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先行发达地区要素空间集聚扩散过程中,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带来的时空距离压缩会加快经济活动在更广地域空间扩散、聚集与分化,引发中心区扩展整合和外围区加速重塑。中国在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和以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条件下,正在形成经济空间新格局,并将通过房地产空间格局变化综合呈现。本文基于城市房地产的视角,构建了要素集聚扩散、交通条件改善对大国经济空间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运用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以及G2SLS工具变量估计等方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反映经济活动分布的城市实际住房价格水平与其到全国层面经济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交通时间距离间存在逐步显现且缓慢收紧的"∽型"关系,"∽型"拟合曲线第一波谷大体对应于东经110°经线附近的中、西部地区划分断裂带,第二波峰大概出现在远离沿海经济中心且本地吸引力较强的重庆、成都等内陆大城市处。从而证实中国经济中心区正在向东中部地区整体扩展整合,并将形成"东中一体",西部与东北广袤外围区出现分化性倾斜,一些边缘区域面临衰退。未来,谋划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布局优化,需要在全国经济分区、东中部一体化、西部东北扶持发展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与政策统筹。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从产业互动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从交易成本、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价值链3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浙江宁波为例,结合宁波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发展现状,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宁波市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解决在全球化中面临的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依赖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在全球生产非一体化的背景下,能源效率的高低又取决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中的地位。本文在运用GVC理论区分了GVC影响能源效率的转移效应和链中学效应之后,利用中国行业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非一体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我们发现,转移效应和链中学效应的共同作用,会导致生产非一体化与单位增加值能耗之间存在U型关系。这一结论表明,基于能源等低端要素的禀赋优势在GVC中转化不成竞争优势,不能支撑起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含义对发展中国家如何修正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是极具警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地级市为例, 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制造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形成有效互动, 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抑制作用, 且不能通过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协同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更加依赖当地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只有当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 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 若低于这一水平, 协同集聚会抑制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并没有出现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相一致的发展趋势,中国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来自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制造业对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依赖度减少所引起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内部化现象严重、金融市场建设明显滞后所造成的。因此,加快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必须立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健全市场制度、完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专业化发展以及扭转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2年31个省份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在省份内与省份间层面如何影响国内创业。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省份间创业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省份内FDI的直接效应、省份间FDI的间接效应以及两者的总效应对省份内创业均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省份内FDI对创业的影响大于省份间FDI,存在地方化现象。进一步分析发现,FDI与创业的倒U型关系依赖于各省份的技术水平、外资进入程度、科学技术支出和工资水平,这些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对各省份影响效应的差异性。因此,在甘肃、黑龙江等欠发达省份,FDI规模距离门槛值较远,其对创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这些省份仍有扩大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而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省份,FDI规模靠近门槛值,其外溢效应不断减弱,应更多关注引进外资的质量,并通过简政放权释放政策红利来促进创业。此外,以创业活跃区域带动创业不活跃区域的富邻政策,是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本文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以国际经验的归纳和比较为基础,全面解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最后,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中国招聘市场上的性别歧视,本文通过国内较为常用的招聘网站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和成都六个城市的高、低阶软件工程师、会计、文秘和市场营销职位投递了男女配对的19130份简历,并对企业的回应进行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本文发现:总体看,与诸多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中高端招聘市场偏好女性,这与中国妇女总体劳动参与率较高有关。就企业所有制性质看,综合各职业,外资企业和私有企业偏好女性,国有企业没有显著的性别偏好,且在其他类型企业偏好女性的职位上,国有企业也不偏好女性。这一方面从所有制层面支持了经济改革有助于降低性别歧视的假说,即更市场化的企业歧视更小;另一方面又支持了因为职业隔离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统计歧视,即女性比率较高的企业更愿意提供就业机会给女性。就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看,一二线城市的企业在招聘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差异不大。另外,歧视的分布与各个城市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没有相关关系,表明潜在的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观念并没有造成中国招聘市场上的歧视偏好。本文首次尝试运用投递实验方法研究中国招聘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总结中国招聘市场存在的特征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全球经济中生产非一体化已成为国际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产非一体化有其内在的动因和发生机制.文章在揭示生产非一体化内涵及其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假说,运用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及长三角的贸易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程度进行了测量,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假说,贸易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互为解释变量时,计量效果显著,对它们具有较高解释力的变量还有资本化指数、行业外向度和交易费用等,改进后的模型显著性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0.
