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区域的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中国在这一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需进一步提升:在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下重新审视生产要素的培育;通过跨国兼并与收购控制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提升我国企业在亚洲生产网络中的地位;通过干中学和国际生产网络的知识扩散,推动产品链的升级。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ADB-MRIO增加值数据和WTO-RTA贸易协定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区域贸易协定(RTA)网络中心地位指标,实证检验了一国RTA网络地位对国内增加值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国通过嵌入密集而广泛的RTA “邻居网络”占据中心地位,能够促进国内增加值出口增长;RTA网络中心效应主要集中于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增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排他性和地理临近偏好;区分行业异质性发现,中心效应主要促进了中间品投入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和运输服务业国内增加值出口。为此,政策上一是要注重选择高质量的贸易伙伴;二是注重邻近国家在自贸区的优先性;三是注重增加值出口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技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6,(8):72-85
本文在异质性企业分析框架下,构建了贸易自由化下中间品进口与企业技术选择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00—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入世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应用高技术。进一步考虑企业生产率差异性时,发现这种促进作用与企业的初始生产率水平有关,仅仅显著促进中等生产率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另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技术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强,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技术选择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5.
程如烟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9):44-45
亚洲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三角贸易模式”:日本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中国)出口资本货物和先进中间产品(尤其是零部件),而经加工后再向欧美出口.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亚洲新兴四国印度、印尼、越南、韩国已经形成紧密的经贸联系,但一些原有的和新的障碍不时困扰着中国与亚洲新兴四国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中国与亚洲新兴四国之间在经济上既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又有相当的竞争关系,这都会对未来的双边经贸关系甚至地区生产网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及时调整双边或地区经贸制度构造,通过签署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地区可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矿产资源,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以锡矿产业链为切入点,基于5种锡矿典型产品的2012—2021年国际贸易数据,构建锡矿产品国际贸易复杂网络模型,分析全球锡矿产业链贸易整体及个体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研究中国在全球锡矿产品贸易中的优势及不足。结果表明:(1)锡矿产业链上中下游典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都存在一定集聚效应,但上游集聚效应低,中下游贸易效率较高。(2)锡矿产业链贸易呈现小团体化,社团内部以少数国家主导,德国及部分欧洲国家在中游及部分下游产品中占据重要地位。(3)中国在全球锡产业链贸易网络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特别在下游产品的控制力,但在原材料供应上高度依赖进口,在中游产品贸易中缺乏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的“FDI—贸易关联”——基于中国数据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8年11年间中国与50大贸易伙伴组成的面板数据建立引力模型,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贸易关联”性很强,反映了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FDI多为出口导向型和效率追赶型. 相似文献
9.
在对全球生产网络相关概念进行文献回顾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发生、发展的文献综述介绍为主线,揭示全球生产网络构建的背景及原因。其次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回顾,并着重对东亚区域内部网络分工现象的出现及影响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对东亚区域内贸易结构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以此说明东亚区域内部近年来零部件贸易及中间品贸易突飞猛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RCEP是东亚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基于改进的贸易联系强度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21年RCEP制造业贸易网络与各成员国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演变趋势,并对贸易网络演化对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RCEP制造业整体贸易联系强度明显增强,中国成为贸易网络的中心,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第二,网络中心度和贸易联系强度对成员国的GVC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聚类系数与GVC分工地位负相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的聚类系数对GVC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RCEP成员国均能从区域贸易网络发展中受益,但发达国家GVC分工地位提升更显著。第三,技术溢出、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韧性三种中介机制的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GVC分工地位提升。而对于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特征:中心性、联系强度和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60个国家和地区7年的数据,以Koopman等提出的价值链位置指数和制造业增加值率作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测度指标,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特征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网络异质性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显著正相关,网络中心性和网络联系强度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无显著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生产性服务贸易来源多元化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进口的作用更为明显.这一结论主要存在于高收入经济体样本中,发展中经济体在生产性服务贸易网络中获得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能力很弱.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与贸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网络贸易组织,在我国网络贸易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我国网络贸易的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UNCTAD-Eora增加值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评价了2003—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演变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及其空间溢出对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沿线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联系趋于紧密,已形成以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和俄罗斯为核心且结构稳定的“多极化”分布格局;沿线各国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呈现少数高、多数低的非匀质分布,相对地位变动具有阶段性特征。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既会直接促进本国增加值贸易网络地位提升,也会通过空间溢出促成邻近国家贸易便利化,从而间接更强积极影响本国网络地位。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贸易便利化直接与间接效应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段呈现明显异质性,其中相比于高网络地位国家,低网络地位国家贸易便利化直接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制度环境与海关环境便利化的直接与间接促进作用强于物理基础设施、商业规制和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17.
贸易开放是影响区域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DEA分析方法对我国2001-2010年区域技术效率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D0LS方法从总体和地区分组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了贸易开放对区域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样本中出口和FDI对区域技术效率均不具有促进作用,但进口对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在区域分组中,出口和进口对中部地区技术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上述现象的原因并得出相应的启示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运用2005-2014年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西部制造业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西部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力度较弱。R&D人员投入规模、市场自由度和行业集中度可以显著提升我国西部制造业创新能力,但R&D经费投入规模和出口密集度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加入全球生产网络与市场自由度的交互项后发现,市场自由度影响下的全球生产网络可能阻碍我国西部制造业创新能力提高,但这一作用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