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改进了分品种化肥使用量的估算方法,自化肥"零增长"行动实施以来对中国化肥使用量下降的驱动因素进行因素分解,并利用2009-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化肥使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化肥使用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施肥强度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而播种面积变化和区域结构调整影响不大。玉米被大豆、马铃薯等其他作物取代造成较大的种植结构效应,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施肥强度已经趋于下降,但粮食作物施肥强度仍在提高。虽然整体来看中国化肥使用量变化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的规律,但化肥使用量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变化特征显著不同。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地形因素、粮食安全等对化肥使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种植结构调整视角的化肥减施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化肥过量使用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已提前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但"后零增长"时代,探寻巩固和推进化肥减施的有效对策仍是当务之急。[方法]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不同作物种植面积调整对化肥使用量的影响。[结果]化肥用量变化与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密切相关。近年各省份化肥用量的变化趋势,也佐证了耗肥量大的果蔬类作物种植面积的消长,是助推我国化肥使用量增减变动的重要因素。[结论]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将成为控制化肥用量的重要途径,调减非优势区作物种植面积,构建生态友好型耕作制度,在生态脆弱地区开展休耕,综合运用国际农业资源和产品市场,保障短缺农产品供给等种植业结构优化措施,是推动化肥减量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同时,应注重转变传统施肥方式,推广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强化绿色发展政策支持与引导,巩固化肥"零增长"成效。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化肥过量施用问题。本研究参照中国小麦区域大配方施肥标准,测算了小麦主产区的化肥减量目标,并结合小麦主产区的化肥施用总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及吨粮化肥施用量综合分析了小麦的化肥施用现状,精准识别了化肥急需减量的关键地区,并进一步探索了种植小麦的化肥减量路径。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数据,探究不同规模和契约下农地流转对农户化肥减量使用的影响机理,为协调农地流转与化肥减量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内生转换模型(ESRM)。研究结果:(1)全样本农户的计量模型结果表明农地转入对农户化肥使用强度影响并不显著,种植产业结构变化会引起化肥使用量的巨大变化,机耕道路的完善、农户人均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化肥减量,有灌溉设施反而会增加化肥使用强度,东中部化肥使用强度也高于西部地区。(2)针对不同规模和契约的分析表明,规模流转有利于发挥地权流动性效应,流转期限延长则可以稳定转入土地的经营权,从而显著降低农户化肥使用强度,同时,规模流转农户化肥使用强度主要受土地质量影响,而小农户化肥使用主要受种植产业结构、机耕道路、灌溉设施、人均收入等因素影响,相较于长期流转,短期流转农户更受限于家庭收入、农业劳动力、年龄等因素而过量使用化肥。(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扩张对经济作物种植化肥减量作用更明显,而长期流转对粮食作物种植化肥减量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农地流转对农户化肥使用行为的影响因不同规模与契约而异,政府应协调推进农地流转和化肥减量运动,改善地权流动性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保障地权稳定性以优化农地投资决策,还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户采取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化肥过量施用问题。本研究参照中国玉米区域大配方施肥标准,测算了玉米主产区的化肥减量目标,并结合玉米主产区的化肥施用总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及吨粮化肥施用量综合分析了玉米的化肥施用现状,精准识别了化肥急需减量的关键地区,并进一步探索了种植玉米的化肥减量路径。结果显示:中国玉米主产省化肥的减量目标为255万吨,占玉米化肥施用总量的19%;化肥急需减量的省份有吉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江苏和山东;中国应进一步提高用肥效率、推广农业技术培训和提供服务、完善经济管控政策和健全化肥管控法规。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其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HANTS算法构建2001—2018年研究区耕地复种指数数据库;通过MK检验方法、最小二乘法分析该区域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空间探测器对影响不同区域复种指数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分析,该区域以一年两熟复种模式为主;整体复种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一年两熟模式的耕地面积显著下降。(2)从空间格局上分析,安徽、江苏、江西、湖北的中部等地区以一年两熟模式为主;湖北、湖南等地区一年两熟模式下降显著。(3)从复种指数时空转移分析,2001—2015年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南中部等地区种植模式主要从一年一熟转为一年两熟;2015—2018年安徽中部、上海北部、湖南中部等地区种植模式从一年两熟转为一年一熟。(4)粮食单产水平、地均化肥使用量是该区域复种指数变化的关键因子;人均耕地面积对江西省复种指数变化影响较大,而对其他地区复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化肥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但长期、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文章就水稻种植农户对国家倡导的"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的采纳情况进行调查,主要是依据项目研究小组在湖北省沙洋县所做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对水稻种植农户采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意愿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农户关于过量施肥的认知程度、影响农户化肥种类选择的因素、影响农户化肥施用量的因素及采纳减施新技术的意愿4个方面的分析,[结果]农户对过量施肥造成的不利影响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在肥料种类及施用量选择方面有明显的影响因素、农户选择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的意愿有经济效益前提、农户对政府推动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扩散有更多期待。[结论]政府及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户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示范户的示范带动效应,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肥料质量管理,为进一步减低化肥施用量及水稻化肥减施增效新技术的推广披荆斩棘。  相似文献   

8.
