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比较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一逾两呆"贷款分类制度和贷款风险五级分 类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指出了影响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在农村信用社推行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增强贷款风险 五级分类制度环境适应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始自2003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恰恰是由于在制度变迁的设计、委托代理这两个方面出了问题。要想解决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变强制型制度变迁为强制型制度变迁与诱致型制度变迁相结合,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强制型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及国家对金融部门的过度管制,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过程又有极大的政府主导色彩。多年来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过程可知,加快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实现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势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始自2003年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恰恰是由于在制度变迁的设计、委托代理这两个方面出了问题.要想解决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变强制型制度变迁为强制型制度变迁与诱致型制度变迁相结合,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强制型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历经几次制度变迁.一直想走一条合作金融的道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并没有达到改革所期望的目的。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给改革造成了一些障碍。而产权问题则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一直未能很好的界定产权关系,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体制和长远发展。因此只有解决了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路径依赖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地为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成功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出路在于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因此选择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讨产权问题中存在的路径依赖.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融与市场》2011,(9):73-75
本文在对威县农村信用社改革进行归纳的基础上,用制度经济学中有关制度变迁的理论,对其制度变迁的背景及历程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花钱买机制"的目标基本实现,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是"路径依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只有适当提高股权集中度,才能走出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现状,运用制度变迁过程中诺思的路径依赖理论,着重分析我省信用社改革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一、农村信用社现状自1996年,我省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以来,通过一系列改革整顿,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供求投向发生了重大  相似文献   

8.
论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特征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呈现典型的中央政府主导型强制性特征。我国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建立、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变迁,推动着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特征也呈现古典式合作金融组织、集体金融组织、合作金融组织恢复和完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从上述制度变迁获得的经验与启示是,为更好地促进实现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目标,要强调中央政府主导与农村信用社自主选择有机结合、注重建立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发挥政策扶持的推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肖舟 《金融论坛》2013,(5):73-79
本文基于博弈理论,以中国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变迁为案例,分析中国信贷制度的变迁。中国的信贷制度经历了从计划信贷到市场信贷变迁的过程,它是以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线展开的。尽管新制度由国家设计和供给,但是信贷制度变迁是通过多种力量互动博弈的方式完成的。在国家主导的制度变迁过程中,信贷制度属于金融制度、银行制度的"次级制度",商业银行通过细化制度、组织变革、技术进步等途径,在与国家、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持续地推进了信贷制度创新。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变迁模式在中国的体制内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用社改革:基于制度变迁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围绕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方向及其路径,对当前我国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得失成败进行评估,提出要重视农村信用社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中产生的行为异动,建议下阶段政府应该定位于并发挥好次级行动主体的作用,重点帮助并促进“三农”初级行动主体获得潜在的收入进行相关制度安排,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诱发与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1.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县联社)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是按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和县联社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农村信用社和县联社经营管理实现民主化,从而全面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营效益逐步好转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定西地区农村信用社和县联社于1998年的规范活动中,普遍建立了"三会"制度.但是,从几年来"三会"制度落实情况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贷款分类制度、贷款核销制度、应收未收利息的会计制度属于现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攻坚的部分,也是农村信用社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的基础。如何正确理解贷款损失准备拨备提留的意义及尽可能地提足拨备,减少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隐患是当前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以黄南州农村信用社拨备提留情况为例,探讨贷款损失准备的拨备严重不足的原因及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选择"省联社"模式符合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职能下属化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具有历史必然性."省联社"模式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容易加重省级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容易形成以"省联社"为核心的新的利益集团并阻碍农村信用社控制权向股东的回归.应加快劣质信用社退出市场的步伐,采取建立大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措施为"省联社"模式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刘明 《济南金融》2002,(5):30-32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模式,必须依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多元化,本文剖析了信用合社制度结构质的规定性,分析了信用合作社制度变迁规律,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谈了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就是以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安排取代原有计划经济的制度安排,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探索总结国际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动因、一般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从合作金融组织向现代商业银行方向转变,是各国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这种转变是信用社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矛盾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苏宝玉 《中国金融》2006,(20):48-50
2005年,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作为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我们在一年多来的实践和思考中认识到:第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制度变迁过程,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条件的需要,一旦条件成熟,就应顺势而为,否则就会导致制度需求与供给的紧张,从而阻碍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第二,相对于农村信用社监管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具有更基础、更核心的地位,也是更复杂、更费时日并且更具差别性的制度变迁过程。因此,下一阶段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中之重应该是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村信用社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而形成“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内在压力以及“自我发展、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从而肩负起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信用社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历经变迁一直未能走上合作性金融道路,却走向商业化道路。农村信用社这种由人之理性建构的组织制度应与我国自生自发之文化准则相协调才能很好地运作。但文化变化相当缓慢,我们应借鉴华洋义赈会发展信用合作社之成功经验,采用渐进、稳健主义的制度推进方式,达到一种适应性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李亚亚 《金卡工程》2010,14(8):311-312
农村信用社在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长期积累问题,产权制度问题正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模糊残缺的产权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产权制度改革因而成为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对建国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改革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从制度变迁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信社制度变异及其动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广文 《银行家》2006,(2):116-119
针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非农化”和业务发展上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199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做出了“按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农村信用社”、“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的制度变迁选择。从21世纪初开始,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展开了合作金融是否符合国情的讨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从农村信用祉产生到1957年曾有过短暂的合作制发展时期,1958年“大跃进”以后就再也没有坚持过合作制原则;二是从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合作制;三是认为我国还不具备合作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培育“合作”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在主客观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发展我国的合作金融事业。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信用社设立的初衷的确是要按照合作金融模式运转,但是5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体制变迁,似乎并不尽人意,并没有导致能够满足农村需求的农村金融供给机制的产生。农村金融从而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那么,为什么又出现了后来对其合作性的认定?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出现了异化?异化的动因何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结合50多年来改革的轨迹,对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内在原因与机制进行系统性回顾才可能明了。本文试图就此探究正规合作金融在中国陨落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探讨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多次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仍然没有一种农村信用社模式得到普遍的适用。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入手,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演进,并对目前试点的三种改革模式进行利弊分析。最后,笔者结合实际,建议我国转变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采取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广大农村实际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