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经济师》2022,(1)
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但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因缺少着力点,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分析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看,农村生活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是增加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一般农业生产技术、低碳农业技术是减少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减少农业碳排放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在于低碳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因此,从低碳农业技术供需两端入手,深入分析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低碳农业技术这一关键因子,设计构建"绿色金融—低碳农业技术—农业碳减排"的路径模型,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农业碳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论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全球减缓碳排放的时代背景,探讨了低碳农业产生、发展的缘由,低碳农业支持机制的构成和主要内容,并在介绍国外政府、国际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发展低碳农业支持机制运作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展低碳农业减排活动从示范区、农业合作社组织、金融机构和交易场所建设方面提出了构建低碳农业支持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因碳排放增加而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中国农业的应对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生产。以低碳农业发展为主线,按照逻辑顺序梳理和分析了研究和发展低碳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旨在明晰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重点环节,从技术措施和制度条件两方面探寻实现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路径,根据碳排放环节和影响碳排放的外界因素构建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影响低碳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的因素。最后指出低碳农业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推进低碳农业发展,运用脱钩理论采用Tapio弹性方法分析低碳经济政策推行以来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在保障农产品一定自给率的同时碳排放量也逐渐下降。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碳排放脱钩趋势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技术脱钩弹性趋势同为衰退脱钩—强脱钩,农业碳排放结构脱钩状态呈现为由衰退连接—扩张连接的转变。畜牧业对减排贡献较大,主要碳源畜种为牛、猪、家禽。应继续推广科学的饲喂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采取种养结合以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低碳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构建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并构建了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系数;最后,利用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的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与全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川省低碳农业自2002年起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整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业减排和环境发展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阻碍四川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追寻低碳环保的理念,农业发展愈发对环保工作给予重视.农业生产当中较易产生诸多碳排放量问题,大气内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愈发增加.对于环境污染而言,低碳环保变成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低碳农业尚处在初级阶段,诸多技术并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7.
〖JP2〗低碳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载体。在分析低碳产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碳排放技术特征,将低碳产业分为具有能源替代技术特征、天然具有低碳排放特征和促使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等3类产业。根据碳素流变化特征,〖JP3〗将低碳产业分为碳存储产业、碳汇产业、碳替代产业、碳循环产业和低碳化产业5类。根据产业碳排放量和产业增加值指标选择低碳产业组合,满足成本最小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的双重技术经济约束,并参考碳排放产出弹性,规划不同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最佳升级路径。〖JP〗  相似文献   

8.
结合2004—2015年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市面板数据,在测算各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之上,考虑克服样本选择的内生性和宏观政策影响的外生性问题,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低碳试点政策对各省农业碳排放影响的效果及原因。结果表明:2004—2015年,5个低碳试点省农业碳排放量普遍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低碳试点政策在不同省对农业碳减排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陕西省、湖北省和辽宁省低碳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该地区农业碳排放量,而广东省、云南省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整体上来看,2010—2015年,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未能对农业碳减排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原因是现行减排政策的目标偏好性,导致农业领域内碳减排的实施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9.
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低碳农业逐渐成为农业经济领域的新探究热点。但是,迄今为止关于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鲜有文献发表,学术界对农业低碳发展的研究和考察大都限于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定性探讨上,对低碳农业的量化评价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衡量标准。因此,如何科学地阐述评估低碳农业发展水平,构建合理有效的低碳农业综合评价体系,对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转型意义重大。有鉴于此,对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若干探讨,以期为科学的量化评价农业低碳化发展水平提供若干依据,实现对低碳农业评价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为农业决策者制订和实施科学的低碳政策,促进我国尤其是广东农业的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衡量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在低碳交通发展内涵基础上运用DPSIR框架构建低碳交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方法和障碍度模型测算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识别不同时期阻碍低碳交通发展的障碍因子,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北京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稳步增长,综合评价值从0.311 0上升到0.682 6,年均增长速度约为8.57%。影响北京市低碳交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依次是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环保财政支出占比、公路货物周转量占货物总周转量比重、运营公交车辆数增长率和客运周转量,揭示了北京市低碳交通治理的短板因素,为低碳交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化肥、灌溉、农药、农膜等6方面碳源测算了1990—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省级农地利用碳排放量以及相关驱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处于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为3.13%,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年均增长率为-1.94%。(2)各省份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产值相关,同时受制于省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3)经过因素分解发现,农业就业占比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但在总量上还低于农业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呈现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算全国30个省/市2002—2011年的碳排放量,并进行碳排放区域划分,将30个省/市按照碳集中度划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碳排放区域。利用STIRPAT扩展模型,并采用SPSS岭回归方法对3个碳排放区域的碳排放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仍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我国在低碳技术的投入和发展上还比较落后,使得整体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碳排放的增加量比利用科技手段减排的CO_2要多。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三峡库区实施低碳农业战略对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现的现状、前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研究,针对重庆三峡库区资源和环境特点,提出重庆三峡库区低碳农业发展必须采取全过程控制,即从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碳排放固化等源头、过程和终端进行控制。建议建立低碳农业建设的引导机制,建立碳交易平台,建立低碳农业的市场基础;完善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提升对低碳农业的吸引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科技创新;强化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99—2019年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运用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拓展的STIRPA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考察人力资本、绿色科技创新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在直接促进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优化的同时,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发挥间接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提升,加快建成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建议以绿色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人力资本不断积累,全面激发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低碳经济发展: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从碳排放强度变化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技术进步是决定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从产业部门看,工业部门对整体经济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作用最大。因此,在优化产业行业结构中,支持重点产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广东未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分异主要由层次间的差异引起;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是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整体和中、低值城市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的排序结果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而高值城市的排序结果是能源效率>碳排放系数>人均GDP。提出:可参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解各城市的碳减排量,对各层次城市宜采取差别化的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逐步降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这两者均可以看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模式都是不科学的,文章以四川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四川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统筹发展的必要性,指出四川省各自然区域自然环境特点、主要资源环境问题及对发展制约,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统筹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需要,经济原则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然后对四川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统筹发展的基础进行了阐述,并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提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注重点,结合各功能区实际情况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统筹发展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无锡市工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无锡市1992—2010年的工业碳排放量。结果显示,近18年来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呈S型曲线。接着,应用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无锡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人均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产业结构系数和能源效率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工业利用外资对无锡工业碳排放增长也具有较大贡献。然后,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显示无锡市未来5年工业碳排放量将继续缓慢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2.8%,但由于基数庞大,工业碳排放增加的绝对量仍然很大,减排任务艰巨。最后,提出无锡市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对策措施,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和合理引进外商投资。  相似文献   

19.
张华 《经济管理》2020,42(6):25-41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国政府自2010年开始实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准确评估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效果,对于进一步推广这一试点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于低碳试点政策在不同城市、不同试点时间上的变异,使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了低碳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量相对于样本均值降低了约1.05个百分点,意味着低碳城市建设显著降低碳排放水平。同时,低碳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西部城市和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子样本中更加显著。从动态效应上看,低碳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出现在试点后的第一年到第四年,而在试点后的第五年和第六年消失。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通过降低电力消费量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等途径抑制碳排放量。本文研究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