化肥减量:变化特征与“十四五”目标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宏观数据和总量、强度与相关系数指标,描述化肥减量变化特征,分析化肥用量与作物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化肥减量目标和政策建议。研究显示:首先,在1980年?2018年间,全国化肥用量从长期增长逐渐转变为总量减少和强度下降,尽管省际间差异明显,但大多数省份呈现出与全国化肥用量在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下降的变化特征,由此判断化肥用量达到最大值后出现“拐点”;其次,化肥用量与作物播种面积相关性强,含义是化肥减量目标应与各地作物种植面积相匹配;三是粮食总产量与化肥用量之间的相关性强且稳定,粮食单产增量与化肥用量强度增量之间的相关性弱且变动率大,含义是化肥供给的稳定性与及时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增加已不再贡献于粮食单产增加,即粮食单产与化肥用量强度增量“脱钩”。“十四五”我国化肥减量的原则是:粮食安全、环境约束和作物匹配;目标是:到2025年,粮食作物应减量到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适宜施肥水平”、果菜茶作物减量应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强度和限额;实现路径是:实施精准施肥行动、助推技术增效减量,支持生物投入品替代化学投入品的技术进步,提升生态农业模式的化肥减量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方法]文章利用四川省12个区县380户柑橘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柑橘种植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与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柑橘种植农户对过量施肥风险的认知和测土配方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性;文化程度高、柑橘种植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大、种植面积大、种植年限长、对"三品"农产品的认知水平高和接受过技术培训的柑橘农户,对过量施肥风险存在一定的认知;在具备上述特征的基础上,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比低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更愿意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论]通过校地合作、"三品"认证、市场规范、制定生产标准等措施,提高柑橘种植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促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纳,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湖北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文章从农业生产物质投入角度出发,选取农药施用量、化肥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翻耕面积等主要碳排放源指标来测算2000-2016年湖北省农业碳排放量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挖掘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更好地促进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十三五时期农业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提出政策建议,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2001-2012年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12-2016年农业碳排放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2011年碳排放强度处于不断上升阶段,2011-2016年碳排放强度处于不断下降阶段,在碳排放量的构成中,化肥所导致的碳排放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9—2000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对湖北省近51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湖北省近51年来耕地数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而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比较收益和政治经济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它们通过直接驱动因子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我国苹果主产区苹果产量的增加严重依赖化肥施用,苹果生产过程中化肥过量使用问题较为严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国家政策倡导,要在农户可接受的情况下,在苹果主产区推进化肥减施工程,实现苹果生产化肥减施增效的目标。为此,厘清化肥使用量对苹果价格、果农种植收入的影响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文章利用1991—2017年我国苹果种植成本收益资料,分析了化肥施用量与苹果价格、种植苹果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化肥价格变化与农户化肥选择行为的关系,并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方法,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机理。[结果]苹果产量增长的同时,生产成本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从成本构成变动趋势来看,2013年后总成本略有下降,而生产人工成本持续增加,并于2011年起成为成本支出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化肥施肥量先增后减,2014年后逐年递减,农户选用复合元素肥代替单一元素肥成为一种趋势。化肥施用量对苹果价格具有正向作用,原因是化肥施用量会影响苹果果实口感和品质。化肥施用量对苹果生产净利润的影响存在一个阈值,即58984 kg/hm2,当施肥量小于此值时,化肥施肥量与苹果生产净利润呈负向关系,大于此值时,则呈正向关系。[结论]化肥减施的最小值应不低于71212 kg/hm2,在保障苹果产量的前提下,减轻环境负担。培养农户环保种植意识,提升化肥使用效率,延伸苹果产业价值链,加大苹果种植区减肥示范农业补贴力度,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加大全方位多角度保障果农经济收益,推进苹果化肥减施增效。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4—2020年大豆主产区的面板数据,利用SFA方法和刀切平均法全面估算大豆种植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采用增长核算表核算大豆生产中各种要素投入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因素分析法探究影响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大豆种植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97%,各产区之间的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生产要素投入是驱动大豆种植单位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投入的贡献最大;全要素生产率是次要因素。随时间推移,要素投入方面,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资投入对大豆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减小,而良种和机械投入的贡献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技术进步对单位产出增长的贡献有所扩大,但技术效率的贡献有所下降。