P2P网络借贷是互联网技术与民间借贷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创新模式。信用是影响P2P网络借贷交易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缺少高度透明的个人信用体系,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完全由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用认证机制做出。本文基于"人人贷"的数据,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框架出发,研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用认证机制对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信用评级越高,借款成功率越高且借款成本越低。进一步分析认证指标和认证方式对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借贷行为影响较大的是工作认证、收入认证、视频认证和车产、房产认证等认证指标。另外,相比单纯的线上信用认证方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信用认证方式更能提高借款成功率并降低借款成本。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人贷"的信用认证机制能够揭示信用风险,缓解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评级指标的单一决定了其风险揭示作用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发挥信用认证机制的风险揭示作用并降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应丰富和完善多层次认证指标,规范线下信用认证方式,加强政府对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溢出进而实现经济增长,而结构效应则是交通发展对经济空间格局的改变。两种效应并存且都是交通发展的结果,高铁的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两种效应。本文梳理了交通发展产生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将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分别用空间计量模型和超制图学的方法检验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计量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确有提高,同时也证明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存在增长效应。基于包括高铁在内的不同交通方式时速绘制的时间距离地图表明,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结构效应,交通发展改变了区域和城市的空间结构、分布结构和层级结构。从全国范围看,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东部和中部城市进入中心区,而基础薄弱的东北和西部地区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匹配对应的数字金融和数字化转型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通过人才引进和研发投入的途径促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3)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金融的3个维度都能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使用深度作用最大;数字金融发展能促进企业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运用,对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没有显著影响;数字金融发展能促进大中型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外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小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有抑制作用。因此提出:数字金融从广度朝深度的转变发展、完善数字技术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数字系统的产品化、扶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促进制造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愈加密切,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从我国近10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实际看,二者明显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以长三角区域为例,通过对沪、苏、浙、皖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除了上海外,其他三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未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为此,提出应协同发展、提升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业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重塑经济利益格局。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在垄断产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行为博弈过程;在此基础上,用比较制度实验方法,检验了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行为进路。实验结果显示,非国有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期望收益更高,且越早参与获利越多,但其收益会受到交易成本和国有资本超级股东身份的影响;对国有资本而言,其收益不受交易成本的影响,且超级股东身份会使其拥有较高的谈判能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是在不同的运作体制和行为认知的框架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二者的混合开始会遇到较大困难,如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权力认知取向。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认知和行为的协调,尤其是坚持市场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才能获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际绩效,同时将国有资本塑造成为"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市场主体,完成国有资本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复合系统协同创新的机制,构建了协同视角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2011~2020年相关数据,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并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协同创新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但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水平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我国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台风灾害地域性特征较强且频发的特点有利于比较灾后受灾地区和非受灾地区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差异,还能从地方政府、市场和当地企业三者长期互动关系中识别出这种"善意"的非利他动机。本文以2008—201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气象学中的风场模型计算的地区台风破坏力指数,研究台风灾害对地区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主要结果显示,沿海城市遭受的台风破坏力越大,当地企业的捐赠越多。进一步的动机检验表明,一方面,媒体对台风的宣传力度越大,或者所处行业竞争激烈、产品与消费者直接接触以及属于行业领导者的企业,其受台风灾害影响而捐赠的声誉动机会更强烈;另一方面,与以大地震为背景的研究结论所不同的是,在台风灾害发生时,企业慈善捐赠的政治动机更加突出。本文发现,在财政压力较大的地区,企业受台风影响而捐赠的现象更为明显,而且相对于民营企业,摊派压力影响下的当地国有企业更有可能因台风破坏而捐赠救灾。最后,本文还发现,灾后慈善捐赠为救灾企业带来显著的正向经济后果,从而验证了企业灾后"善意"行为的非利他动机。本文研究为如何更好地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结构调整和模式选择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强度呈现规律性的递减趋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集聚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国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850公里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过程,波峰出现在450公里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东部城市产业内的高端化升级以及中西部城市对东部城市产业的有效承接,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而由劳动力跨行业配置引致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对中国城市化而言,城市多样化模式比专业化模式更能促进城市规模扩张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最后,根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围绕消除"市场分割"、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架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中国20个核心城市群的划分,以沪深两市2003—2016年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群通过其空间集聚特征影响企业间投资支出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分析,从集聚效应的不同来源将其分为行业内集聚和跨行业地区集聚两个方面,并构建相应的衡量指标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不仅会通过行业内集聚效应影响同行业企业间的投资策略联动性,且跨行业的同地区集聚效应也会导致同区域内的企业间投资支出产生"潮涌"现象。本文还进一步从主导行业的外部溢出效应和上下游纵向关联性,以及不动产抵押融资担保渠道视角,检验了城市群的空间集聚效应对企业投资支出联动影响的传导路径。这为客观评估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来自转型发展中国家的微观证据,也对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城乡发展一体化状态的度量是城乡均衡发展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本文从具有明确内涵与清晰外延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出发,构建了包含35个基础指标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采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不同尺度2000—2011年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面板数据进行测度,并从时间序列与地区差异两个角度分析测度结果。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整体、区域和省际三个层面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数均不断提高,这主要归因于城乡经济一体化与城乡空间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地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差异较大但呈收敛趋势,省际分布整体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东北三省穿插其中"的经济地理特征,这种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且比较稳定,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带间的差异较小且呈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来探讨基于现金流稳定性比率模型的风险管理和预算管理集成化。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创立现金流稳定比模型能帮助公司有效地推进风险管理与预算管理集成;(2)企业加强经营过程的预算管理和健全供应商预算管理制度可增强现金流稳定,有利于风险管理和预算管理集成化;(3)现金流稳定比模型的指标体系促使预算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与风险KRI(Key Risk Indicator)的融合,而且能促使不同业务部门协同管控从而提升其效率效果;(4)从风险管理和预算管理集成化的双案例研究结果导出了与现金流稳定比有关的4个可测试的风险管理命题,对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做出增量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