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首先提出并用实验检验了经济主体自我主体价值理论。实验结果显示,经济主体对自己有本能的认同和欣赏,具有自我主体价值感,从而表现出违反完全理性假定的行为特征。进而,本文创立了基于自我主体价值的行为.公司治理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主体意识)、外部董事制度(主体无涉)、高管持股(主体融合)、家族企业治理(主体同一)、控制权之争(主体互斥)和政府控制(主体错位)等重要问题进行了一以贯之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公司股权的"市场结构"类型与股东治理行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公司股东的治理行为与公司股权结构的类型密切相关。已有的文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没有在合理界定公司股权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分析股东治理行为与作用。鉴于此,本文借用产业组织学中的“市场结构”的概念,结合公司股东持有股份的结构特征,对公司股权“市场结构”的类型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公司股东治理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分析了不同公司股权“市场结构”下的股东治理行为;最后,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应选择何种类型的股权“市场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含义、关系和理论研究的价值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是资本市场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公司治理理论最初的内容与其说是经济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法律问题。契约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理论早期的重要内容。简单讲,早期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是研究“三会”之间的制衡机制以及它们与经理层之间的关系。随后,公司治理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发展。由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公司治理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哲学的角度对公司治理学科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思考。围绕公司治理的内涵,从公司治理的发展历程、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导向及新兴治理、集团治理和网络治理的特点出发,结合哲学中的发展和变革、系统理论、普遍联系和人的价值对公司治理的前沿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治理伦理与公司治理:二维治理结构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的公司治理理论是以制度性机制为单一维度的分析框架。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行为所暗含的“私人安排”的分析,将伦理参数导入公司治理的机制体系,建立了一个扩展成的“二维治理结构”。通过对几种典型的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指出“治理伦理”标准化和职能化,以及提高伦理治理强度是改善公司治理绩效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6.
冯亚 《煤炭经济研究》2006,(10):33-34,52
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它涉及决策、激励和监督三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本源意义上来讲,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委托代理理论,基于出资人(股东)与代理人(经营者)所谋求的目标函数的差异及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出资人的利益面临受损的风险,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于是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去监督激励经营者,维护股东的利益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就成了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明确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主体,是国有独资公司规范运作的前提,也是国有独资公司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用评分法对国有独资公司中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从而界定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主体,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生存、价值增值和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改革历经20年,股份制的推行使我国国有企业焕发了勃勃生机,随着股份制的日益深入发展,股份公司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效率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司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治理效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公司治理机制各方面均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对我国已有各类股份公司和正在进行股份  相似文献   

9.
美国出现的安然事件、世通公司的财务丑闻,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都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微观层面上的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尤其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愈发意识到现代公司治理问题已经关乎国家经济的命运。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在国外(主要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得较早。目前,公司治理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商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内外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公司治理的内涵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模式,这一般是由于研究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采取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本文将回顾公司治理的产生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必须对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及其规制进行研究,这是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研究和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中自发形成的新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因产权一元结构而控制权相对分散形成的所有者权益不到位、控制不力和管理系统不匹配等诸多问题。本文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改制的经验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混合公司治理结构的新理论,并对混合公司治理结构在资源配置与绩效的产生及评价方面进行了数理模型分析,以期对国有大型企业深入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制度规范,使之走出制度障碍,在相互支撑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整体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1.
进入权理论:能否成为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进入权理论为公司治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使得我们对公司治理的理解更贴近于管理实践,但是.进入权自身的机会性使得进入权的配置机制中充满不确定。以至于它无法像设计的那样有效塑造当事人事后的讨价还价能力。不确定来自于:①关键资源的特征。关键资源应该是一束可分割的权利集,即使是一束虚拟的权利集:②对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的计量,包括对入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程度的计量和对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绩效的计量。如果不能克服进入权的机会性所引致的不确定.它很可能只是一种可用于指导公司治理实践的思维方式,而不能成为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至少现阶段如此。  相似文献   

12.
美国公司治理: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了美国公司治理体制的形成与演变历程。文中指出,伴随美国公司治理体制的不断演变,公司控制权已经从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了内部的经营者和外部的监控者手中。最初,经营者和监控者都是以增进或保护所有者权益为初衷来介入公司事务的,但经过数十年的演化后,二者一道从股东手中攫取了大部分的公司控制权,实现了对公司的联合控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代理理论以及以其为理论背景的股东价值论的兴起,是美国公司治理晚近的一个主要进展,但在这个时期里,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日渐式微的基本态势,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本文讨论了美国公司治理体制的世界性影响,并指出它不是一种理想的公司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运用代理理论对2002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2家民营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治理包括在股权集中度、债务融资比重、金字塔式控股、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偏离等五个方向上存在着代理冲突,并指出引发民营上市公司代理冲突的首要原因是现行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股权割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03年的评价样本,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NK)及其所涉及的六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对总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加权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年度增长率、财务预警值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表明拥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股本扩张能力、运营效率、成长能力,有助于增强财务弹性和财务安全性。公司治理中所涉及的控股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治理、监事会治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市公司是否能够拥有一套科学的决策制定机制与决策执行机制。而这将对公司业绩和公司价值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为探索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文章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GI),包括了上市公司受到外部机构的审核意见、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机制、经理人员激励四个主要方面。通过运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确实对企业价值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呈现出逐年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entive affects of flat-fee and percentage commission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cy. Under a plausible set of assumptions the systems provide equivalent incentives. However, the relative desirability of the two systems depends upon the pricing strategy employed and factors specific to the individual. In general, neither system perfectly aligns the interests of the agent with those of the property-owner. A surprising result of the analysis is that the optimal listing price when an agent is employed may be below the first-best price. The first-best price, or residual maximizing solution to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perty-owner, is the solution that would occur if the agent's interests were perfectly aligned with those of the principal.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use of a percentage versus a flat-fee commission may be due to information costs rather than price discrimination on the part of brokers.  相似文献   

17.
外部治理环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效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深沪两市1039家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严格平衡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外部治理环境的不同程度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安排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效应,并分行业细分了这种影响效应的差异。实证回归的结果发现。在外部治理环境当中只有法治化水平对总体样本的上市公司价值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当中则证实了正U型的股权结构效应。此外.外部治理环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效应会因行业而有所差异。然而。从整体上看.前者的效应都明显地小于后者。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国特殊的证券市场环境而言。同样存在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作为公司价值保护机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