此外,种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和自然灾害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此,文章提出优化大豆生产区布局、因地制宜扩大大豆种植面积、鼓励种植户购买优良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建立专项基金增加对优质大豆品种的研发投入、提高对豆农的科研指导力度等建议以促进大豆单产提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归纳了黄淮海、长江流域、华南、东北四大花生主产区生产布局演变规律,结论显示黄淮海地区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花生主产区,且花生种植面积及产量稳定增长,黄淮海主产区内花生种植面积增加的主要动因是相对收益率的提高、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良种补贴综合作用的结果,挖掘了主产区花生生产布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发现相对收益率是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在动因,自然灾害成灾率是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外部动因,当出现严重旱灾后,农户会减少玉米、水稻的面积,扩大较为耐旱的花生面积;大豆进口推动了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张;花生播种与收获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会促进花生种植;良种补贴政策对黄淮海、长江流域和东北主产区花生种植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本文针对各主产区提出优化花生生产布局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二元经济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生产要素使用强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全球29个主要农业国家1969—2005年的化肥和农机使用情况检验了人均GDP与单位面积化肥和农机使用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人均GDP提高,农业要素投入中农机和化肥的使用强度先提高后下降,其中原住民国家化肥使用强度开始下降的时间早于农机;移民国家农机使用强度开始下降时间早于化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预计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化肥使用强度将趋于下降,农机使用强度将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2~2013年全国各省市面板数据,本文构建并实证分析了农资补贴对化肥面源污染的影响效应和EKC假说下的化肥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同时验证了农资补贴对化肥要素市场扭曲行为。结果表明:农资补贴对农业化肥面源污染TN、TP存在正向激发效应;化肥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农资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果低于非主产区;农资补贴扭曲了化肥要素市场,且扭曲系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农业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利用中国1990—2010年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三个经济因素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中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农业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技术效应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农业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程度;其总体效应为正,表明农业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6年对河北省和山东省200个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对华北平原农户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户存在化肥施用过量倾向,而影响农户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的因素除了化肥价格、家庭非农收入、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基本的特征变量外,还主要有土壤质量、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目的、农户是否接受过农业推广站提供的施肥指导、是否施用有机肥以及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从宏观角度探索影响中国重点大宗农产品贸易中隐含虚拟土的驱动因素,本文在对虚拟土贸易研究进展和虚拟土净进口进行测算以及分析的基础上,使用LMDI模型对大宗农产品贸易中隐含的虚拟土净进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虚拟土净进口的变化是强度效应、质量效应、依赖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需求效应六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质量效应(54%)、依赖效应(26%)、经济效应(16%)、结构效应(6%)、需求效应(1%)是虚拟土净进口的正向驱动因素,而强度效应(-3%)是虚拟土净进口的逆向驱动因素。因此应加大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主动创造良好的农产品贸易环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粮食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1985—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化,有助于总结影响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的因素指标,探究影响因素变化对该省粮食产能的影响方式。[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及影响程度,分析其影响机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该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动态分析,量化粮食总产量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结果](1)化肥施用量仍是近阶段粮食增产的主要推力,但过度使用化肥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境影响,建议科学合理施肥;(2)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柴油使用量对粮食生产有重要影响,即该省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面积高,适宜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粮食生产;(3)农业劳动力比重与粮食生产呈较强负相关,建议合理规模经营,释放劳动力;(4)灌溉条件依然制约着黑龙江粮食的生产。[结论]为粮食产能健康释放,应正确引导农民使用化肥,规模化经营粮食生产,也可加强整治耕地灌溉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