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长期来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雷声”很大,可城乡收入的差距还在持续扩大。2007年城乡收入差为3.33:1,而5年前的数字为3.11:1。另一方面,在政府加大市场物价调控力度下,直接影响百姓生活质量的消费价格指数,又似乎特别和农民过不去。今年1—4月份累计,全国CPI同比上涨8.2%,其中城市上涨7.8%,农村上涨8.8%,农村比城市高出1个百分点。这种农民收入赶不上城镇居民,而农村消费价格上涨又超过城镇的现状,已成构建和谐社会中更需特别关注的“失衡天平”。  相似文献   

2.
辛德树 《农业经济》2004,(11):10-11
近年来,我国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从收入水平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85年的1.6,倍扩大为1998年的2.5倍和2002年的3.1倍。从消费水平来看,2001年占全国人口62%的农村人口消费品零售额只占37%,而占人口38%的城镇居民却占据了63%的零售额,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品零售额4898元,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乡居民非自然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剧是造成我国居民消费率低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作一描述。 1978年至 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14元增至 2160元,年均增长 95%,而同期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由 297元增至 5245元,年均增长 91%。 1978年城乡人均收入相差 183元,而 1998年时相差 3265元。 1984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 1: 1. 71,而到 1998年又扩大为 1: 2. 51。因此从整个阶段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和绝对额方面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 图 1、 2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率高度…  相似文献   

4.
思茅城镇居民生活与农村居民生活差距较大,城市小康进程与农村小康进程极不平衡。2001年,思茅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0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80.6%、76%。按照《云南小康量化标准》,2001年底全区总体小康实现程度为74.79%,13项指标中除第三产业增值比重、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中学入学率达到小康标准外,其它都未达到小康标准,而且贫困人口比重高出云南小康标准的45.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农家之友》2009,(1):13-14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从1978年到2007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可以分为6个阶段:1978年至1984年是高速增长阶段。农村改革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了强大动力,短短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增长2.66倍,年均递增17.71%。1985年至1990年是缓慢增长阶段。此阶段农民收入波动非常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97.6元增长到1990年的686.31元,扣除物价影响年均递增2.97%。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市场购买力是一个艰巨而紧迫的重大任务。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的倾向性问题1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化 。农民人均收入的水平东部更高西部更低的问题严重 ,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排名居 2 3位 ,1 998年比全国平均低 442元 ,只相当于全国 1 996年的水平。落后两年 ,比上海低 3687元 ,落后 8年 ,比天津也落后五年 ① 。农民收入的东西差距从下表可见一般。部分省市农民收入比较单位 :元…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之后 ,1978年到 1984年 ,农民的收入连续 6年大幅增长 ,最高增幅达到 15 6 %。但自1985年以后 ,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 ,到了 1999年 ,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已下降到 3 8%。实际上如果扣除统计上的水分和地区的平均 ,有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是负增长。中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的比率 1978年为 2 36 ,1985年下降到 2 14,1987年扩大到 2 38,1995年为 2 79,2 0 0 0年为 3 2。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率为 1 5 ,超过 2的极罕见 ,但我国现在竟超过 3,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 ,已成为建国以来城乡差距拉大最突出时期之一 ,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蒙自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也得到较大的增长。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蒙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565元、1645元和183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9.4%、5.1%和11.6%。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如2004年蒙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00元,也低于同期云南省1864.2元的平均水平。笔者通过调研,认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  相似文献   

9.
“九五”以来,我省的农民收入虽然保持了年均3.43%的增长速度,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1)收入偏低。200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48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8元,居全国第27位。(2)增幅下滑。1996、1997、1998年的增幅分别比上年下滑8.14、5.86、10.04个百分上点,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近年来,广西农民收入很不稳定,增长缓慢。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之比看,1993年两者之比为1:2.95,1994年为1:3.22,1995年之比为1:2.97;以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人均纯收入相比,1991年比全国低50.81元,1992年低于全国52.3元,1993年低于全国29.55元,1994年低于全国113.96元,1995年低于全国131.56元,1996年低于全国223元。总的看来。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拉大。再从部分县、市农…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常州市自觉把握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和规律,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农民收入增幅12.9%,超过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缩小到2.079:1,25个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村,30个村被评为市级小康家园示范村。  相似文献   

12.
云南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多种原因,社会事业发展十分滞后,尤其是从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广大农村,“直过”仅仅只是政治意义上的跨越,其社会发育状况并没有因为“直过”而跃升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程度,与内地相比,社会发展的差距比经济发展的差距还要大得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落后,导致人们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十一五”时期,全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既快又好发展的新阶段,然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一些县至今教育还没有实现“普九”,农村人口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有的乡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8年。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低,群众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人均收入的增幅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最高的年份增长4.8%,最低的只增长2.1%,年均增长4%,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的甚至是负增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受挫折,粮食生产连续5年下降,  相似文献   

14.
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9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值达2.65,西部地区这种差距更为明显,大部分地区超过3,最高的西藏5.38,云南为4.30。同时,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1996年开始连续下滑。农民收入分配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就此话题从中国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城乡不合理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始因素和改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年来,中央连续对农村发展发了“一号文件”,奉贤区委、区政府也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全区8个镇,5个开发区,277个行政村,3185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总数14.68万户,农村人口37.28万人,劳动力23.65万人,2005年全区实现农民所得28.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所得51746万元,第二产业所得179045万元,  相似文献   

16.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促进农民增收,探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是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一、我国农民收入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农民收入情况表现出两个特征:⑴阶段性:1978~1984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全国…  相似文献   

17.
新视点     
近年来,本市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收入特别是纯农地区农民收入依然较低,农民增收的空间依然有限。如何实现到2020年本市农民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国际合理的1.2:1差距线内,这是摆在全市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的贫穷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的贫穷在于非农收入低。从四川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来看,非农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农民减收的主要因素来看,种植业收入增长明显下降,工资性收入和种植业收入是四川农民收入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基本路径不应寄托在种植业上,而应寄托在非农收入上,非农化的形式选择有两种:“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然而,近来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小康”实现。 农村改革的前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最快的5年。从1980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5.10%。接着出现农业徘徊而农民收入仍然增长时期,从1985年到1988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仍保持4%。  相似文献   

20.
从生产差距看,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慢,水平低。1994年全国农村人口9.15亿人中,中西部为5.42亿人,占59%;耕地面积9491万公顷中,中西部为6446万公顷,占68%,但农业生产总值中西部只有21140亿元,只占全国农村总产值的36%,即中西部的农村人口和耕地占据了2/3左右,创造的产值只有1/3左右。若按可以的人均农村总产值比较,东部为1.0万元、中部为4708元、西部为2728元,其比例为3.36“1.51:1。农村经济差距的幅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