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潮流的形成,批判男权文化中心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写作从无意识场景走向历史场景,从边缘楔入中心,成为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文学——文化景观。笔者从女性主义,女性写作和女性写作与中国当代文学三方面来解读女性写作的场景,解读“新女性”小说。  相似文献   

2.
张愿贞 《时代经贸》2010,(24):276-276
张爱玲和艾丽丝·沃克分别为20世纪东西方著名女性作家,关注女性命运,展现女性意识和女性自觉是她们作品创作的重要特色。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比较两位作家的主要作品及其思想,探究她们笔下共同的女性自觉意识和不同的女性独立。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是生态学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理论,反对人类中心论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生态女性主义将女性与自然相结合,寻找二者的共性,反对女性的从属地位及以男性为代表的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这种思想在西方文学中的体现不仅仅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很多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就出现萌芽,在黑人女性文学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卢黎 《大陆桥视野》2011,(24):113-115
《呼啸山庄》和《荆棘鸟》两位女作家都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情投意舍、心心相印,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反对讲究门第等级的婚姻观念。不同的是,考琳·麦卡洛主张在遵守社会既有规范下的人间之爱,艾米莉主张超越世俗、超人间的灵魂之爱,精神之爱。艾米莉和考琳·麦卡洛的小说都体现出反抗男权制歧视欺压女性、争取女性权利、追求女性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的女性观。不同之处在于,艾米莉的女性意识比考琳·麦卡洛更坚决、更彻底,考琳·麦卡洛认同男权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观点,遵循传统只是反抗其不合理。不公正之处;艾米莉对男权社会却是坚决的反抗,以叛逆者形象出现。考琳·麦卡洛是不完全的女性主义者,她的观点较现实,能够被认同和接受。艾米莉是比较彻底的女性主义者.但是她的观点在当时不会被接受也行不通,只能是绝望的反抗,无力的叛逆。  相似文献   

5.
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名小说《到灯塔去》内涵深刻、不易把握。结合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从结构和意象两方面分析小说《到灯塔去》的内涵;认为伍尔夫以其新颖的意象和精心的布局把其女性主义思想融入文中,提出女性应抛弃性别观念,在心理上与其阿尼玛斯结合,从而实现自性。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和艾丽丝·沃克分别为20世纪东西方著名女性作家,关注女性命运,展现女性意识和女性自觉是她们作品创作的重要特色.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比较两位作家的主要作品及其思想,探究她们笔下共同的女性自觉意识和不同的女性独立.  相似文献   

7.
印度当代著名作家艾拉·萨克塞纳的小说《草的诅咒》叙述了比什诺伊村落的女性为保护树木不被砍伐而紧抱树木、与树同生共死的故事,堪称一曲护树女斗士的悲壮赞歌。该作品蕴涵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比什诺伊女性与自然和谐相生;比什诺伊妇女为拯救树林而壮烈牺牲;比什诺伊女孩为拯救树林而积极贡献力量;大自然以土地的贫瘠报复征服者。这些思想对发挥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梅娘的小说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私奔、报复、建立姐妹情谊等都是可能的方向,但这些途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理想的出路应该是女性获得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独立。  相似文献   

9.
亨利.詹姆斯在《德莫福夫人》中刻画了一个被忽视、被压抑的女性形象——德莫福夫人。她深受男权制统治的压抑和扭曲,但却一直努力为追求自我而进行本能的反抗。通过描写德莫福夫人对夫权制的反叛和颠覆的女性故事,作者亨利.詹姆斯表明了其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对男权社会的积极挑战。  相似文献   

