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是对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历史观,回 溯经济史学史,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总论蓝 鸥  本年度中国经济史研究续有发展。学者们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讨兴致未减 ,回溯上个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另外 ,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经济史理论与方法 经济史理论与方法是近年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吴承明专文阐释经济史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 ,追溯经济史学发展 ,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 ,探究理性主义的发展道路 ,并对理性主义作了深刻的反思 ,着重论述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理性化或现代化、历史一元论与中心论、历史的连续性等问题 ;他还对实证主义、经济学理论、结构主义、经济计…  相似文献   

3.
从本年度发表的中国经济史论著看,商品经济与市场问题、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地区经济史问题是研究的热点,财政金融史方面也有重要收获,利用地下出土的新资料和有关档案资料研究经济史,也更加受到重视。下面是有关总论和跨代研究的简介。 经济史理论与方法 这方面文章不多,最可注意的是吴承明继其一系列关于经济史理论与方法问题论文后,又推出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一文,指出经济史研究只能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一切经济学理论,包括作为最高层次指导的历史唯物主义都应视为方法论。经济史研究对经济学理论的选用,应视研究课题的适用性和史料的可能性而定,主要是启发性的,而非实证性的。经济史对于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目前围绕中国经济学社的研究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但聚焦中国经济学社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关联性研究尚较薄弱。本文以中国经济学社1925年提出并被社员躬行践履的四条宗旨为出发点,基于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统计分析,对该社关于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思想与实践探索历程进行全景式剖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学社在推进中国经济学构建过程中,呈现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演进再到理论建构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层次和演变路径。首先,学社重视编译经济书籍,这既表现为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进,也体现在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挖掘中,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是解析中国现实经济,为中国经济学构建奠定实践基础,并在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问题方面呈现出经济学研究中国化与创新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通过精深经济学研究以实现中国经济学之构建。中国经济学社的有益探索可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提供诸多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陶一桃教授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评述>一书,是一部具有创见和深刻见解的学术专著.作者以扎实而广博的中西方历史、文化、哲学和经济理论的功底,把经济思想的研究置于历史之中;把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的探讨融于中西方文化、制度的比较之中;把历史的研究结合于实现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寻源之中.这不仅是理论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且还增强了历史研究的现实性和历史著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笔者长期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所做的探索,以《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2015)》的撰写为例,就中国经济史研究怎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谈了几点体会。即必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任务是要通过史实的研究和叙述,揭示生产关系(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和作为其实现形式或经济运行机制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必须遵循反映辩证唯物论要求的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反映历史唯物论要求的生产力标准;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研究和叙述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必须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7.
西方就业理论从18世纪人口与资源均衡发展的思想萌芽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古典经济学派人口均衡发展思想、新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人力资本与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新自由主义的反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等诸多经济学流派和就业理论体系。各学派深入探讨产生失业的原因,并形成各自颇具特色的就业理论。回顾和梳理西方就业理论的历史演变轨迹,对解决当前中国的就业问题,具有前瞻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笔者长期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所做的探索,以《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2015)》的撰写为例,就中国经济史研究怎样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谈了几点体会。即必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任务是要通过史实的研究和叙述,揭示生产关系(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和作为其实现形式或经济运行机制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必须遵循反映辩证唯物论要求的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反映历史唯物论要求的生产力标准;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研究和叙述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必须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与文明。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中国总体社会经济制度的有机部分。研究中国经济史不能不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史。明清两代数百年间,以地主制经济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臻于鼎盛并走向晚期,某些地区和生产部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皆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相对而言,从总体来看,少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特点是:以公平与效率作为研究的核心,理论内容扩大并系统化,对西方社会保障模式的演变产生了导向作用。其理论成就表现在:以税收作为再分配的工具来实现社会保障,为国家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把社会保障作为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为社会保障法制化提供了思想指导。研究其演变、特点和成就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史学科中包括各种类型的经济史。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史,必须采取适合其性质与特点的方法。因此,要弄清楚各种类型经济史的研究方法,首先是要知道经济史学科有那些类型。第一、从学科研究对象区分,经济史学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类经济生活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为研...  相似文献   

12.
张侃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3):168-169,174
2007年4月20—21日,中国经济史学会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研究中心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在福建省厦门市共同主办“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40余人,分别就经济社会转型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演变,新中国经济史专题,经济史研究前沿与方法等进行发言。一、经济社会转型和构建和谐社会董志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围绕着“当代中国的环境破坏与保护”探讨了“政府职能如何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成…  相似文献   

13.
一 在西方,经济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晚期从历史学中分离出来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司马迁所作的<货殖列传>与<平准书>,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史学,仍是在19世纪末西方近代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传人中国之后才逐渐形成的.[1]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史学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并成为众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研究生培养的常设课程.  相似文献   

14.
基本经济制度是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一条“主线”。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评述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为基础,通过融合其他理论资源构建了一个理解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刻画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逻辑,即基本经济制度演变体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互动”、根本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的“链接”、制度一般性质和中国国情特征的“结合”。依据对演变逻辑的阐述,本文探究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运行呈现的实践特征:动态演变、社会嵌入、结构关联、分层协同。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出发,新时代我国应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来构建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应以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主轴来推进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是中国经济史学会成立30周年,为纪念这一经济史学界盛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河北大学将于2016年7月16—17日在北京举办"制度生态与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会议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会议讨论参考主题:(1)中国经济史30年发展历程总结;(2)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研究;(3)历史上生态演变与经济发  相似文献   

16.
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非经济因素不同于西方社会,假设条件不符,因此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这些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必须先进行适用性检验,如果可能的话,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经济史学的一般目标,是在研究近当代中国经济史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限制、校正和还原,研究被一般性理论所抽象掉的非经济因素,即历史文化特征、制度约束条件等。本文反对把经济理论看成是无条件的、不变的和绝对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用中国的历史数据来证明某个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或者模仿西方学者发表过的某篇论文的样式,来一个"拷贝不走样"的"中国版",并认为不宜用现代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约束条件完全不同的古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史学的最高目标是理论、历史、统计三者高度融合,参与开创适用于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史学会外国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于2016年7月2日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中国经济学体系的历史建构"的第二届"经济与历  相似文献   

18.
陈郁 《世界经济研究》1991,(1):67-72,57
1973年,在美国出版了一本名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有关西方经济史的书。该书与其说是对经济史进行细致缜密研究的专著。还不如说是一部洋洋洒洒、高层建瓴的史论。尽管该书篇幅不大,也没有在经济史的数量研究方面提出新的具体成果,但它却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因为它为经济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前景,即:根基于当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而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解释历史。该书的作者之一就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North)  相似文献   

19.
归纳方法与历史经验事实所具有的天然亲和力,是历史主义哲学和历史研究(包括经济史研究)高度注重归纳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概述了经验归纳方法及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历史主义传统,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经验归纳方法在西方制度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与创新,尤其是对诺思的新制度经济史学和格瑞夫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做了重点的阐发。  相似文献   

20.
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非经济因素不同于西方社会,假设条件不符,因此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这些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必须先进行适用性检验,如果可能的话,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经济史学的一般目标,是在研究近当代中国经济史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限制、校正和还原,研究被一般性理论所抽象掉的非经济因素,即历史文化特征、制度约束条件等。本文反对把经济理论看成是无条件的、不变的和绝对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用中国的历史数据来证明某个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或者模仿西方学者发表过的某篇论文的样式,来一个“拷贝不走样”的“中国版”,并认为不宜用现代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约束条件完全不同的古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史学的最高目标是理论、历史、统计三者高度融合,参与开创适用于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