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宪达 《浙江经济》2007,(11):31-31
世界上最发达地区都是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存在,我国经济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就浙江省范围来看,浙中地区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工业基础等特质,能够形成与浙江其它地区的相互支撑、相互接应、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易于聚集、易于扩散的格局,是浙江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增长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2.
宋光钧 《特区经济》2008,(2):179-181
为了找准皖西地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促进皖西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笔者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皖西地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得出了皖西地区的油菜籽、水稻、茶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优势,而小麦、棉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劣势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皖西地区农业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试图为皖西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地区聚集优势理论和合作优势理论对信息产业跨国公司投资的动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地区聚集优势与合作优势共同构成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跨国公司投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跨国公司是否能够将地区聚集的环境与合作关系转变为企业的地区聚集优势和合作优势 ,并将两者最终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在于它们的学习能力。同样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升 IT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将内力和外力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张苏 《开发研究》1986,(1):7-10,14
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是制定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 制定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在中央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各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平均规模来衡量产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效率与风险时,依据就是看某地区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是否遵循了比较优势法则。如果所选择发展的制造业不是比较优势产业,那就形成了产业选择的风险。文章衡量了各地区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各地区应主导发展的制造业。同时,我们在衡量制造业选择的风险大小时还发现,风险指数较低的地区基本上是分布在要么具有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的地区,要么具有规模经济比较优势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桂拉旦 《发展》2006,(8):60-6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后的经济形势,西部地区过去依托的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减弱,而竞争优势的培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竞争优势的培育是新形势下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崛起的重要途径.增强西部地区区域竞争优势的基本思路应是: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竞争优势,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西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覃萍 《改革与战略》2004,(12):77-80
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优势,也面临着观念转变迟缓、经济基础薄弱、信息技术水平低等劣势。必须深入分析和正确把握优势和劣势,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对地区经济优势的综合利用.文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皖西地区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农业基础、旅游文化等方面优势,提出集中有限的人财物,以特色产业为突破、旅游经济为先导,夯实农业基础,培植优势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倾斜发展战略.并对特色农业、优势工业、旅游产业发展分别提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的粤西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区域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粤西地区在具有资源要素比较优势下,经济长期难以腾飞,与珠三角区域差异日益扩大的原因。探讨了在珠三角"双转移"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机遇下,从要素层面和企业群落层面推动粤西地区经济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内生比较优势与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晓红 《改革与战略》2010,26(3):114-117
文章在分析中国西部地区的外生比较优势及其演化趋势的基础上,从内生比较优势的视角探讨欠发达地区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基于外生比较优势而选择资源型产业尤其是矿业作为主导产业不具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西部地区应着力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安虎森 《开发研究》2022,(5):156-160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一书,强调了以地区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该书认为,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和多元要素空间相互邻近形成以聚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地区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推动区域发展。研究区域发展,就是要寻找和揭示这些决定地区竞争力的因素及其作用途径的过程。这种主张,对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际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荚群  赵霞 《乡镇经济》2002,(4):19-20
皖北地区包括淮南、蚌埠、淮北、阜阳、宿州、亳州六个市,区内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优势明显。2000年六市粮食总产248.7亿斤,棉花总产332万担,油料总产2322万担,畜禽产品总产198.5万吨,水产品总产32.7万吨,初步形成了畜牧养殖、水果、蔬菜、中药材、种子等五大主导产业,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4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皖北地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要抢抓机遇,实现加快发展。一、发展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皖北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棉、油、…  相似文献   

13.
里下河地区地处江苏腹地,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被誉为江苏粮仓。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植业的低回报率和该地区农民的高机会成本使粮食生产的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里下河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方向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辩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本较为详尽地探讨了西部自然资源优、劣势之所在;认为自然资源优势不等于区域经济优势,转变自然资源劣势也蕴涵着区域发展的契机,西部大开发的着眼点应是发挥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转变劣势,重建秀美山川,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呈现三大主要特征。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和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  相似文献   

16.
何元睿 《发展》2011,(2):98-99
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随竞争环境的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轨迹,即使是在相同资源背景下,也有成功和衰败的不同案例,而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就是其中成败的关键因为.如何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从社会资本角度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就要塑造企业的诚信意识;参与以地区网络为基础的企业集群,与相关企业组...  相似文献   

17.
后发地区在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明显缺乏发展传统工业的优势条件,而保留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古朴的文化习俗,却能成为不可复制的稀缺优势资源。后发地区发展经济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传统农业向三产融合新型产业生态转化、边缘乡镇向核心城镇转化,走出一条建设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8.
西部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努力改变中国西部地区的落后现状,促进民族团结与边疆繁荣.在国际经济区域一体化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必然和强区富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战略、结构及政策选择对于西部产业优势的培育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申屠刚 《特区经济》2005,(11):201-202
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为中部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胡锦涛同志强调,要鼓励各地区着重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温家宝同志指出,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综合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科技实力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有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要取得较大成效,其出发点在于认清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明确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