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五"期间中国国债供给、国债需求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结构和国债认购主体结构的基础上,从我国“十五”期间即2001-2005年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及未来我国国债认购主体结构的变化出发,分析和预测了2001-2005年我国国债供给的增长空间约为42500亿元、我国国债需求的增长空间约为50000亿元。2001-2005年我国国债的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2.
R&D公共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协整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时间序列的非结构方程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对吉林省1992-2005年R&D公共投资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数据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建立了二者之间基于VAR的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吉林省自主创新能力与R&D公共投资的动态均衡关系,并提出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1992~2008年辽宁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收敛性分析了检验,σ收敛、β收敛检验结果均表明在1992~1994年、2001~2008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存在收敛趋势,而在1995~2005年呈发散趋势,并进一步对辽西、辽中和辽东南三个区域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俱乐部收敛。对2001~2008年辽宁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梅轶群  张燕 《技术经济》2006,25(5):74-77
论文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评价方法。对2004年全国各省份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和分析,并且对各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1998-2004年间的发展变化趋势又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科技人才聚集和创新能力进行度量,对科技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没有直接的互动关系,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促进科技人才聚集规模扩大;而科技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呈螺旋上升态势。因此,仅通过科技人才聚集不能达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目的,应该在科技人才聚集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地区间创新能力的差异却日益加剧,本文从知识生产函数和城市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出发,构建了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的计量模型,利用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5-2007年创新活动的面板数据,以三项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指标,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的系统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各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1-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科技人才聚集和创新能力进行度量,对科技人才聚集的规模、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才聚集规模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没有直接的互动关系,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可以促进科技人才聚集规模扩大;而科技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呈螺旋上升态势。因此,仅通过科技人才聚集不能达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目的,应该在科技人才聚集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段宾 《经济经纬》2002,(3):77-79
我们尝试建立关于国民经济运行中主要经济变量的函数和经济数量分析与预测方法,并对“十五”计划期间(2001-2005)中国经济状况进行数量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7,(7)
文章利用2003年-2013年31个省级数据,实证分析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均对地区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只是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对地区生产率具有微弱的促进作用,且东部地区相比中部、西部地区对地区生产率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文章的实证结果对提高企业家能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入手,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综合解析长春市的创新能力.纵向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宏观发展水平5个创新因子23个指标,以2001-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长春市创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得出长春市创新能力及创新环境整体有所改善,但知识创新能力发展较为缓慢;横向选取了5大类27个指标对长春市与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运用SPSS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得出长春市创新能力较弱,综合创新能力排在后面,其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弱.进而提出提升长春市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资本存量、劳动力就业人数、土地存量作为投入变量,将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人口作为产出变量,利用地级以上247个城市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数据,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计量结果表明,只有6%~12%的城市处于产出效率前沿,而88%~94%的城市处于非前沿面的无效率生产点上;2001年和2003年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均值集中在50%~70%之间,2005年60%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于50%。显然,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粗放特征,不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2.
左志刚 《财经研究》2012,(6):48-58,79
金融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支撑要素之一。作为金融体系基本特征之一的结构特征对国家创新能力产生何种影响,目前缺乏相应的系统分析。文章从各金融渠道的运行特征和功能差异入手,分析了金融结构影响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并运用32个国家10年期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结构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实际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类权益性金融渠道的发展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银行信贷扩张则表现为负向影响。这对我国通过金融结构优化提升金融对创新的支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苏州依靠外向型发展模式取得辉煌的经济成就,但外资进入是否有效促进地区科技创新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利用苏州2005—2014年十年数据实证分析FDI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FDI并未显著提升苏州市创新能力,其后作者尝试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选取2001年1月~2005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长期内人民币有效汇率与我国出口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即从长期趋势来看,汇率变动不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内地2001—2013年30个省市(除西藏外)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新产品销售收入5个指标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各省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数,以及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自治区)、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三大经济支撑带的创新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三大经济支撑带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三大经济支撑带创新能力呈不断上升趋势,“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自治区)经济带的创新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京津冀地区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三大经济支撑带创新能力的总体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之后,地区差距成为造成总体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③Kernel密度估计显示,随时间推移,全国和三大经济支撑带的创新能力虽然得以提升,但地区差距仍呈现持续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参考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基础上,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初步筛选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与鉴别力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构建和优化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FDI后向关联对我国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彦莉  郭继鸣 《技术经济》2010,29(12):12-16
本文对2001—2007年我国36个工业行业FDI后向关联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具有后向关联溢出效应,通过进一步修正模型,发现FDI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效应呈非线性。  相似文献   

18.
本报告在概述2001年江苏经济发展业绩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2002年的江苏经济形势,并提出了相适应的对策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静 《经济论坛》2007,(3):46-47
一、引言 缙云县旅游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缙云县旅游局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各景区接待游客从2001年的66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1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01年的1.9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5亿元。2005年的旅游总收入约占全县生产总值的9%,成为缙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分解分析方法对工业污染变化进行了地区分解、影响因素分解和综合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地区因素的工业污染分解模型,运用模型对2001~2005年无锡市工业SO_2排放污染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市工业SO_2排放量的变化主要是江阴的经济规模、能耗技术和排污技术,市区的经济规模和能耗技术.以及宜兴的经济规模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