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产业扶贫政策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一条“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近年来,湖南省引入现代治理理念,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参与主体多元化、主体参与方式多样化和参与模式创新化,取得了产业扶贫的成效显著,但在产业精准扶贫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意识困境、利益困境、信息传导困境和政府失灵困境等。需要在现代治理理念下,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多元贫困主体参与意识和内生动力;扶持产业龙头企业,通过财政杠杆牵引跳出利益困境,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瞄准贫困户真正需求,创建需求表达机制破解信息传导困境,精准定位扶贫产业;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扭转政府失灵,提升产业精准扶贫中的政府执行与监管力度;完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高效发展,让贫困户得以“真脱贫、脱真贫”和可持续脱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对精准扶贫模式进行了优化与完善,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问题较多,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分析了精准扶贫下农村公共管理的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文章以乡土文化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扶贫资源下移过程中存在的第一书记制度嵌入受阻、村民自治组织信任危机以及资源下移的目标偏离等问题,以厘清扶贫干预工作中的文化遭遇及深层逻辑。方法 运用实地调研、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扶贫资源下移过程中的问题及背后机理。结果 (1)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乡村社会有着自身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这与现代社会运行体系下的精准扶贫思路有着较大差异,冲突与弥合纵贯精准扶贫全过程。(2)扶贫干预遭遇的困境背后是精准扶贫本身数据精准思维与乡土社会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正是乡土社会隐藏下的农村逻辑干扰着扶贫的顺利进行。(3)熟人社会背景下的利益抱团、建立在私人道德上的差序格局以及村庄治理中呈现的无为政治,这些本土化的乡土逻辑干扰着扶贫资源的下移和村庄治理的合规。结论 扶贫过程中应积极赋权于驻村工作队,加强精准扶贫具体政策的有效传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精准扶贫不仅具备正当法律依据,而且也值得积极提倡,但是,由于当前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等各种原因,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地区精准扶贫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们除进一步强化法律建设,还必须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完善程序制度,加强组织治理等各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加全面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发展休闲农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阐释休闲农业精准扶贫的内涵、作用及其扶贫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休闲农业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资金短缺、项目雷同、农村空心化、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农民脱贫意识欠缺等问题;据此提出了精准识别对象,分类施策帮扶;加强政策扶持,创新参与机制;深挖文化内涵,优化产品供给;强化专业培训,提高参与能力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休闲农业精准扶贫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既面临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从精准扶贫背景入手,梳理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瓶颈问题,提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合力最大化,效率最高化,真正地实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7.
正一、社会扶贫的概况1.社会扶贫的范围最早参与社会扶贫活动的是与农村联系多、资源动员能力强的政府部门。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参与社会扶贫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国际机构越来越多,但中央政府各部门和东部地区的各省市政府仍然是社会扶贫的主体。我国的社会扶贫包括定点扶贫、对口扶贫、企业扶贫、社会组织扶贫和国际机构扶贫。将这些扶贫类型视为社会扶贫有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扶贫产业发展等要素投入成本的不断攀升,农村扶贫正进入高成本时代。因此,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工作显得很有必要,也是大势所趋。一、面临的困境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部门在农村扶贫中面临的高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政  相似文献   

9.
沈菊 《农业经济》2018,(3):64-66
农村空心化加大了精准扶贫对象识别难度,虚化了扶贫的社会基础,弱化了扶贫的发展主体,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新的难题和挑战。治贫先治弱,治弱先培本,精准扶贫实践中应调动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加强精准扶贫对象进行主体意识(包括主体地位意识,主体能力意识,主体价值意识)的培育,加入优势视角,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培育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社会合力,提升精准扶贫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资产扶贫模式的观察和研究,认为资产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资产收益扶贫通过对地区致贫原因的精准瞄准实现了对贫困群体的精准帮扶。同时,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地区的整体发展。通过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实施,参与试点的贫困农户获得了稳定增收的渠道、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村社区建设得以推进,实现了贫困与非贫困群体、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巩固精准扶贫成效,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产业扶贫是一个有效路径。当前农村产业扶贫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产业选择是否符合本地实际,扶贫资本是否能够达到最大效用,基础设施等隐性投资如何解决,针对这些困境,政府部门需发挥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并整合资源,探索多种投资模式,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照精准扶贫项目的地方实施流程,从村级视角具体分析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项目的运行逻辑与实践困境。在精准扶贫项目与贫困乡村衔接中出现了多类实践困境:项目分配与申请阶段,上级政府存在着对资源分配的"选择性平衡"思维与农户选择项目时对风险规避的思量;项目立项与实施阶段,产生了村级组织联合乡村精英对扶贫资源的俘获现象以及乡村基层组织通过"项目造点"方式对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反控制逻辑,贫困农户对项目的参与也折射出当地农民安于现状的常态,反映了"思想贫困"对农户项目参与积极性的阻碍。上述困境产生的原因是项目制下不同层级组织的多重逻辑与来自乡土逻辑的影响使然。  相似文献   

1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充分调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要以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为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参与是必然要求,为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要坚持党的领导,抓住国家提供的政策机遇,又要自觉优化内部管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扶贫战略的重点。在分析农村地区实行精准扶贫必要性及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地区实行精准扶贫的对策,希望可以为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后脱贫时代的视角,对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审视,认为其包括"治理资源导入需求与社会组织功能的互补""攻坚式贫困治理模式转变的现实背景"等。基于上述逻辑,总结概括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依附性困境、制度空间困境和行动能力困境。这些困境影响着后脱贫时代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效果与水平。鉴于此,文章尝试从机制端、政策端、行动端等多个角度提出对策,以纾解困境。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是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须采取的措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十八大提出:"今后10年扶贫攻坚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大力推进精细化扶贫。"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既符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需要,又意味着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权力模式从限权、控权到"分立、分治、分享"的转变。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与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以及构建它们之间的互动与激励机制,从而最终促成一个整合各方利益的制衡格局,不失为我国精准扶贫的一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农村精准扶贫是国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提出的重要战略。社会资本作为扶贫攻坚的一支新生力量,是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展的必备要素,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精准扶贫要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以尊重被帮扶地区的意志为前提,逐渐建立自下而上的实现机制。厘清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逻辑理论,进而有针对性的探索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公共图书馆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升群众精神文化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根据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探析了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有着专业理论指导优势、方法与技能优势及角色优势,但也存在岗位设置稀少、知识与技能不足、认同度不高、自主性不够、投入资金不足与督导匮乏等许多困境。这些困境严重制约着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作用的发挥,所以应该采取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专业社工投身精准扶贫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助力精准扶贫专业社工能力和知识;大力宣传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作用,提高农村专业社工社会认可度;政府放权,增强专业社工助力精准扶贫自主性;加大政府资金支持,解决助力精准扶贫社工待遇低下的问题;加强督导力量建设,促进专业社工能力建设等措施,使专业社工在助力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使更多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市场化的产物,其组织形式的发展、演进与外部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建设缺位下的城乡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发展资源(农村精英、资金等)迅速流入城市,农业粗放化经营、土地撂荒,农业产业化扶贫遭遇困境。本文对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下的涪陵区园区产业扶贫案例研究表明,新阶段的城乡统筹发展系列制度安排,促进了生产诸要素资源向农村和农业的回流与聚集,是我国产业扶贫走出困境、实现组织形式创新的重要契机。而涪陵区园区农业产业扶贫机制既形成了城乡农业产业化发展诸要素资源的优化整合,又实现了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