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旅游业通常被认为对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然而对这种作用很少从旅游者旅行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旅游线路模式导致的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差异要远大于游客活动分布的空间差异.文章以651条国内长途团队世博旅游线路详细报价单为基础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地理空间背景条件,比较分析了旅游线路模式中基于线路节点特性的旅行模式、角色、功能、停留时间与旅游花费,对世博线路中的旅游目的地合作圈层进行了划分,深入探究基于旅游线路模式的长三角城市目的地旅游经济收益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1)充分了解并建立与其他目的地的合作关系将从中受益.(2)目的地节点在各客源地旅游线路模式中的角色和功能不同,旅游收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客源地进行差别化的旅游宣传和营销.(3)整个旅行时间长度是影响游客在目的地区域扩散模式的主要因素,也影响地区间经济利益的分配.目的地日花费与旅行天数呈U形曲线拟合,基于线路中目的地停留时间和花费的估算,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经济收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各目的地进行客源市场定位、宣传与营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军  保继刚 《旅游学刊》2011,26(6):36-41
文章运用事件研究的方法,对张家界旅游经济中旅游业与工业、旅游业与农业在突发事件影响下的产业波动特点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与工业相比,旅游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与农业相比,旅游业则没有显著的脆弱性,而是有更多的产业相似性,文章对这一结论作了稳健性检验。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认为,旅游业的脆弱性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同时,旅游业与农业还具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我国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年度数据,在分别对其总量和增长率序列进行定量探讨后,运用双阶段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动态过程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转移分析。结论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均大体呈不断攀升的态势,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呈U形变化,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呈周期性变化特征。(2)国内(国际)旅游收入维系快速(低速)增长的可能性要强于其保持低速(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国内(国际)旅游收入维系快速(低速)增长的可能性要强于国际(国内)旅游收入。(3)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国际旅游收入,当其增长率较高时,通常都会存在潜在的较大不确定性,当其增长率较低时,所面临风险冲击的可能性也较小,国际旅游收入快速(低速)增长时的波动性显著强于国内旅游收入快速(低速)增长时的波动性。(4)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仍然具有持续攀升的强劲势头,同时也将会伴随较大的波动性,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率维持平缓低位推进的可能性较大,与此相对应的波动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吴奇璇  李岩 《西部旅游》2022,(12):49-51
文章通过对北京冬奥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进行阐述,从北京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北京冬奥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开发情况、经济情况、客源市场状况以及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议。同时,总结各国既往开发经验,从多个角度为冬奥旅游开发寻找新思路,明确冬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期提升北京在国际上的旅游竞争力,推动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GIS技术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选取2001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数据,探讨了转型时期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及异质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基于半变异函数进行了空间异质性格局的模拟。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人均入境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总收入及其增长空间格局集聚态势差异显著,以上海和南京为中心的集聚区表现异常凸显。同时,空间滞后模型检验发现,最小二乘法估计的F统计量均大于100,拟合优度在0.8以上,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残差通过1%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程度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旅游经济中心的极核作用越来越显著。结构化梯度引起的关联效应呈现上升态势,控制旅游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综合作用,共同促进了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随着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入,异质性格局将呈现弱化态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通过对旅游景区门票总支付的意愿调查,对桂林市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卡方检验、列联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游客收入越高,对桂林市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也越高,且桂林市旅游资源拥有每年164亿元的经济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休闲经济时代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红玉 《旅游学刊》2006,21(1):11-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人群消费能力的增长,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都市地区和旅游城市,休闲也成为一种主流时尚文化,并相应产生多种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和娱乐业基础上发展起来休闲经济,形成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依靠单一产业转向依靠休闲业及其相关产业.休闲经济内容涉及旅游、房地产、文化娱乐、交通、餐饮业、社区服务等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是指建立在休闲的大众化基础之上,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的经济.未来学家指出:"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中的第一引擎","休闲业正在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  相似文献   

9.
