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市场歧视对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反事实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城镇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问题,发现了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性别工资差距在工资分布不同位置上存在不对称现象。从横截面数据来看,在工资分布顶端性别工资差距较小,在工资分布末端性别工资差距较大。从时序数据来看,在工资分布顶端性别工资差距越来越小,在工资分布末端性别工资差距越来越大。第二,性别工资差距在横截面数据上表现出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是,女性在工资分布顶端受到的歧视程度低,在末端受到的歧视程度高。第三,性别工资差距在工资分布末端越来越大的原因是,女性受到的歧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工资分布顶端越来越小的原因是,男性和女性个人特征方面(如受教育水平)的差别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2.
在将样本期1993-2008年划分为三个时期以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贸易开放收入分配效应,并采用省际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贸易开放与行业间工资差距在整个时期内表现为倒"U"型关系,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贸易开放显著缓解了工资不平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使用中国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CULS)2001年、2005年和2010年数据,采用重设权重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对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在不同分位数上的工资差距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第一,从纵向变化来看,在工资分布的不同分位数上,工资差距的构成效应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而由市场歧视造成的结构效应则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第二,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存在不对称现象,工资收入分布末端的工资差距较大,符合"黏地板效应",并且工资差距来源中的结构效应显著大于构成效应;第三,"黏地板效应"与低收入迁移劳动力群体的一些特征相联系;第四,在收入分布的顶端,城镇本地与迁移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较小,原因是可观测特征(如受教育水平)的差别较小,并且结构效应也较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考察产业内贸易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它随劳动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它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由于产业内贸易必能刺激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因此必然会扩大工资差距。但在劳动力条件转向有限供给后,它又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而产业内贸易未必使之扩大,特别是对两类劳动力替代弹性较大的部门来说,可能会使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下降,并使技能工资差距收缩。本文基于中国33个产业的5年面板数据验证了上述假说。  相似文献   

5.
6.
孙广亚  张征宇 《财经研究》2021,47(2):94-108
双轨制用工是我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重要特征.文章利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了我国公共部门双轨制用工导致的工资差异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1)编制内外员工的工资存在显著差异,在编人员工资显著高于非在编人员;(2)禀赋差异引起的工资差距大于特征回报差异引起的工资差距,工作经验是引起公共部门编制性工资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同时教育年限、政治面貌和职务也对公共部门编制性工资差异有重要影响;(3)公共部门的编制性工资差异存在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低工资群体的编制性工资差异大于高工资群体;与事业单位相比,政府部门的编制性工资差异更大,对非在编人员的歧视更严重.基于以上发现,在推动行政改革和取消事业编制的大环境下,文章的研究可为公共部门的编制改革提供实证经验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市场分割的角度出发,对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和中国市场化过程中的"迁移谜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和城乡分割导致了劳动者之间必然存在工资收入差距,而且即使存在劳动力转移,也不能使工资差距收敛。这种制度性偏好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构建全国统一、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并提出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关于技能工资差距扩大方面的研究文献表明,传统贸易理论并不能预测发展中国家工资结构的变化。随贸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技能工资差距与发达国家一样是扩大的。产业内贸易假说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假说可以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更会强化对问题的解释力。但这两种假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并不断地经受着来自于实证数据方面的挑战。当用来考察中国工资结构问题时,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相应修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形成效率的视角研究农民工工资与其工作经验的关系。在构建了一个简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模型之后,本文提出了两条待检验假设,即工资随经验上涨,以及培训对经验的工资回报有显著作用。通过对北京市农民工样本的经验研究,发现随经验增长的农民工工资,呈速度递减的上升态势;不同分位上的分位数回归显示,农民工工资内部差异随经验增长而不断扩大;接受更好教育的农民工工资增速较快,培训只有水平作用没有增长作用,即培训不能显著提升工作经验的工资回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2000-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对中国省会与非省会城市之间的工资溢价效应进行研究.借助OLS基准模型发现,具有相似特征的工人,在省会城市工作获得的工资比在非省会城市平均高出14%.运用MundlakChamberlain随机效应模型,控制城市的生活成本,上述省会城市的工资溢价至少减少至7%,因此省会城市的工资溢价部分体现为对较高水平人力资本的回报.余下的工资溢价随着模型加入通勤时间而消失,这一结果和城市经济学空间均衡理论的预测相一致,并确定了省会城市聚集经济效应的存在.考虑到我国近年来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文章将研究扩展到工资分位数的研究,处于较高工资区间的工人明显享受到更多省会城市带来的优势.这些结果突出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微观层面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尽管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异和持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距引发了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工资差距过大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造成伤害,并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家计调查数据并使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本论文对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日益增长的工资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机构特别是工资政策改革是引发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本论文指出,劳动力市场机构的变化不是造成工资差异扩大的唯一因素;其它重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歧视以及制度性障碍,如中国现行的户口政策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论文还从政策层面对减少工资差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利用1997年~2009年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检验了贸易在不同工业行业中对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提高了熟练劳动力在高技术产业的工资收入,降低非熟练劳动力在高技术产业的工资;同时贸易也扩大了产业内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贸易对工资的影响不仅依赖于劳动力熟练程度也依赖于行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15.
许妍 《经济师》2023,(8):10-11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地区收入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首要问题是地区间工资水平差距。文章采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能力、技能集聚对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64个地级市数据,从地市内迁移、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三个维度检验了劳动力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地市内迁移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对迁入地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反,但影响均不显著。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劳动力地市内迁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宁泽逵  李红  宁攸凉 《技术经济》2011,30(11):68-72
利用对陕西省农户所做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重分类概率模型,就农民对不同就业方式的参与概率进行估计,重点分析了影子工资率及人力资本、就业成本、收入差距对农民迁移与就业的影响,进而讨论了农村劳动市场的发育状况、农村社区环境的发展、农户家庭特征、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力要素有效配置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基于2001~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从异质性企业角度分析了承接外包对我国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及企业内工资差距的影响,结论表明:企业承接外包对熟练劳动力需求和企业内工资差距的影响可以分解为生产率效应与替代效应,且替代效应占主导作用,即承接外包最终会使企业减少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并降低企业内不同类型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20.
贸易开放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复杂的,而收入不平等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关于贸易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文献大多着眼于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或技能工资差距,而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关注则不多.文章利用1992-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系统地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不同部门、不同技能水平的城镇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贸易开放对制造业的性别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分技能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中高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无显著影响,主要是拉大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3)贸易开放是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结构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因此,从保护女性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女性的技能水平等政策措施来促进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