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超 《农业经济》2022,(4):66-67
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全面提升国家各方面、各领域的治理能力,整体而言,需重点解决农村社会治理“短板”。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依靠法治化为推进手段,通过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制度机制等,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的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推进。  相似文献   

2.
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加快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更高效地回应农村社会治理的现实诉求,是在乡村振兴目标下加强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应积极培育农村社会的法治文化环境,提升司法公信力与执行力,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打造优质的人才队伍,为农村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4.
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是乡村社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有效回应,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有助于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然而,目前我国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依然面临着法律体系不完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存在不足、法治文化氛围薄弱等问题,必须要着手完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挖掘乡村内生文化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转型表现出转型的落后性、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非同步性、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滞后性等特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对于应对社会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基层政府应转变职能,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7.
农村宅基地是政府国土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其管理效能高低对国土管理整体效能有很大影响。从制度演进与农民权益关系视角,分析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演进的四个阶段以及其演进的政治和经济逻辑。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所有制度演进经历私有——半私有——公有——半私有过程;土地制度改革应在保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明确农村宅基地可转让性,增强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宅基地管理应采取市场化原则来创新制度,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宅基地资源。研究结果对当前和未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以及农村宅基地政策改进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央着眼于更好地应对社会矛盾凸显期面临的挑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从现实情况看,落实好这一决策部署,必须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置于法治化轨道,坚持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律规范为支撑,实行依法管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处于变迁之中。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传统道德习俗逐步边缘化,社会治理的传统文化基础也逐步离散化。在农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挑战。要想改变农村社会治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困境,需整合乡村文化,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性治理,并运用现代理念,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周维浩 《农业经济》2023,(10):107-109
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治理是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有助于缓解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社会资本和资源不足的压力。当前农村生态治理面临单一治理主体能力有限,生态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社会主体对于新型生态问题的应对不足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协调引导、公众有效监督相结合的治理路径,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重在多方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最基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最广大社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的基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民向市民、传统农村向现代社区转型重要时期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201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基本原则。党中央的高度关注重视,既是我国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管理压力型体制无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迫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农村的社会现状,借鉴农村社会治理地方创新实践,提出了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特点与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政党、政府、村民组织共同治理农村社会的三元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中心,以上传下达、调节矛盾、维护乡村稳定为主要任务,是一种结构合理的村民自治和权限分明的“乡政村治”治理。其优势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利于增强农民民主意识、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团结等;主要弊端有: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不扎实,权威治理为主,、缺少专业化治理等。建议提高村干部待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改变“单中心”治理模式,实行权威治理与专业治理柯结合。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心理的演进将呈现出五大趋势;(1)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集体心理将会迅速上升为农村社会心理演进的主导潮流。(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将使广大农民的经济心理更趋活跃。进入90年代中期后,农民内心的强烈的以求富为特征的经济心理将得到充分表露。(3)现代大众传  相似文献   

15.
正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就是将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基层事务的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为我国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应明确创新目标和路径,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政府也应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服务化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文章从构建逻辑、面临困境、经验模式以及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诠释构建社会治理创新的三重逻辑。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安徽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困境和挑战,结合上海、杭州等地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模式探索适合安徽的行动路径。在社会治理制度创新、人才保障、载体建设和多元主体构建上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进程虽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为我国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视域。本文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视域下,对我国贫困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经济问题》2021,(9):80-89
农村互助养老是农村社会化养老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熟人社会网络和传统互帮互助的文化传统为互助养老提供了可能,但农村互助养老过程实质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交换理念。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从社会规则、相对资源和最小兴趣三个维度探讨了农村互助养老内在的行为逻辑,总结其实施困境,并对实践路径进行探究,主要包含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济、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以及健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三点内容。同时指出农村互助养老的出发点在于为农村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服务,而其可持续性发展却在于对服务供给主体需求和相对资源的满足情况,以期为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提供可行性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意味着在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能够依赖单一的政府主体,要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在创新理念下,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在本文中,笔者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出发,总结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创新角度探究农村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