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采用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线性、非线性视角考察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科技创新能有效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外开放背景下,这种影响效应呈现出显著非线性特征,对外开放能有效规避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边际效率递减困境;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显著空间异质性。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科学处理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的关系,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长江经济带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汪侠  徐晓红 《经济地理》2020,40(3):5-15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基于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距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年均分别增长2.48%、-0.53%、3.03%,技术进步是经济质量优化提升的动力源泉;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下游地区经济质量均值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经济质量高值区空间分布格局由上、下游地区演化为中、下游地区,效率变化高值区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双中心的空间集聚格局,技术变化高值区分布在中、上游地区;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总体区域差距有扩大趋势,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总体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促进未来制造业强国建设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相关理论及评价体系,以及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等方面,同时为了确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应对现阶段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区域增长极,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20年长江经济带内11个省份数据为样本,首先,通过熵权法对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得分排名,其次,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排名,两种方法结果相互验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省份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呈现发展“领头羊”趋势,中部城市发展水平一般,西部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最后,针对不同省市自身发展状况提出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对外开放,促进对外贸易经济与合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的推进,沿线省市制造业布局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目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梯度发展特征明显。为更好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协作,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布局应明确四个重点方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为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布局,应注重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区域交通体系;利用资本手段推动制造业布局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8.
杜宇  黄成  吴传清 《经济地理》2020,40(8):96-103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带的重要支撑。文章构建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协同发展、开放发展、质量效益5个维度的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熵权Topsis分析法研判2011—2017年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态势,形成以上海、江苏、重庆为龙头,其他地区协同推进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格局。②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和质量效益协同驱动,创新驱动、质量效益指数呈下游、中游、上游递减的空间特征,绿色转型、协同发展、开放发展指数呈下游地区最高、中上游地区交替领先的空间特征。③从发展动力上看,下游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源于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和协同发展,中游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源于创新驱动和质量效益,上游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来源较为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推动绿色转型政策精准落地,打造全方位协同开放新格局,强化质量效益协同驱动的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制造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速新旧动能转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关键。采用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型NSBM模型,测度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两阶段效率,并探讨效率演变的时空特征和内在机理。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整体效率和阶段效率均呈下上中游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下游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处于要素配置优化推动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高高”特征;中上游地区处于粗放式集聚加剧要素错配的阵痛期,呈集聚水平、创新效率“低低”特征。技术研发效率不高是导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投入导向和关联错配导致的中游塌陷与局部效率洼地,会加剧区域效率分化,最终演变为全局低效率。为改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局部高效、全局低效的不利境地,实现创新效率提升,需强化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完善市场科技服务体系,树立质量效益型研发目标。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跨世纪发展的定位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产业政策与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给长江经济带的跨世纪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在对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功能定位,阐述了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在莱茵河经济带的区域协调和产业升级转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着水资源缺乏、航运运力低、区域创新缺乏协同机制等问题。针对我国长江经济带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提出支持城市群进行创新、建立新流域监管协调新机制、发挥企业和公众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经济带"协调会"成员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长江经济带内城市能级,确定上海、重庆、武汉和南京为核心城市;利用断裂点模型和经济辐射场强模型,测算核心城市影响力。测算得出:上海市影响力范围要远远大于其他中心城市,而南京、武汉和重庆的辐射影响主要集中于周围城市;产生辐射效果大小与距离、交通网络完善程度和自身城市质量大小有关。加快长江经济带内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有利于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强度和辐射效果;统筹配置资源,引导人口迁移,有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最大效益;加大对地处多重断裂点城市扶持力度,有利于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和传递辐射。  相似文献   

13.
在界定休闲渔业产业化概念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产业和支撑四个方面,创新性地选取26项指标构建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呈现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湖北相对领先,中部其余省份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分布格局。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法将长江经济带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划分为四个等级,并分析不同等级地区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据此提出促进各地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当前,在地方权益的支配下,上游地区采取的仍是以单纯追求区内经济发展为主的开发方式,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仅是中央政府,导致上游地区生态功能恢复缓慢、新的破坏仍在继续,这样的现状使我们有必要将经济带与生态屏障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列系统,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系统中研究,真正实现“在发展中共建,在共建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要素的形态特征及功能作用的差异,影响长江流域空间经济系统形成的要素可分为自生型要素(系统)、再生型要素(系统)、牵动型要素(系统)、制动型要素(系统)四种类型,这些要素的作用各不相同,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析,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提出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马珩 《技术经济》2013,(5):1-5,10
从研发和营销两个方面构建了制造业价值链高度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8—2010年我国14个省市(包括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制造业价值链高度指数。测度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的制造业价值链高度呈良好的上升趋势;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价值链高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是长三角制造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江苏和上海制造业的营销能力急需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8.
宁西铁路与京沪铁路沪宁段相连接,促成新亚欧大陆桥西安以东双陆桥经济带形成。双陆桥经济带在长三角经济的极化和辐射以及长三角经济与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是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动力轴。双陆桥经济带发展对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演化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长江上游地区1991~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转变,目前维持在二、三、一型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演进基本与工业化进程保持一致,且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超过全国乃至东部地区,具有比东部地区更为强大的产业结构演变动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表现出地区差异,38%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60%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2%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再缩小的发展趋势。长江经济带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值和低值集聚现象显著,"高高"集聚较稳定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有向分散的趋势发展;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两个阶段市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得出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在两阶段由第一阶段的负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财政支出在第一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负效应作用,经济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两阶段都起着正效应作用,两阶段中固定资产投资的正效应都为最大,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正效应作用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