邹庆云 《旅游学刊》2006,21(4):12-12
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带领一队外国专家在中国贵州的巴拉河与当地政府进行一个旅游合作项目时说:发展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是自我定位,现在许多外国人都选择来到中国实地了解中国人,如果这些游客只想看几个著名景点,他们会选择去上海、北京、西安等地.但外国游客既然选择到贵州,就是因为这里的乡村之旅可以让他们看到中国的前50年、前100年甚至前500年的景象.此话表明,农耕文化遗存对乡村旅游发展和人类文化传播的深远意义.那些被都市旅游者青睐的封闭、落后农村,由于在旅游业兴起之前缺乏经济能力改善道路交通和住房条件,较好保存了旧村落原貌等物质的农耕文化和传统耕作与习俗等非物质的农耕文化,继续着落后的古老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传承了今人向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存方式,旅游改变了那里的经济落后,也促进了农耕文化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罗浩  冯润 《旅游学刊》2019,(11):116-123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等概念经济性质的理解较为混乱,存在以下误区:将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混淆,将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混淆,将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混淆,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混淆。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尝试剖析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经济性质,继而延伸到对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的界定,试图厘清以上误区。研究结果认为:旅游景区是(景区业)旅游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场所;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硬件)、人员(软件)的组合所营造出的一种综合性服务,是景观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的有机组合;旅游资源是原赋的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原赋)资源,是旅游业所特有的一种生产要素;旅游吸引物是指一切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可为旅游业利用的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和人造旅游吸引物,后者本质上是资本和/或劳动,而不是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喀纳斯是新疆著名的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价值巨大.在对喀纳斯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诸如: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规划,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实行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合理定位、提高经营企业进入门槛等建议,以期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喀纳斯旅游资源,更好地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旅游消费与收入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根据1994~2007年间的数据,利用Eviews计量软件构建了城乡居民年总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与年总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与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之间的消费模型,得出城镇居民年总可支配收入增加100亿元,年总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增加6.4亿元,基尼系数每上升0.1,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下降0.0051;农村居民年总纯收入每增加100亿元,年总国内旅游消费支出增加12.37亿元,基尼系数每上升0.1,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上升0.0694等结论。  相似文献   

13.
14.
“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推进了中国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成为中国第56个世界遗产地后,在国内外掀起了海洋旅游研究的热潮。然而,学术界关于海洋旅游的研究相对零散,对于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检视。基于此,本研究以海洋旅游的蓝色转向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海洋旅游蓝色转向的趋势与挑战。研究发现:(1)相对于绿色经济,海洋旅游发展走向蓝色经济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然过程。(2)海洋旅游转向蓝色经济的方式包括活动与节庆旅游、生态旅游、邮轮旅游等业态,转向驱动与各个国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3)海洋旅游蓝色经济转向将面临着COVID-19、福岛核事故、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塑料等挑战,需要从区域至全球尺度,通过技术投入、创新模式和区域合作等路径,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蓝色经济转向的共识。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海洋旅游蓝色经济转向的理论框架,在实践方面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旅游经济增长点分析——基于“黄金周”效应的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旅游经济研究当中,"黄金周"效应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争论的议题.研究者们在肯定"黄金周"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对日益凸显的负面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试图变换视角,以证券市场旅游酒店板块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对"黄金周"前后公司股票收益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上市公司的价值变化和市场投资者角度审视"黄金周"实施对旅游经济增长点的经济效果.实证结果表明:"黄金周"事件对旅游酒店板块上市公司价值增长有短期正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但从长期和总体来看,负面效应更加明显,说明已有"黄金周"制度安排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结论同时支持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修订的及时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个体内部要素的组合关系可以反映整体之间的差异.区域旅游发展内部要素间存在不同步关系,旅游资源(resource)、游客规模(scale)和经济效益(income)存在错位,笔者称之为"RSI错位现象".本文以31省、市、自治区为单元,按"要素组合-区域类型-类型比较"的思路,采用旅游资源丰度、接待国内游客规模及国内旅游收入3项指标,依照"R-S-I的组合关系"对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并予以比较.区域旅游发展按"S-I组合关系"可以分为强同步区、弱同步区、优等错位区和劣等错位区,按"R-S-I的组合关系"可以细分为8种类型;发现区域旅游发展要素间关系复杂、出现多元化特征、区域间存在巨大差距等规律;分析各种类型特点并指出其转化路径及实现途径,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葛芸  张颖 《西部旅游》2024,(2):14-16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河南省作为中国旅游的热门省份,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对其旅游经济影响因素进行深度探究有利于促进河南省经济全面发展。文章选取河南省2000—2020年旅游业的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河南省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其中,模型因变量为河南省国内旅游收入,自变量为地区生产总值、城市接待过夜游客数、旅行社数量、铁路营业里程和旅客周转量,最终得出城市接待过夜游客数和铁路营业里程是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0-2015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结合修正的万有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实证分析了中国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明显,省际间关联关系数总体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关联网络等级度较高,整体网络优化空间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更强,作用更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溢出越多,马太效应明显;从整体网络指标回归看,网络密度的提高、网络等级度的降低、网络效率的降低能显著缩小省际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有效提升整体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从个体关联网络指标回归结果看,个体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提高能有效提升各省(市)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据此,文章提出了未来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黎洁 《旅游学刊》2002,17(2):35-38
本文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 ,从旅游资源的形态、概念界定与产权、旅游资源的核算与价值评估、旅游资源的交易与可转让性等方面论述了旅游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问题与不可行性 ,并简要分析了我国旅游业现有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