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35)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质押这种财务融资策略越来越受到大股东的青睐。股权质押一方面能解决大股东的资金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也会给公司带来控制权转移风险和杠杆风险。本文基于学者关于大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成果,从股权质押动机、风险入手,剖析大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行为的不断普及,股权质押给上市公司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部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例过高,所引致的代理问题带来公司价值的降低远高于质押行为的正面效应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解释股权质押行为的利弊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本文选取FH公司作为案例对股权质押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大股东侵蚀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上市公司应该增加股权质押行为的透明度,加强对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象十分普遍,而民营上市公司因股权质押而陷入的资金危机对其自身业绩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本研究集中于了解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状,分析股权质押成因和其产生的经济后果,并提供短期解套路径选择。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成因主要有:一是公司大股东缺乏资金,同时又不愿意放弃现有的股权及其收益,因此选择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以获取资金;二是股权质押融资操作程序较传统融资方式更简单,审批流程快,所受约束较少。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主要有:(1)崩盘风险;(2)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短期内的解套路径主要有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和寻求合作伙伴资金支持,长期应鼓励大股东承担责任和加强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4.
自我国修改了股权质押制度以及并购制度以来,股权质押融资已成为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形成的高并购溢价的后续处理及减值风险也备受关注。基于此,文章利用2013—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商誉减值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可以减少企业的商誉减值;高质量的内部控制通过抑制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显著减弱了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商誉减值的负面影响;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商誉减值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拓展和加深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行为经济后果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融资需求是上市公司运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银行信贷和大股东减持受到限制、资本市场并不活跃的情况下,股权质押以其独有的灵活性、轻资产性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缓解融资约束的首选方式。本文实证分析2011-201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比国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更倾向于股权质押;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股权质押呈负相关关系,并受到股权性质的影响,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赌"意愿更加强烈,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绩效呈正向相关,这种相关性会因为股权性质不同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7~2017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多个大股东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时,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更低。在采用公司固定效应、倾向得分匹配以及双重差分分析等方法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细分产权性质后研究发现,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本研究为保证股权质押缓解融资约束的同时,预防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爆发风险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步,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股权质押近年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发展迅速,当大股东进行股权质押后,不仅可以获得资金,缓解当前财务困境问题,同时大股东并不会丧失质押的股票的控制权,同时股权质押方便快捷,得到了普遍青睐。本文从股权质押后,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态度和行为着手,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对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过去几年,我国二级市场上的股权质押规模不断扩大,一度达到股市总市值的10%以上。随着股权质押融资解压期限的集中到来,股权质押融资违约风险不断暴露。以A公司为例,对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违约进行研究,对股权质押融资违约可能的原因以及对大股东、中小股东、质押权人和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不同主体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股东群体规模庞大,大股东代理问题作为影响组织运营效率和业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08-2021年沪深上市企业披露的经营、财务和管理数据,借助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的三类“掏空”手段:股权质押、大股东占款和关联交易对企业超额回报率及托宾Q值的影响。实证发现:从对企业超额回报率和托宾Q值的负向影响看,股权过度集中所带来的代理成本主要体现为更加隐蔽的股权质押方式,大股东占款引起的负作用次之,关联交易对超额回报率和公司绩效的负作用最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降低大股东股权集中所引致的代理成本增加。因此,应从谋求市场多方共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内部应创新、再造管理流程;外部应加强大数据跟踪、监管,将大股东代理产生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引起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的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已由过去的股东-管理层的代理冲突转化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近年来,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受到企业界和金融界的青睐。据WIND资讯统计,仅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0日期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累计就达到9084次。大股东为何采取股权质押融资,会产生怎么样的经济后果呢?实务中,明星电力、亚星化学、顾地科技等诸  相似文献   

11.
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除了通过"用手投票",还可以选择"用脚投票",采用退出威胁的方式最终达到治理目的。基于新兴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特征,本文利用2003-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在除控股股东之外还存在其他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的退出威胁是否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并基于股票收益率和上市公司透明度进行异质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退出威胁可以显著降低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并在股票收益率高和上市公司透明度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由于股权质押这一融资方式具有融资简单快捷、并且受限较少的优势,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压力,纷纷选择了股权质押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然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权质押虽然可以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但同时也会给公司带来平仓风险、掏空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因此,上市公司应当谨慎选择股权质押,并提早做好风险防范。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的战略动机以及风险,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从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的视角,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水平呈U形关系,与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水平呈倒U形关系。这说明不同质押比例下控股股东出于不同的动机做出的改变和调整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对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产生非线性影响。以上结论在尽可能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控制权转移风险以及金融资产与经营资产收益率差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在公司投资策略方面的经济后果,低质押比例的控股股东更有可能支持上市公司,而高质押比例的控股股东更可能损害上市公司提供了增量证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研究视角,文章首先阐释了股票误定价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机制.然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融资的利益侵占动机分析,对不同股权融资依赖程度的公司投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取得了股权融资的公司中,股票市价与企业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股权融资的依赖程度越大,企业投资水平对股票市价的敏感性越高;大股东控制与股票市价的交互作用对公司投资规模的推动效果,显著高于单一的股票市价因素.文章结论的含义与启示在于:尽管股票定价偏差的非市场效率因素对公司投资行为具有独立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因公司治理模式和所有权控制特征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娥 《现代商业》2022,(2):53-56
股权集中度决定了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散程度,两权分离加上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产生了代理问题,代理问题的存在导致公司出现费用粘性的现象.本文以2016年~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股权集中度、大股东制衡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费用粘性表现较低;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程度...  相似文献   

16.
《财贸研究》2020,(5):77-96
以2007—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年报文本信息可读性的关系。研究发现,相比于没有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发布的年报文本信息可读性更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年报文本信息可读性的影响作用主要在业绩表现较差组、非国有企业组、股价崩盘风险较高组及控股股东影响能力较大组显著;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状态下,公司披露文本信息可读性较低的年报,虽然短期内股票收益相对较高,但长期来看股票收益率低于年报文本信息可读性较高的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转移风险增大时,其会策略性地干预公司的年报信息披露,降低年报文本信息的可读性,并最终对股票的长期表现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13—2018年发生了股权质押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生命周期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偏好的影响,探讨了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股权质押活动的偏好。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衰退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大股东股权质押更为显著,成长期偏好程度要高于成熟期。本文的理论分析为股权质押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论有助于加深对股权质押与企业生命周期的认识,为不同企业生命周期下如何抑制管理层股权质押行为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在大股东股权质押与盈余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存在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更严重,内部控制质量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较强的外部监管强化了股权质押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李淑铮 《商业会计》2023,(16):63-70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高度集中等问题,控股股东掌握着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权。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这一行为,其背后动机的不同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文章以2010—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费用粘性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质押资金投向下两者关系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与企业费用粘性呈线性负相关,说明控股股东在股权质押后产生的市值管理动机要大于其掏空动机。且这一关系在控股股东将质押资金投向被质押企业时更加明显。文章的研究从控股股东行为的视角解释了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银亿股份较高的股权质押比例入手,分析了其股权质押的动机,发现前期股权质押融资用于支持上市公司转型,而后期大股东开始利用股权质押及现金分红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了中小股东权益。基于此案例提出规范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