基于此,从改善交通环境、优化社区生活圈等方面给出增强居民主观幸福感,促进民生改善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首先应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健康档案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其信息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的信息健康档案分为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和社区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实用的居民健康档案的调取、查阅、记录、存放等制度,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平台,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工作,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既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增加了居民对金融环境安全的担心,为积极推进河北金融学院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青年志愿者分队进行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积极普及金融知识,辨别真假币、 宣传保险行业相关知识等等,提高社区居民的金融知识,也促进了学生金融知识的提高,本文也为如何更好的提高社区居民金融知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许多学者以"主观幸福感"一词来描述幸福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心理学家普遍认同的幸福感慨念为基础,研究了上海市社区居民在需求层面、认知层面、社会支持层面的幸福感现状,并深入探究了上海市社区居民幸福感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8,(2):234-236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2014)数据,以上海市为例,通过分析社会中不同经济属性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社会经济属性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明显;(2)2014年健康状况、环境污染、工作时长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且随着身体变差、污染变严重、工时加长,个体幸福感显著降低;(3)随着社区设施的增多,居民幸福感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城市可考虑建设混合型社区,适当增加社区设施的种类方便居民生活出行。  相似文献   

14.
加强构建社区法律服务体系,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部分,有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公证机构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高效的法律服务,维护社区居民合法权益,积极推动社区法制化建设。本文主要对公证如何进入社区,通过哪些措施为社区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本次展会彩生活服务集团展厅设计以"智慧社区,生态融合"为主题,以宇宙星空和水为背景,体现彩生活人如水般的精神与智慧,通过社区公益等构建有温度的社区人文关怀环境。彩生活对智慧的理解不只是通过技术与科技手段打造智能化社区,他们更加关注的是生活在社区里的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体验。对人的尊重,创建文明有爱、阳光的社区氛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华  相似文献   

16.
在居民碳排放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碳排放重要组成的背景下,研究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对构建低碳城市至关重要。选取北京14个社区,以入户问卷的方式收集居民碳排放数据;并借助GIS比较不同类型社区的碳排放特征,力图在控制社会经济变量的基础上,明确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1)综合3类指标11个变量,14个社区可以分为5个类型;2)从城中村,到传统胡同、邻里单位、普通商品房、封闭街区,各类型社区的居民碳排放量依次升高;3)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社区空间形态,但后者对居民碳排放同样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从社区规划的角度为建设低碳城市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丽 《价值工程》2016,(35):60-62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健康与医疗服务利用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对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六个地市农村地区老年居民住院服务利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不充分,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自评健康、慢性病等因素都对其是否住院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发展大病保险,优化农村三级卫生机构的住院服务供给类型,是充分释放并满足农村老年居民住院服务需求的政策要点。  相似文献   

18.
社区居民的风险认知程度是其参与气候适应性建设的基础,其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年龄、教育、收入水平等内生性因素,也包括所处区的受灾频率和社会脆弱性等外生性因素。研究随机抽取366份上海市社区样本,用以分析社区居民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及其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风险认知方面,虽然上海市居民对气候风险的影响有一定认识,但整体偏弱;社区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所在社区的地理区位因素对社区居民的风险认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在适应行为方面,虽然社区居民偏好主动性适应,愿意通过增强疾病抵抗力和改善家庭生活设施来提高其适应风险的能力,但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适应性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投入。  相似文献   

19.
面对我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中国“9073”养老模式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机构资源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本项研究中根据2022年在保山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的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医疗护理保健服务可及性对以社区为本的家居照护服务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以及支付能力与社区居家老年人选择护理服务有显著的相关性,支付能力对老年护理服务内容的选择有“U”效应;能够在养老院、社区卫生机构附近享受家庭护理服务并与家庭医生签订合同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养老机构和社区护理服务;表达不便行动不便的失智失能老年人以及家庭经济及购买能力较强的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社区养老服务。因此,可通过增加老年保健与对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设老年综合服务区域及平台、贯彻落实“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等措施,推进深化可持续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20.
公共服务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和201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数据,分析了公共服务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公共服务对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影响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其中,社会保障类公共服务的正面作用相对更加明显。公共服务产生幸福增进效应的可能渠道包括机会均等性的提高、居民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