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其总体效应是引起气候变暖。工业化时代,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而且更取决于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种乘数效应,包括人口规模增加产生的气候效应、人口空间集聚产生的气候效应、人口生产方式变化导致的气候效应、人口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气候效应。与人口规模、结构相比,人口空间分布和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人口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状态人口预测模型,以2000年人口普查为基础数据,在对数据进行评估和修订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对未来生育水平、死亡水平、人口迁移和教育转换等参数进行估计,预测了2000年到2030年人口规模的变化,对未来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别是老龄化和未来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城市化和人口迁移对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预测结果对我国编制人口规划、制定应对老龄化、提高人力资本和合理利用劳动力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相关理论基础,本文分析了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作用,即政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保障者。根据气候变化问题的公共产品属性,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政策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即财政政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工具和物质保障,应该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面对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系统因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条件而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自然的依存度下降,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动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弱,而人口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却愈演愈烈。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城市化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是导致气候变化更为关键的因素。多因素交织叠加,导致人口变动产生的气候效应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从人口规模分析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基于历次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城市化发展;其次分析了值得关注的城乡人口结构三大变化趋势,主要是通过人口性别比、家庭结构和年龄结构三个指标来研究我国城乡的人口结构差别。通过统计归纳和系统比较等方法的运用,从人口状况客观、科学地分析了当前中国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献和学术界主流更多地从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人口红利"。经典的"人口红利"概念不足以体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与这一过程中人口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因此,"人口红利"应该被定义为:在人口转变开始后,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人口质量提升共同作用形成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条件。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构造了新的"人口红利"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未来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是人口质量提升能够使人口变动长期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方向是人口质量的提升,而不是依赖生育政策来延续所谓"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1~2010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研究了我国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城市化率、家庭户规模等人口因素对CO2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四项环境污染指标产生的影响效应,建模过程中还考虑了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环境污染各项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家庭户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环境污染各项指标的主要人口因素,而城市化率对环境污染各项指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我国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并对城市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在此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重要作用。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入口规模在3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利用产业集聚的“节能效应”实现低碳的城市规模扩张,引导和促进产业在较大的城市集聚。  相似文献   

9.
通过我国30个省份2000~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人口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家庭小型化是加大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主要人口因素;年龄结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工业废气和工业固废的排放,而对工业废水的排放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收入水平、研发强度、工业结构和贸易开放也是影响我国环境污染的其他重要因素,只是对于不同的环境污染指标而言,它们对其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主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往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变化特点以及在城市化发展阶段过程中的主要人口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当前城市化中人口变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城市化带来人口过度向东南部大城市集中,造成城市资源超载和环境问题加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导致西部人口较少,影响国家安全与稳定;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给我国养老事业带来严峻挑战;城市化发展同时加剧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社会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多状态模型,预测了上海市未来30年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无论从上海市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上海市的人口结构看,一定数量的迁移人口对于上海经济和人口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俄罗斯的影响,以及俄罗斯采取的减缓和适应举措,分析研究了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双边合作领域等,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人口发展就是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内容丰富的发展过程.随同工业化一起进行的人口转变,也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内涵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这种转变主要归纳为人口数量增长转变、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人口空间分。  相似文献   

14.
人口红利揭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老龄化将越来越严重。由于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大,人口红利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即将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人口负债。因此,正视中国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林文斌 《发展研究》2012,(8):99-101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是实现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已成为新时期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任务。本文分析了当前福建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并从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两方面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玮 《环境经济》2022,(20):36-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10月27日,二十大后的生态环境部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聚焦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7.
减缓和适应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措施。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减缓和适应同等重要:一方面,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比减缓气候变化更为现实的迫切。积极发展低碳现代农业实现减排增汇,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固碳增汇措施,纳入全球CO2减排措施中去。中国低碳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增效策略,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转入生态环境部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治理协同增效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如何继续发力?为推动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能源转型变革之路怎么走?有哪些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在2020年12月10日举办的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0年度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熊华文以"加快能源转型变革,从源头推动气候变化与空气质量协同治理"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红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府制定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正确的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将会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成败产生全球性影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先锋,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功将为面临同样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的经验。因此,如何积极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单纯地指责和减缓气候变化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