10.
凯特·肖邦的作品《一小时的故事》在美国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女作家肖邦在作品中融合她对生活的感知和极具创造性的表达,十分深刻地反映出妇女的生活。19世纪末南方社会中女性为塑造自己的身份和争取独立话语权而付出的大量努力是她创作时所关注的重点。基于对《一小时的故事》的分析,以女性主义为出发点,阐述作品中关于传统女性形象的挑战,并指出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不彻底之处。同时,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浅析当时女性主义的发展因其所处时代而具有的局限性,并探讨十九世纪女性作家为争取女性意识解放而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认为,女子在智力上和男子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她们应该和男子一样享有正常的权利。他把"人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并列起来,认为女子争取权利要分不同的阶段来进行。在梁启超看来,女权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即:教育平等权→职业平等权→政治平等权,而教育平等权则是最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过上了比较富裕的小康生活之后,社会就会产生幸福与尊严需要,开始追求幸福与尊严。正因为如此,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人民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变化,适时提出“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视人民的尊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维护人民尊严的责任。从尊严的概念和构成来看,尊严的获得有两个基本条件:权利和尊重,即有了权利且权利得到尊重。据此,在使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时,必须做到赋予、认同并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为此,应保障、认同并尊重《宪法》所赋予的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自由权、平等权与民主权等,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法规等人民尊严的维护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以其"三界革命"文论为中心的文学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文学形式的嬗变,文学作为启蒙民众的工具必须走通俗化、大众化道路,而晚清小说的繁荣与白话文运动的蓬勃开展,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者理论提倡后的必然选择,这也可视为梁氏文学启蒙思想的又一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吴扬 《经济研究导刊》2010,(33):241-242
劳伦斯的小说《虹》以家族历史的方式叙述自耕农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爱情婚姻关系,体现了三代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通过考察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罪恶,赞扬了男女灵与肉结合式的两性关系的美好。厄秀拉是劳伦斯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她为了摆脱原有的与社会隔绝的生活方式寻求反抗。探讨了厄秀拉的成长过程,她在追寻自我中实现了自我的独立和精神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生死疲劳》绝不是一部中国农村的田园颂歌,通过借自佛典的名字和轮回,呈现出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意味,暗示了这片土地深沉的苦难和深刻的自赎——动物的出场和言述,人转生后的前世记忆和当下体验,"莫言"在文本中的在场和角色扮演,展示了视野变换下历史的种种面相和生命的层层体验。  相似文献   

16.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关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度,徐特立研究稳步发展。相关活动或事件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徐特立教育思想研讨会;科研成果方面既有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专著、论文,也有集中发表于内刊的文章,还有会议论文集。其主要研究内容仍集中于徐特立生平、道德品质、教育思想及其他思想等几个方面。其特点大致可归纳为四点:在平稳发展中出现高潮;基本形成“一南一北”两个研究中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待进一步推进;研究队伍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陈鹏 《开放时代》2009,(4):126-139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业主维权的兴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商品化改革的结构性产物。在某种程度上,业主维权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首先从学理层面深入探讨了“业主维权”的概念内涵,然后对现有文献中有关业主维权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进行述评,最后根据笔者的研究经验提出业主维权研究的进一步议程或许可以纳入“公民的形成”、“中产阶级的形成”和“社会的形成”三个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大国,这是全球化趋势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所产生的能源“替代消费”效应所决定的。中国的能源产业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还在对世界能源生产方面做出了贡献。中国应该大幅度提高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例,降低煤炭等低能效能源的消费比例。增加能源进口是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必然选择。我国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只能期待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自2004年中国东南沿海出现劳动力短缺后,“民工荒”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经济增长的一个难题,同时“民工荒”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民工荒”有逐年加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却又能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传统的观点认为,农民工数量的绝对减少是导致“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即解决“民工荒”难题的方法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之上的,这就导致了“民工荒”难题是无解的,即人口红利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不相容的。而如果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出发,将“民工荒”难题看成是古典经济学的“两难冲突”,即劳动力稀缺程度本身不是固定的,则可以通过劳动分工来提高生产力,从而达到减少稀缺资源(劳动力)稀缺的程度,进而破解“民工荒”带来的难题,较好地解释“民工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